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认为评价学生古诗文阅读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由此,文言文阅读成为各地语文中考的必考内容。而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性,使得文言字词解释成为中考必考题之一。那么,如何应对这类考题呢?我们以近两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释词题进行解析。
一、考查的字词类别
从考查的字词类别看,大多地方只考实词类文言文字词,少数则兼顾文言文虚词的考查,而且实词类字词往往直接解释,如2010北京卷“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今亡亦死(2)宜多应者”,其间考查的“亡、应”都是文言实词。而虚词类字词则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较多,如:2012年山西卷“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①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9.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中”前者考实词“说”和“故”,后者则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以”就是虚词了。
二、考查的内容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则有以下特点:
1.只选择课内文段考查字词,如:2012年广东深圳卷。出卷者选择九年级课文《陈涉世家》一文设置考题。也有选择课内两篇课文的文段设置考题,如2013年福建泉州卷就是选择七年级下册的《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文段,进行比较阅读。
2.只选择课外文段考查字词,如:201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题,就选择教材中没有的《后汉书》中与人物杨震有关的典故“四知”,设置了四个字词解释。
3.选择课内课外相关的各一篇文段考查字词(或叫文言文比较阅读),如:2011年福建省三明卷。以课内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课外文言文《孙叔敖遇狐邱丈人》作为甲乙两个阅读文段设置了两道字词义考查题。
4.除设置一篇课内文言文释词外,再另设置一篇课外文言文释词题,如:2011年吉林省长春卷。它先在甲部分里依据课内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两段,设置了一题“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后,又在乙部分里以袁枚《随园诗话》中曹练亭的一段故事设置了一题“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考查字词。
5.此外,还有不出示文段直接考察字词,如:2010年宁夏卷“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②彼竭我盈,故克之。”试卷把文言文字词解释直接放在阅读部分开头考查。
三、考查的题型
虽同为文言文字词解释类题目,但具体题型仍然有所不同。
1.以填空题或直接解释题的形式考查,如2012年福建莆田卷“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微斯人,吾谁与归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④太守谓谁”。
2.只有选择题,如:2010年山东烟台卷“9.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不言而喻C.国恒亡 马无故亡而人胡D.行拂乱其所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10.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困于心衡于虑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C.同舍生皆被绮绣D.食之不能尽其材”。
3.直接解释与选择两种题型兼具,如:2013年福建省泉州卷“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B. 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C. 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不能称前时之闻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即更刮目相待”前者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后面一题考查的字词是直接解释。还有2012年福建三明卷也是。
四、分值的设置
从分值设置看,文言文释词题一般在2至7分,如2010年北京市燕山卷中“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还有2012年江西省中招卷就只有2分;2010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语文试卷中“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就有4分;而2010、2011年福建省三明卷、2013年浙江杭州卷中则设置了7分,一题4分一题3分,但多数地方设置为4分。
五、释词的方法
1.加字法。即在须解释字的基础上加上另外一个字组成一个词进行解释。它主要用于文言实词的解释。如2013年江西中招卷“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丧( )②明( )”中“丧、明”通过联系短文就可用加字法,分别解释为“丧失、明智”。
2.换字法。简而言之就是换用另外一个字词(不含本字)来解释。如2010年重庆市卷“9.解释加点的字(4)陶后鲜有闻”中“鲜”就不能用加字法解释为“新鲜”或“鲜明”,应该解释成“少”。还有像2010年福建省龙岩卷中“(4)夜负十千以归”的“负”可以用“背负”中的“背”来替换解释。这也是换字法的一种。
3.通假解释。就是用同音的假借字义来进行解释。如2012年海南卷中“(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④窥谷忘反”的“反”就是通假字,通“返”,解释为“返回”。
4.词性活用解释。即注意它词性的变化,以变化后的意义来解释。如2011年内蒙古包头卷中“苦耕稼之劳”的“苦”原意是形容词,而在这里词性已改变,用原意解释不通,应变换为“以……为苦”来解释才恰当,它的词性已经是动词了。
5.古今异义解释。文言文中有些词我们今天还在运用,可它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解释时就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变化。如201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9.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A.小大之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乡为身死而不受D.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狱、绝境、卑鄙就是这种现象。“乡”则是通假字,通“向”,“从前”之意。答案应选C。
六、解析对策
通过分析各地试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才能答好中考文言文阅读释词题呢?首先,注意课内文言文词汇的掌握。一是真正掌握教材中文言文课文的内容,甚至是字斟句酌。二是扎实掌握其正文底下的注释。考试中的许多字词就是出自其中。如前面2013年福建泉州卷“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中的“称、扳、更”的解释可直接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底下注释中找到,再如2010年福建漳州卷“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不足为外人道也B.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公输盘服 朝服衣冠D.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中课文注释没有,但只要平时对课文内容熟悉掌握,还是很容易判断出正确答案是“B”项,它的两个“故”都是“所以”之意。
其次,注意课外阅读的积累。一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积累常见的实词意义,掌握归纳常见虚词的几种意义和用法,特别是一些未见过的文言文词义。二是现代文阅读的积累,增加对现代词语的积累掌握。它有利于文言文字词解释加字法的运用。例如2010年湖南常德卷中“(3)故人知君”的“知”,用加字法解释为“知道、了解”之意,与现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为相近。再如前面2012年福建漳州卷中的“归休”,只要利用常见释词方法并结合对现代词语的积累,便可知为“退休回家”之意。
总之,文言文字词不管怎么考,教师要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对重要字词要多注意归纳积累掌握,很多课内课外题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其影子;其次,教师要引导加强阅读积累,切实掌握释词的方法,会灵活运用,这是最关键的,只有掌握了方法才可以厚积薄发。
一、考查的字词类别
从考查的字词类别看,大多地方只考实词类文言文字词,少数则兼顾文言文虚词的考查,而且实词类字词往往直接解释,如2010北京卷“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今亡亦死(2)宜多应者”,其间考查的“亡、应”都是文言实词。而虚词类字词则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较多,如:2012年山西卷“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①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9.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中”前者考实词“说”和“故”,后者则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以”就是虚词了。
二、考查的内容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则有以下特点:
1.只选择课内文段考查字词,如:2012年广东深圳卷。出卷者选择九年级课文《陈涉世家》一文设置考题。也有选择课内两篇课文的文段设置考题,如2013年福建泉州卷就是选择七年级下册的《伤仲永》和《孙权劝学》的文段,进行比较阅读。
2.只选择课外文段考查字词,如:201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题,就选择教材中没有的《后汉书》中与人物杨震有关的典故“四知”,设置了四个字词解释。
3.选择课内课外相关的各一篇文段考查字词(或叫文言文比较阅读),如:2011年福建省三明卷。以课内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课外文言文《孙叔敖遇狐邱丈人》作为甲乙两个阅读文段设置了两道字词义考查题。
4.除设置一篇课内文言文释词外,再另设置一篇课外文言文释词题,如:2011年吉林省长春卷。它先在甲部分里依据课内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两段,设置了一题“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后,又在乙部分里以袁枚《随园诗话》中曹练亭的一段故事设置了一题“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考查字词。
5.此外,还有不出示文段直接考察字词,如:2010年宁夏卷“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②彼竭我盈,故克之。”试卷把文言文字词解释直接放在阅读部分开头考查。
三、考查的题型
虽同为文言文字词解释类题目,但具体题型仍然有所不同。
1.以填空题或直接解释题的形式考查,如2012年福建莆田卷“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微斯人,吾谁与归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④太守谓谁”。
2.只有选择题,如:2010年山东烟台卷“9.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不言而喻C.国恒亡 马无故亡而人胡D.行拂乱其所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10.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困于心衡于虑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C.同舍生皆被绮绣D.食之不能尽其材”。
3.直接解释与选择两种题型兼具,如:2013年福建省泉州卷“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B. 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C. 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不能称前时之闻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即更刮目相待”前者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后面一题考查的字词是直接解释。还有2012年福建三明卷也是。
四、分值的设置
从分值设置看,文言文释词题一般在2至7分,如2010年北京市燕山卷中“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还有2012年江西省中招卷就只有2分;2010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语文试卷中“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就有4分;而2010、2011年福建省三明卷、2013年浙江杭州卷中则设置了7分,一题4分一题3分,但多数地方设置为4分。
五、释词的方法
1.加字法。即在须解释字的基础上加上另外一个字组成一个词进行解释。它主要用于文言实词的解释。如2013年江西中招卷“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丧( )②明( )”中“丧、明”通过联系短文就可用加字法,分别解释为“丧失、明智”。
2.换字法。简而言之就是换用另外一个字词(不含本字)来解释。如2010年重庆市卷“9.解释加点的字(4)陶后鲜有闻”中“鲜”就不能用加字法解释为“新鲜”或“鲜明”,应该解释成“少”。还有像2010年福建省龙岩卷中“(4)夜负十千以归”的“负”可以用“背负”中的“背”来替换解释。这也是换字法的一种。
3.通假解释。就是用同音的假借字义来进行解释。如2012年海南卷中“(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④窥谷忘反”的“反”就是通假字,通“返”,解释为“返回”。
4.词性活用解释。即注意它词性的变化,以变化后的意义来解释。如2011年内蒙古包头卷中“苦耕稼之劳”的“苦”原意是形容词,而在这里词性已改变,用原意解释不通,应变换为“以……为苦”来解释才恰当,它的词性已经是动词了。
5.古今异义解释。文言文中有些词我们今天还在运用,可它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解释时就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变化。如201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9.下列加点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A.小大之狱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乡为身死而不受D.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狱、绝境、卑鄙就是这种现象。“乡”则是通假字,通“向”,“从前”之意。答案应选C。
六、解析对策
通过分析各地试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才能答好中考文言文阅读释词题呢?首先,注意课内文言文词汇的掌握。一是真正掌握教材中文言文课文的内容,甚至是字斟句酌。二是扎实掌握其正文底下的注释。考试中的许多字词就是出自其中。如前面2013年福建泉州卷“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中的“称、扳、更”的解释可直接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底下注释中找到,再如2010年福建漳州卷“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不足为外人道也B.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公输盘服 朝服衣冠D.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中课文注释没有,但只要平时对课文内容熟悉掌握,还是很容易判断出正确答案是“B”项,它的两个“故”都是“所以”之意。
其次,注意课外阅读的积累。一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积累常见的实词意义,掌握归纳常见虚词的几种意义和用法,特别是一些未见过的文言文词义。二是现代文阅读的积累,增加对现代词语的积累掌握。它有利于文言文字词解释加字法的运用。例如2010年湖南常德卷中“(3)故人知君”的“知”,用加字法解释为“知道、了解”之意,与现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为相近。再如前面2012年福建漳州卷中的“归休”,只要利用常见释词方法并结合对现代词语的积累,便可知为“退休回家”之意。
总之,文言文字词不管怎么考,教师要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对重要字词要多注意归纳积累掌握,很多课内课外题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其影子;其次,教师要引导加强阅读积累,切实掌握释词的方法,会灵活运用,这是最关键的,只有掌握了方法才可以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