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的理念说明:在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与重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在原有教学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教与学,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引发思想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优化原有的教学设计,提高师生思维的深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态生成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一、坦然面对,让生成资源更灵动
在教学生涯中,每个教师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样的感觉——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超出意料之外,而糟糕的是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又不足以自信地作出明确的判断,即课堂中动态生成的窘迫资源。此时将陷入两难的境地,怎么办呢?其中很多教师选择含糊其辞,模棱明亮两可,甚至干脆置若罔闻。然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赋予了教师角色的全新的内涵,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专家或引导者。如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参与者和合作者,假如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面对问题无法作出即时评价时,大可以真诚处之,坦然面对。
案例:《函数的图象》
师:(出示例)如右图,表示某人从家出发任一时刻到家的距离s与所花时间t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象编一个故事。
生1:张大爷吃完晚饭后外出散步,走了10钟后,到达离家500米远的报刊亭,看了20分钟的报纸,就往回走,结果15分钟后到达家里。
生2:小颖从家里骑自行车,10分钟后到达离家500米远目的地,20分钟后办完事情,就往回走,结果15分钟后到达家里。
(当大伙们都沉浸在欣赏故事编的精彩与否,情节是否符合题意时,有个学生把手举的特别的高)
生3:你们编的故事,怎么中间一段都是看报、休息、吃饭、买东西之类不动的,听都听烦了,动的没有的?
听了他的一番话,全班傻眼了,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场景消失了,我的心更是一惊:教了20多年的书,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以前一直按静止处理的呀,难道有错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路程不变,当然是静止的;但有没有运动的呢?应该有。但具体的例子老师一时也想不起来。我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告诉了同学,再请同学回去好好想想,看谁先找到?
由于我的坦然面对,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的兴趣来了,积极性也高了:“今天的问题难住了老师,有挑战性!”过了一两天,这个学生兴奋地跑过来说:“老师,找到了,找到了!溜狗,狗被主人牵着要挣扎着跑的时候,围着主人跑来跑去,狗离主人的距离不变。”对呀,怎么没想到呢?在圆周上既可以运动也可以静止,既可以前进又可以来回走动,既可以原路返回又可以另路返回。
二、通过实验,促进生成资源
建构主义理论给数学教师的任务赋予新的内涵,即激励学生构造数学思想,关键是在数学活动中要分清各种不同的相关数学。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应有“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及“体验、感受、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包装学生学习的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基础进行建构,从而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如果直接向学生揭示定理并加以证明,当然既省时又省力,学生接受也不会有什么困难,若设计一个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从三角形的旋转中,自己去发现勾股定理及证明方法,那么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普遍具有的“图形旋转面积不变”这一非形式几何知识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这一知识的生长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不仅使新知识找到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使认知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希望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反思、商讨和再商讨。大多数数学(特别是几何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构造实验,进而使数学活动成为可能,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
三、随机应变,应用生成资源
尽管教师事先对教学过程已有周全方案,但动态的教学过程是仍然常常“节外生枝”,此时,教师不能因为有既定教案而压制学生的思维生成,应该挣脱教案的束缚,适时调整方案,对于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能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一定要慧眼识别,巧妙转化,有效利用,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好的老师,并不见得能准确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他能根据课堂提示的学生思维逻辑和规律选择合理的途径走下去。当课堂出现了新热点时,教师很快意识到这个热点能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动力,及时抓住那“宝贵得如同春天早晨的晶莹露珠般稍纵即逝的学生思维火花”,适时生成,课堂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河中学)
一、坦然面对,让生成资源更灵动
在教学生涯中,每个教师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样的感觉——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超出意料之外,而糟糕的是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又不足以自信地作出明确的判断,即课堂中动态生成的窘迫资源。此时将陷入两难的境地,怎么办呢?其中很多教师选择含糊其辞,模棱明亮两可,甚至干脆置若罔闻。然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赋予了教师角色的全新的内涵,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专家或引导者。如学生一样,教师也是参与者和合作者,假如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面对问题无法作出即时评价时,大可以真诚处之,坦然面对。
案例:《函数的图象》
师:(出示例)如右图,表示某人从家出发任一时刻到家的距离s与所花时间t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象编一个故事。
生1:张大爷吃完晚饭后外出散步,走了10钟后,到达离家500米远的报刊亭,看了20分钟的报纸,就往回走,结果15分钟后到达家里。
生2:小颖从家里骑自行车,10分钟后到达离家500米远目的地,20分钟后办完事情,就往回走,结果15分钟后到达家里。
(当大伙们都沉浸在欣赏故事编的精彩与否,情节是否符合题意时,有个学生把手举的特别的高)
生3:你们编的故事,怎么中间一段都是看报、休息、吃饭、买东西之类不动的,听都听烦了,动的没有的?
听了他的一番话,全班傻眼了,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场景消失了,我的心更是一惊:教了20多年的书,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以前一直按静止处理的呀,难道有错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路程不变,当然是静止的;但有没有运动的呢?应该有。但具体的例子老师一时也想不起来。我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告诉了同学,再请同学回去好好想想,看谁先找到?
由于我的坦然面对,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学生的兴趣来了,积极性也高了:“今天的问题难住了老师,有挑战性!”过了一两天,这个学生兴奋地跑过来说:“老师,找到了,找到了!溜狗,狗被主人牵着要挣扎着跑的时候,围着主人跑来跑去,狗离主人的距离不变。”对呀,怎么没想到呢?在圆周上既可以运动也可以静止,既可以前进又可以来回走动,既可以原路返回又可以另路返回。
二、通过实验,促进生成资源
建构主义理论给数学教师的任务赋予新的内涵,即激励学生构造数学思想,关键是在数学活动中要分清各种不同的相关数学。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应有“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及“体验、感受、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包装学生学习的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基础进行建构,从而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如果直接向学生揭示定理并加以证明,当然既省时又省力,学生接受也不会有什么困难,若设计一个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从三角形的旋转中,自己去发现勾股定理及证明方法,那么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普遍具有的“图形旋转面积不变”这一非形式几何知识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这一知识的生长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不仅使新知识找到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使认知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希望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反思、商讨和再商讨。大多数数学(特别是几何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构造实验,进而使数学活动成为可能,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
三、随机应变,应用生成资源
尽管教师事先对教学过程已有周全方案,但动态的教学过程是仍然常常“节外生枝”,此时,教师不能因为有既定教案而压制学生的思维生成,应该挣脱教案的束缚,适时调整方案,对于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能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一定要慧眼识别,巧妙转化,有效利用,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好的老师,并不见得能准确地预见到他的课将如何发展,但他能根据课堂提示的学生思维逻辑和规律选择合理的途径走下去。当课堂出现了新热点时,教师很快意识到这个热点能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动力,及时抓住那“宝贵得如同春天早晨的晶莹露珠般稍纵即逝的学生思维火花”,适时生成,课堂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沙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