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NHK作为一家持续关注中国社会的日本媒体,坚持探讨和反映中国各个角落所发生的现象与产生的问题。在《三和人才市场》(2018)这部纪录片中,镜头聚焦于广东深圳三和人才市场里活跃着的一批特殊人群——“三和大神”身上。
狭义上“三和大神”的主体构成是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后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多出生于九十年代以后,也被成为“第二代农民工”或“新生代农民工”。当他们沿着父辈的足迹来到一线城市打工,却发现他们早已不能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恒定的保持初心与梦想,也不愿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去接受现实的打压。佛系、草食、低欲望是“大神们”进入中产阶层后更体面更具欺骗性的表现形式,得过且过、狗苟蝇营是他们信誓旦旦信奉的信条,梦想与能力的不匹配最终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吞噬干净。究其本质,其实是对社会固化后一种消极无声的反抗。
在本文中,我会简要的将第一代传统农民工与第二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点。
关键词:社会困境;NHK;纪录片;农民工;灰色地带
一、相同点
无论是传统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来到的大城市都会赋予他们一个身份——“异乡人”。就像影片中经营豆浆店铺的左撇子陈用发说的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是在这挣钱。”城市自发的排他性让农民工们没有归属感、获得感,究其原因,有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农民工自身条件与能力跟其所在的大城市需求的不匹配。影片中数据显示,在深圳打工的人群中初中学历的占到了60%以上,上过大学的寥寥无几。没有与岗位相匹配的技术与能力,没有知识与学历的支撑,他们只能投奔又脏又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做着最累的活,拿着最少的工资。前身为留守儿童的他们被托付于祖父祖母,年龄与代沟弱化了教育与求知意识,从教育到生活再到成长,他们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抚育。这个问题的产生不能怪他们或他们的父母,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急剧发展中的整个中国社会出了问题,只不过由他们来承担罢了。
第二部分,是社会资源整体的不足以及部分分配的不均。曾经我们爱说,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口红利”,人多力量大,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们起到了支柱的作用。然而,人多了,每个人人均分得的资源自然而然就少了一杯羹。90年代初,中国制造业崛起,因此带动了整个中国的农民工进城打工热潮,吃力不讨好的他们,没有社保、没有医保、没有工伤赔偿,甚至连工资要不要得回来都成问题。就像陈用发所提到的小孩上学所采用的积分分批排名问题,要参考的因素有社保、居住证、租房、户口、是否超生等等,各项指标综合计算后所得的积分进行排名,排上了有学可上,排不上便无缘上学。这种做法虽然过度的将政策优势和资源向城市本地人方向倾斜,但是这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区域化管理模式的必要之举,因此资源的不符与不均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与问题。
总结,传统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灰色地带,由于自身硬件条件与城市社会需求的不符以及社会资源总量的不足以及分配的倾斜,他们往往无法在城市中找寻到归属感和获得感,从而成为夹缝中生存的边缘人。
二、不同点
从影片中可以显而易见的是,传统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意识、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代是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努力挣钱养家的追梦人;一代是干一天玩三天、地为床天为被、昏天黑地的做梦人。
很多人的贫穷和与贫穷相伴而生的挫败,有时并非个人不努力的结果,很多情况下它更像是一个结构性不公平所引发的连帶效应。如果说成功代表着财富和机会的话,那么流窜在三和人才市场的广大青年们则是一群彻彻底底的失败者:贫困,没有出路,甚至连希望都没有。努力是要能向着光前进,或者至少有影子供人追随,但这帮人就连这种可能性都没有了。他们屡试屡败,不是被骗就是被剥削,一切努力换来的不是生活的向好,而往往是更深的绝境或者死胡同,他们就像是被命运斩断旅路途的流亡者,没有道路,唯有漂流。
“三和大神”曾经也满怀着热血与激情来到这座城市,却被畸形的社会边缘磨光了身上所有的锐气和棱角。他们生在了互联网发达的向好时代,看得见却摸不着。他们知道马云以“每秒钟”的速度赚钱,他们也知道深圳市中心的房价是500万一套,他们看着车水马龙,心里却是五味杂陈。在当今的城市社会中,贫富差距成为了不可绕开的一大问题——有资本的人进行创业和投资,对资本进行再生产的处理,只会变得越来越有钱;而没有资本的人只能凭借着一身蛮力和匪气,在社会里一试再试,渴望着一个机遇的转身,却屡屡碰壁。
再反观第一批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们,他们的目的就很纯粹——为了父母和子女。他们的视野和感知比较闭塞,信息不通,只知道当时有这么一股农民工进城的潮流,二话不说一股脑就跟着去了,这种狭隘和闭塞可能成就了他们。就像断了一只手臂的陈用发,在深圳打拼了18年,经营着一家收入稳定的早餐店。“没有退路,才有出路。”在那个工商业急剧发展的年代,农业遭受重创和挤压,不走出大山与田地,可能意味着一家人这辈子都被困于贫穷与无知中。正是这种对家人、对家庭甚至于对整个村庄的责任与使命感,推动他们进城务工,成就了一批有责任、能吃苦的追梦人。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两者性格、生活方式上的种种差异并不能说明他们哪一种做得好、哪一种做得不对。只是在不同的特殊的时代、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成长历程中所塑造出的人迥然相异,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烙印。
纪录片就像一支锋利冰冷的手术刀,冷静而又精准的剖析着中国社会的病状和症候群。《三和人才市场》对于“三和大神”的精细刻画,像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又像一个渴望伸出援手去解救的朋友,更像一个期待改变与进步的愤青——中国社会现状的剖析与思考,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NHK纪录片的中国表征与价值取向[J].徐晓波,田雪,孙儒为.当代传播.2013(06)
[2]日本农民工转型的启示[N].童卉欣.中国商报.2010(006)
[3]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文化层次性的研究[J].潘荣成.理论月刊.2018(05)
作者简介:梁思琪(2001-08),女,汉族,湖北武汉,本科在读,四川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传媒
狭义上“三和大神”的主体构成是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后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多出生于九十年代以后,也被成为“第二代农民工”或“新生代农民工”。当他们沿着父辈的足迹来到一线城市打工,却发现他们早已不能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恒定的保持初心与梦想,也不愿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去接受现实的打压。佛系、草食、低欲望是“大神们”进入中产阶层后更体面更具欺骗性的表现形式,得过且过、狗苟蝇营是他们信誓旦旦信奉的信条,梦想与能力的不匹配最终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吞噬干净。究其本质,其实是对社会固化后一种消极无声的反抗。
在本文中,我会简要的将第一代传统农民工与第二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点。
关键词:社会困境;NHK;纪录片;农民工;灰色地带
一、相同点
无论是传统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来到的大城市都会赋予他们一个身份——“异乡人”。就像影片中经营豆浆店铺的左撇子陈用发说的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是在这挣钱。”城市自发的排他性让农民工们没有归属感、获得感,究其原因,有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农民工自身条件与能力跟其所在的大城市需求的不匹配。影片中数据显示,在深圳打工的人群中初中学历的占到了60%以上,上过大学的寥寥无几。没有与岗位相匹配的技术与能力,没有知识与学历的支撑,他们只能投奔又脏又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做着最累的活,拿着最少的工资。前身为留守儿童的他们被托付于祖父祖母,年龄与代沟弱化了教育与求知意识,从教育到生活再到成长,他们都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抚育。这个问题的产生不能怪他们或他们的父母,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急剧发展中的整个中国社会出了问题,只不过由他们来承担罢了。
第二部分,是社会资源整体的不足以及部分分配的不均。曾经我们爱说,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口红利”,人多力量大,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工们起到了支柱的作用。然而,人多了,每个人人均分得的资源自然而然就少了一杯羹。90年代初,中国制造业崛起,因此带动了整个中国的农民工进城打工热潮,吃力不讨好的他们,没有社保、没有医保、没有工伤赔偿,甚至连工资要不要得回来都成问题。就像陈用发所提到的小孩上学所采用的积分分批排名问题,要参考的因素有社保、居住证、租房、户口、是否超生等等,各项指标综合计算后所得的积分进行排名,排上了有学可上,排不上便无缘上学。这种做法虽然过度的将政策优势和资源向城市本地人方向倾斜,但是这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区域化管理模式的必要之举,因此资源的不符与不均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与问题。
总结,传统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灰色地带,由于自身硬件条件与城市社会需求的不符以及社会资源总量的不足以及分配的倾斜,他们往往无法在城市中找寻到归属感和获得感,从而成为夹缝中生存的边缘人。
二、不同点
从影片中可以显而易见的是,传统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意识、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一代是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努力挣钱养家的追梦人;一代是干一天玩三天、地为床天为被、昏天黑地的做梦人。
很多人的贫穷和与贫穷相伴而生的挫败,有时并非个人不努力的结果,很多情况下它更像是一个结构性不公平所引发的连帶效应。如果说成功代表着财富和机会的话,那么流窜在三和人才市场的广大青年们则是一群彻彻底底的失败者:贫困,没有出路,甚至连希望都没有。努力是要能向着光前进,或者至少有影子供人追随,但这帮人就连这种可能性都没有了。他们屡试屡败,不是被骗就是被剥削,一切努力换来的不是生活的向好,而往往是更深的绝境或者死胡同,他们就像是被命运斩断旅路途的流亡者,没有道路,唯有漂流。
“三和大神”曾经也满怀着热血与激情来到这座城市,却被畸形的社会边缘磨光了身上所有的锐气和棱角。他们生在了互联网发达的向好时代,看得见却摸不着。他们知道马云以“每秒钟”的速度赚钱,他们也知道深圳市中心的房价是500万一套,他们看着车水马龙,心里却是五味杂陈。在当今的城市社会中,贫富差距成为了不可绕开的一大问题——有资本的人进行创业和投资,对资本进行再生产的处理,只会变得越来越有钱;而没有资本的人只能凭借着一身蛮力和匪气,在社会里一试再试,渴望着一个机遇的转身,却屡屡碰壁。
再反观第一批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们,他们的目的就很纯粹——为了父母和子女。他们的视野和感知比较闭塞,信息不通,只知道当时有这么一股农民工进城的潮流,二话不说一股脑就跟着去了,这种狭隘和闭塞可能成就了他们。就像断了一只手臂的陈用发,在深圳打拼了18年,经营着一家收入稳定的早餐店。“没有退路,才有出路。”在那个工商业急剧发展的年代,农业遭受重创和挤压,不走出大山与田地,可能意味着一家人这辈子都被困于贫穷与无知中。正是这种对家人、对家庭甚至于对整个村庄的责任与使命感,推动他们进城务工,成就了一批有责任、能吃苦的追梦人。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两者性格、生活方式上的种种差异并不能说明他们哪一种做得好、哪一种做得不对。只是在不同的特殊的时代、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生活环境与成长历程中所塑造出的人迥然相异,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烙印。
纪录片就像一支锋利冰冷的手术刀,冷静而又精准的剖析着中国社会的病状和症候群。《三和人才市场》对于“三和大神”的精细刻画,像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又像一个渴望伸出援手去解救的朋友,更像一个期待改变与进步的愤青——中国社会现状的剖析与思考,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NHK纪录片的中国表征与价值取向[J].徐晓波,田雪,孙儒为.当代传播.2013(06)
[2]日本农民工转型的启示[N].童卉欣.中国商报.2010(006)
[3]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文化层次性的研究[J].潘荣成.理论月刊.2018(05)
作者简介:梁思琪(2001-08),女,汉族,湖北武汉,本科在读,四川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