佑本:一支动物疫苗的可能性

来源 :杭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后疫情时代,疫苗行业对数字化产品的认知愈加深刻。如何实现动物疫苗行业的智能制造,建设数字化车间,将传统工厂转变为智能化工厂,是数字化浪潮下的时代命题。借助杭州“未来工厂”建设的东风,这场从动物疫苗出发的数字革命,正开启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被看见的动物疫苗
  “集成创新驱动”,杭州佑本动物疫苗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家福这样定义企业收购后的转型。从1958年成立的杭州荐量兽用生物制品到2015年新成立杭州佑本动物疫苗,加大硬件投入、调整产品结构,让这家有着60多年兽用生物制品生产经验的企业重获了新生。
  “企业被收购后,我们集中优势做猪用疫苗,如猪的蓝耳病疫苗、圆环疫苗、猪瘟疫苗等,同时利用佑本四大平台技术对各环节进行优化,使得我们的工艺在动物疫苗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佑本行政总监丁昂进介绍说,“佑本疫苗最具竞争优势的就是后端的浓缩纯化技术和定量检测技术。”
  在整个中国动物疫苗行业,总共有一百多家企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是普遍现象。想要实现超车,疫苗的质量是关键中的关键。“2019年非洲猪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加持,对养殖行业打击很大。当时有一种声音,猪都没了,没有猪我们卖给谁去?”佑本负责“未来工厂”项目的李博士认为,“是佑本浓缩纯化技术和定量检测技术‘救’了企业。”双疫情是把双刃剑,猪的供小于求带来了猪肉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养殖行业也对疫苗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浓度、高纯度、高质量的疫苗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佑本的转型也是全国动物疫苗行业的缩影。1918年,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所的创建宣告了我国动物疫苗的起步。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动物疫苗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政策、技术革新、畜牧业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都让动物疫苗行业迎来转机。
  被数字化改变的行业
  生产疫苗的第一步是需要培养病毒。病毒进入细胞液中吸收营养、自我繁殖,到一定数量后用于制作疫苗。一方面,这些细胞和病毒生长发育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这就意味着对生产环境有很高门槛。另一方面,国内动物疫苗行业的现状却是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普遍较低。
  如何借助数字化的东风,推动行业生产水平升级?佑本的解决方案将在一个数字化车间里上演。“过去,细胞和病毒的培养情况都得靠人工经验去判断,很容易造成疫苗产品质量的高低不一。”丁昂进说,“数字化车间改造后,通过电脑数据实时观测与分析,疫苗生产批次间的差异将大大减少,疫苗的质量也将更趋于稳定和均一。”
  一支动物疫苗的诞生,将经过细胞培养、病毒培养、半成品检验、灭活、浓缩纯化、乳化、分装、贴签入库、成品检验等过程。数字化的到来,给各环节带来了浸入式的改变。“三年前,贴签扫描的自动化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完全可以轻松实现了。”丁昂进透露,与人类疫苗不同,动物疫苗涉及的包装规格多,包装材料也不统一。如何能在有限的生产线上涵盖所有规格包装,实现分装环节的自动化和无人化,是下一步改造的重点。与此同时,数字化让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也得到了解放。以细胞毒灭活疫苗传统工艺为例,过去400个疫苗转瓶上下架大概需要30人,而实现悬浮培养后,人数可以缩减至5人。
  从生产的前端到后端环节,数字化让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灵活和智能。丁昂进说:“未来,我們将对研发管理、生产管理、检验管理、行政管理、市场销售、采购物流实现一体化。数据打通后,可以实现自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被重新定义的未来
  动物疫苗行业属于医药制造的分支,如何开启医药制造的智能制造,拥抱数字化的转型,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早在2020年,浙江在国内率先提出探索“未来工厂”建设,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培育建设“未来工厂”试行方案》,就提出要聚焦医药等标志性产业链,引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按照杭州“未来工厂”体系建设,到2025年,杭州将培育“数字化车间”1000个以上,佑本动物疫苗的数字化车间就是其中的第一批次。
  “未来一定是数字化的世界,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必然的选择。杭州推进‘未来工厂’建设,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能获得更多政策和资源要素上的支持,从而降低转型成本。”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之江产经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宋婷说。对佑本来说,这次数字化车间打造,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切入口。
  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动物疫苗的未来大有可为。从率先提出动物疫苗纯度和浓度的概念到首创悬浮培养的狂犬疫苗问世,佑本新产品的背后是新工艺的支撑。“我们有技术研究院,同时也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先后与国内外单位进行技术合作,”丁昂进认为,“数字化为我们继续研发猪的全系列疫苗,和下一步进军禽用和宠物疫苗市场提供了动力。”
  从一支动物疫苗出发,动物疫苗行业的未来不仅仅在某个环节、某项技术的创新里,而且是在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科学研发中重塑产业链格局,实现全流程和服务的数字化中。
其他文献
摘要: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他批判了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异化现象,从而让其空间生产批判呈现为资本机制批判、社会异化现象批判和全球化批判三重主题。在空间生产的资本机制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资本运作机制对空间生产的操控;在空间生产的社会现象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引起的各类生活异化情形;在空间生产的全球化扩张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向全球扩张中引起的空间失衡和地理矛盾。马克思
在高考阅卷当中,“标准答案”一直批而不倒。真正值得批判的并不是“答案有标准”,而是“标准的答案”。在时间限制与人员构成的双重限制下,答案的标准被形式化,迫使教学不能追求学生素养的提升而是要迎合形式化的标准,从而建构出片面应试的现象。要改变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片面应试现象,需从高考阅卷改革入手。应适当延长阅卷时间,合理人员配置,同时打破阅卷人员的“求稳心态”,避免“言之成理皆可得分”沦为一句空话。
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准确预测农村居民点数量与分布趋势,而厘清其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是准确预测的前提。以黄河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居民点减少量为切入点,分时段对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影响减少量的主要因素并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2006~2019年该地区农村居民点减少量在时间上先升后降,在空间上局部聚集,且聚集中心在不同时段间发生了转移;政策环境对农村居民点减少量
基于多案例对比,分析了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推动下就地城镇化模式的不同特征,反思了就地城镇化的理想机制。研究发现,村庄所具备的区域资源和要素优势是就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政府力量能够通过政策规划、项目设置、制度投入,增强资金和服务供给;以地方企业代表的市场力量可以促进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优势共享;村委会和村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均衡并调和政府与市场的不足。就地城镇化的推进需要政府、市场、村集体
教育扶贫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协同合作,既要有资金物质支持,也要有专业力量介入,才能有效保障扶贫效果的持久性和长远性。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换挡提速”驶入快车道的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教育扶贫项目,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注重以人为本,协调各方关系。  关注教育的各个系统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事关儿童健康成长,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工作要充分发挥优势,逐步拓展
针对当前韧性概念相对模糊而导致的中微观尺度城市形态层面研究的缺失、城市转型的适应性规划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首先通过综述城市韧性和适应性转型构建韧性城市形态理论框架,进而选取4个韧性特征,即多样性、连通性、模块化、冗余度,针对生态空间、土地利用、街道网络、街区地块、建筑足迹运用城市形态分析方法进行中微观城市空间物理要素韧性评价;最后通过适应性循环的城市转型叙事方式,运用上述评估方法对1979~201
通过大数据分析天气等因素,预测生产数量;实时查看每一条生产线上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问题可控;AI识别货架图像,分析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现代化的饮料加工业,它的智能化已经不仅仅在于生产流程,而是将各种数字手段运用于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走进味全透明工厂,探秘一瓶饮料的生产过程,智慧的秘密就在其中……  透明的工厂  爱喝牛奶、果汁、瓶装咖啡等饮料的朋友,一定熟悉味全这个品牌。1953年
伸缩臂式机械手从生产线上拣起油烟机面罩,随即送入“视觉检测点”,合格后又迅速搬出……在老板电器偌大的车间里,没有灯光,也没有工人,一切生产都在自动化设备的密切配合下逐步完成。  从亚当·斯密的“分工决定了生产效率”,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和工业流水线”,如今,现代化的“未来工厂”依然沿用这种模式,只不过取而代之的是不停工作着的机械臂、AGV机器人和环厂小车。工业4.0,就在我们身边。  布局:脚步不停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并扎实开展调查研究,为革命、建设、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内涵深刻、指导力强的调查研究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从理论指导、人民立场、实践要求、制度规范、领袖示范和科学方法的维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调查研究的理论根基和实践进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内调查研究蔚然成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不懈努力。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接续加强调查研究、奋进“十四五”、起航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差异性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兴趣点,也是社会工作开展专业服务的前提条件。不同族群/种族以客观存在的生物学差异为基础,更多表征为社会意义上的不同。该文以文化敏感性为基点,重点考察国外社会工作领域关于灵性/宗教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能力、专业价值观本土化三个方面的研究。在揭示英文世界的族群/种族社会工作研究现状的同时,简略观照中文文献的同名研究,以期为我们推进民族社会工作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