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把耳朵叫醒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s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吧!
  在看看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三多一少”的现象: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篇原本好好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听进去很少;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显然,从朗读的作用、《课标》要求和当前的现状,我们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让朗读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一.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培养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2、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中去领悟阅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3、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顿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二.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
  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教师的范读是不可取代的。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没学生好听,普通话没有学生标准,范读是在献丑。我认为恰好相反,朗读的水平不单单是由普通话标准与否来衡量的。教师对生活的感悟,对情感的把握,还有对课文的表现张力,是学生远不及的。事实证明,教师作为一名朗读的参与者,大胆激情忘我地范读,能够深深感染学生,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学生同样起着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 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
  2、留足时间,以读促教
  课标对朗读的总的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人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然而在新课程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使得朗读始终成为教学舞台上的配角。我们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要根据课文实际,让学生自己读,少讲,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认识得真切、思考得深刻、感受得强烈,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
  3、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结合起来,其中穿插一些朗读方法的指导,如语速、语调、轻重音等。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可分几个层次朗读,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其中一句史诗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每次朗读有目标、有进步、有升华。我把朗读指导与具体的字词品析结合在一起,朗读充分,层层递进,因此学生的声音饱满深情。学生在体会祖国语言文字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同时,思想情操也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使审美情趣得到提升。
  4、多元评价,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感到读书有味、读书有趣、书中有义、书中有理。表扬、鼓励、信任、期待是促使学生读好书的法宝。教师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要相机指导、多元评价,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就赞叹语而言,也不能一成不变。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或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动了。”“你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画面啊!”或鼓鼓掌,或发自内心地微笑,或连连点头。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长满学生的心房,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要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将因朗读而精彩。
  谢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重视优化陈旧的教学模式,让课改理念更加充分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中,为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着眼于教学模式管理优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本文做简要论述。   一、高中语文教学当重视立体模式构建   许多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局限于课堂,没有进行课前充分延伸,这对教学成效的提升非常不利。笔者在教学中将教学向课前课后延伸,构建立体化的教
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   一、“读”是“感”的基础   必须先“读”而后“感”,“读”,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融会贯通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乃至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特点。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读懂词句了解内容入手,进而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掌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以及语言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新的时代发展下,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手段都发生了改变,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重新认识。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突出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学功能,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字词句等的教学,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力培养严重滞后。这样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观念是与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提升
作家洁尘,针对当下社会中追捧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情况,提出“养育子女,三分教,七分等”的观点。其实,我们的课堂也像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一样,能做到“三分教,三分等”,那也许我们的高三语文复习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进入高三之后,我们对必学的教材内容基本上完成,这样一来,(根据我们这个地区而言)我们一般情况下会进行三轮复习。一般而言,我们在一轮中,会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同类归纳然后进行各种题型的归纳,以小练
笔者在农村从教21年,越来越感觉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要性。阅读是吸收,其不仅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行成健康的人格方面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的人文性必须通过学生声情并貌、深入心灵的阅读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对于阅读教学中的“读”,笔者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读的可持性  “读”应从一年级抓起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这些论述为语文课的情境教学提供了依据。情境教学强调情感的融入,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营造情境的气氛  创设一种情境,就要从开始营造一种氛围,
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文言文与成语相互对举,可以使文言教学化难为易,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较高的自信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从而会提升他们学习的幸福感。   一、在朗读教学中引入异读成语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先播放朗读视频,然后指名朗读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跟读,充分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此环节强调“朝”
“你懂的”三个字现在已经耳熟能详了,它既巧妙地回避了某些敏感问题,又智慧地回答了记者的追问,还让古板的问题变得饶有趣味。事实上,在我们语文课堂上,也需要和期待诙谐智慧的“你懂的”。   一、“你懂的”是留白,丰富了价值取向,它让课堂难忘   大家知道,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留白必不可少的。其实“留白”原来指国画创作中一种用白当黑的构图方法——例如画一叶扁舟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之上,一位老渔翁坐在船上
为了多元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适时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卓越法律”等卓越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就“卓越教师”培养而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召唤。   一.卓越教师的内涵   对于卓越教师的界定和理解,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具体定论。柳海民、谢桂新认为,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一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二是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一名卓越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的知识结构;三是专业
“诗言志”,古诗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情感大致可分为:惜别之情、黍离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赞美之情、自得之情、忧愤之情等。诗人往往通过叙事、写景、状物、咏史来抒发情感,我们只有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才能产生情感共鸣。下面结合实例具体介绍四种体会诗情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法  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论诗:“要懂得诗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