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红霞,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浙江宁波市教坛新秀,余姚市师德标兵,2001年、2003年连续两届被评为余姚市品德学科骨干教师。2001年3月获宁波市小学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多篇论文在余姚、宁波市获奖。
教育感言: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教师。
要上好品德课,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教师必须关注细节。只有关注细节,并将这些细节所产生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才能真正凸显教师的“品德味”,了无痕迹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格素养。
教育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作为基础性的小学德育,必须关注细节,而作为小学德育主力军的品德教师,则更应注重细节的打造。毫不夸张地说,品德教师是行走在学生心尖上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一个生命。品德教师可以稍缺语文老师的渊博,可以略少数学老师的睿智,但是,不能没有品德教师自身所应有的“品德味”。因为,关注细节,就是关爱每一个生命;打造细节,方可走近孩子的心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平日教研课观察,认为品德教师体现“品德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细节之一:幽默,串起课堂笑声片片
镜头一
甲老师在借班执教《做学习的有心人》(三年级上)一课时,先模仿幸运52的主持人李咏出了几个题来“考考”学生:“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你们的数学老师戴不戴眼镜?”“昨天我已经和你们见过面,谁记得我姓什么?”……孩子们兴味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教学拉开了热情活泼的帷幕。孩子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满脸微笑的新老师,新老师也在无形之中考验孩子是不是能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添了精彩的一笔,更为话题的打开营造了成功的氛围。
镜头二
上课铃响,503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之后,乙老师神情严肃地微微弯了一下腰回应学生,然后,面部僵硬地问:“欢迎老师来上课吗?”学生低声附和:“欢迎!”老师听到这样底气不足的回答,顿时感觉课堂气氛冷冷的,于是情不自禁地皱了一下眉,神色紧张地追问:“那怎么表示一下?”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个个面面相觑,过了好一阵,才有个别学生反应过来,课堂传来稀稀拉拉的一阵掌声。在一旁听课的老师也不禁感觉很不是味儿。
分析
同样是借班上课,两位执教老师的表现差异颇大,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平时在观摩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时,几乎每一位听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堂成功的品德课,往往拥有一个成功的开端,就好像一场精彩的交响乐,一首序曲就把观众的心紧紧收拢。品德课“源于生活”,所以就需要教师用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来架起品德课堂与学生原有经验、感受之间的桥梁。而作为一个有幽默感的教师,常常恰如身怀绝技的相声大师,通过说、唱、逗、学把学生的眼球牢牢吸引。尤其是在“借班上课”的特殊情境下,更应该精心设计开场白,让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老师上的课。镜头之一的甲老师,紧扣本课话题的中心词“有心人”,以趣味抢答的形式考验学生对于朝夕相处的老师了解有多少、对于本课执教老师课前的自我介绍关注有多少,当然,这些话题的选择也让听课老师感到执教老师率先做了生活的有心人。合适的内容加上恰当的表现形式,自然能激发学生的蓬勃兴趣。而镜头二中的乙老师,一上讲台就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好像上这堂课是接受莫大的刑罚而不是享受心与心的交流。五年级的学生原本就已经比较内敛,而教师面部表情的紧张和说话语气冷淡更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学生,面对一个不会笑的老师,孩子们肯定心有惴惴,在这样的现状下,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实在也是困难的,故而,笔者认为,“冷漠”应为品德教师的第一大忌。
反思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关键在于师生间能否形成一个真实接受和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因此,小学品德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幽默感。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道德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试想:老师的表情带点神秘色彩,语调抑扬顿挫,主持起来像央视名嘴王小丫一样吊人胃口,这样的品德课堂谁不喜欢?这样的品德课堂怎会无效?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确实,德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养成德育意识,养成德育规范,更应让每个孩子身心愉悦地生活、个性健全地发展,感受生命的快乐。品德教材中像“美丽的秋天”“节日大观”等很多话题都是轻松愉快的,这些内容都适合有幽默感的品德老师蹲下来关注着孩子们的关注,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
细节之二:真情,以心诱发浓浓情感
镜头一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欢呼雀跃地):“喜欢!”
师:“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最经典的动画片《猫和老鼠》!”(随后,老师轻轻点击鼠标,老鼠杰克和猫咪汤姆“斗智斗勇”的场面精彩呈现,老师和学生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时不时拿可怜的汤姆开涮,教室不时爆发出开心的大笑声……(一年级下《我们分享,我们快乐》)
镜头二
“老师在课前的调查中了解到,你们班是个团结活泼的积极向上的集体,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然后,老师打开多媒体资料,展示一次次比赛的活动情景、一张张获得的荣誉奖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执教的老师却站在讲台前目无表情地盯着教师后面的某个角落……(四年级上《我们是集体的主人》)
分析
有些老师受个性的影响,活泼不足,沉稳有余,喜怒哀乐不易显露在脸上。但是,作为一名品德老师,应该力求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只有老师投入,方能使学生投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也必须是学生的第一位榜样人物。镜头一中的老师很注意自己的身份——活动的参与者,也就是此时她已经成为班级的一份子,“动画片很精彩”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感觉,也是老师这个特殊成员的感觉,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老师的一举一动他们甚是关切的,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大笑,可爱的他们早已在心中接纳了这样没有架子的老师,听课的老师也被美好的课堂氛围吸引住了。而镜头二中的那位老师,明明是在表扬班级取得的优异成绩,可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毫不关注,细心的学生若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也许,他们心里就会嘀咕:老师为何一脸不高兴?一旁听课的老师真替那位执教老师着急,恨不得上去替他拉拉笑肌,好让他微笑着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
反思
鲁洁教授曾经说过,教育不仅是发展人的脑子,更为重要的是育化人的心灵。正如新课改所指出的那样,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情意方面的发展。那么教育该如何化育人之心灵,鲁洁教授说,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以心动心”,要使对方的心得到感召和触动,必须自己“捧出一颗心来”。笔者曾经观摩一位教师执教的《失败怕什么》(四年级上)一课,在课件展示女孩桑兰的不幸遭遇时,老师的语调是低沉的,表情是忧伤的,让学生也为这位女孩揪心,同情之心不由流露;接着,课件继续展示桑兰面对不幸,另辟蹊径,从而开辟新的生活天地的动人场景,老师深情地问:“桑兰姐姐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有的学生回答:“命运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另一扇窗。”有的学生回答:“只要微笑,困难就不再强大。”对于学生的每一句真切感受,老师都是积极地给予肯定,他语气激昂,两眼放光,仿佛让学生感受到桑兰的奇迹就是这样在信心中诞生的,同时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只要合理调整目标,条条道路都通向成功之路。可以说,这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和老师的真情投入,激情引领是息息相关的。其实,每一堂“激发情感”为主的品德课要想上成功,都必须注意“教师情感示范”这个小细节。一个富有真情的品德教师应该感动着孩子的感动,享受着孩子的享受。
细节之三:珍视,细微呵护铸成大爱
镜头一
“哇,你真会帮助人,老师奖励你一颗‘友谊星’。”甲老师右掌平伸邀请这位小朋友到讲台前,她蹲下来亲手为孩子别上了一个“友谊星”的标志。被请到的那位小朋友小胸脯挺得高高的,激动的神情写满了小脸……(一年级下《我帮你你帮我》)
镜头二
“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抢答游戏,答对奖一只台湾蝴蝶。”乙老师在执教《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设计了若干个抢答题让学生了解台湾丰富的物产。课堂上,乙老师一手拿话筒,一手拿蝴蝶标志,在学生答对之后,腾不出手,只好单手奖给孩子,也许是因为时间紧迫,坐在后排的孩子答对题目之后,老师只好远远地飞了过去,结果,蝴蝶卡片掉在了地上……乙老师简单的道歉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报下一个题目。在一旁听课的老师看到,得到卡片的那个孩子随手将卡片塞进了抽屉……(三年级下《祖国的宝岛台湾》)
分析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镜头一中,甲老师的几个动作值得关注:平伸、蹲下、别上。其实,这三个动词是“尊重”的代名词,被表扬的那个孩子在全班小朋友的注视下,隆重地接受老师这一份褒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她心中,这份激情会延续,帮助他人的快乐会牢牢铭记,当然,这颗“友谊星”她也定会好好珍藏。而镜头二中的乙老师,她设计此举是为了调动孩子们参与抢答的热情,可惜的是,一个细节破坏了这种氛围,这张蝴蝶卡片在那个孩子的心目中已经轻如落叶,毫无珍惜之感。当然,这位老师的原意并非是轻视学生,她顾及的是接下来的教学时间太紧,但正是一个小小的忽视,带给我们的是一声轻轻的叹息。
反思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教师的举动就是无声的教育。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学生几十双眼睛的关注下。我们平时听课时,也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伸着右手食指来点名叫学生,殊不知,这个举动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是万万要不得的。在品德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赠送一些小礼物或者奖励一些小标志,比如“环保小卫士”“爱心小天使”等,若是老师在赠送、奖励时不能做到郑重其事,而是大大咧咧随手一给,那么,它们所代表的荣誉就会在学生心中直线下降。所以,一个重视学生感受的品德教师应该眼里有“学生”这个“人”,心里有“热爱”这个“魂”,就像呵护幼苗一样珍视自己的言行带给孩子的点滴感受。
以新课程的理论为依据,重建我们的品德课堂,需要通过无数细节来研究有关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可以是教师的动作、语言、表情,也可以是师生的互动片段,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组成。”打造细节,就是关注我们教学行为的改变;打造细节,就是考验我们教学理念的正误。如果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能有更多的细节被精心打造,那么,品德课一定会更有人情味,更富有魅力。
教育感言: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教师。
要上好品德课,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教师必须关注细节。只有关注细节,并将这些细节所产生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才能真正凸显教师的“品德味”,了无痕迹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格素养。
教育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作为基础性的小学德育,必须关注细节,而作为小学德育主力军的品德教师,则更应注重细节的打造。毫不夸张地说,品德教师是行走在学生心尖上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灵、一个生命。品德教师可以稍缺语文老师的渊博,可以略少数学老师的睿智,但是,不能没有品德教师自身所应有的“品德味”。因为,关注细节,就是关爱每一个生命;打造细节,方可走近孩子的心灵。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平日教研课观察,认为品德教师体现“品德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细节之一:幽默,串起课堂笑声片片
镜头一
甲老师在借班执教《做学习的有心人》(三年级上)一课时,先模仿幸运52的主持人李咏出了几个题来“考考”学生:“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你们的数学老师戴不戴眼镜?”“昨天我已经和你们见过面,谁记得我姓什么?”……孩子们兴味盎然,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教学拉开了热情活泼的帷幕。孩子们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满脸微笑的新老师,新老师也在无形之中考验孩子是不是能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添了精彩的一笔,更为话题的打开营造了成功的氛围。
镜头二
上课铃响,503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之后,乙老师神情严肃地微微弯了一下腰回应学生,然后,面部僵硬地问:“欢迎老师来上课吗?”学生低声附和:“欢迎!”老师听到这样底气不足的回答,顿时感觉课堂气氛冷冷的,于是情不自禁地皱了一下眉,神色紧张地追问:“那怎么表示一下?”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个个面面相觑,过了好一阵,才有个别学生反应过来,课堂传来稀稀拉拉的一阵掌声。在一旁听课的老师也不禁感觉很不是味儿。
分析
同样是借班上课,两位执教老师的表现差异颇大,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平时在观摩其他教师的公开课时,几乎每一位听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堂成功的品德课,往往拥有一个成功的开端,就好像一场精彩的交响乐,一首序曲就把观众的心紧紧收拢。品德课“源于生活”,所以就需要教师用贴近孩子生活的话题来架起品德课堂与学生原有经验、感受之间的桥梁。而作为一个有幽默感的教师,常常恰如身怀绝技的相声大师,通过说、唱、逗、学把学生的眼球牢牢吸引。尤其是在“借班上课”的特殊情境下,更应该精心设计开场白,让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老师上的课。镜头之一的甲老师,紧扣本课话题的中心词“有心人”,以趣味抢答的形式考验学生对于朝夕相处的老师了解有多少、对于本课执教老师课前的自我介绍关注有多少,当然,这些话题的选择也让听课老师感到执教老师率先做了生活的有心人。合适的内容加上恰当的表现形式,自然能激发学生的蓬勃兴趣。而镜头二中的乙老师,一上讲台就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好像上这堂课是接受莫大的刑罚而不是享受心与心的交流。五年级的学生原本就已经比较内敛,而教师面部表情的紧张和说话语气冷淡更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学生,面对一个不会笑的老师,孩子们肯定心有惴惴,在这样的现状下,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实在也是困难的,故而,笔者认为,“冷漠”应为品德教师的第一大忌。
反思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关键在于师生间能否形成一个真实接受和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因此,小学品德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幽默感。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道德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试想:老师的表情带点神秘色彩,语调抑扬顿挫,主持起来像央视名嘴王小丫一样吊人胃口,这样的品德课堂谁不喜欢?这样的品德课堂怎会无效?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确实,德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养成德育意识,养成德育规范,更应让每个孩子身心愉悦地生活、个性健全地发展,感受生命的快乐。品德教材中像“美丽的秋天”“节日大观”等很多话题都是轻松愉快的,这些内容都适合有幽默感的品德老师蹲下来关注着孩子们的关注,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
细节之二:真情,以心诱发浓浓情感
镜头一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欢呼雀跃地):“喜欢!”
师:“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最经典的动画片《猫和老鼠》!”(随后,老师轻轻点击鼠标,老鼠杰克和猫咪汤姆“斗智斗勇”的场面精彩呈现,老师和学生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时不时拿可怜的汤姆开涮,教室不时爆发出开心的大笑声……(一年级下《我们分享,我们快乐》)
镜头二
“老师在课前的调查中了解到,你们班是个团结活泼的积极向上的集体,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然后,老师打开多媒体资料,展示一次次比赛的活动情景、一张张获得的荣誉奖状,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执教的老师却站在讲台前目无表情地盯着教师后面的某个角落……(四年级上《我们是集体的主人》)
分析
有些老师受个性的影响,活泼不足,沉稳有余,喜怒哀乐不易显露在脸上。但是,作为一名品德老师,应该力求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只有老师投入,方能使学生投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也必须是学生的第一位榜样人物。镜头一中的老师很注意自己的身份——活动的参与者,也就是此时她已经成为班级的一份子,“动画片很精彩”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感觉,也是老师这个特殊成员的感觉,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老师的一举一动他们甚是关切的,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大笑,可爱的他们早已在心中接纳了这样没有架子的老师,听课的老师也被美好的课堂氛围吸引住了。而镜头二中的那位老师,明明是在表扬班级取得的优异成绩,可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毫不关注,细心的学生若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也许,他们心里就会嘀咕:老师为何一脸不高兴?一旁听课的老师真替那位执教老师着急,恨不得上去替他拉拉笑肌,好让他微笑着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
反思
鲁洁教授曾经说过,教育不仅是发展人的脑子,更为重要的是育化人的心灵。正如新课改所指出的那样,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情意方面的发展。那么教育该如何化育人之心灵,鲁洁教授说,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以心动心”,要使对方的心得到感召和触动,必须自己“捧出一颗心来”。笔者曾经观摩一位教师执教的《失败怕什么》(四年级上)一课,在课件展示女孩桑兰的不幸遭遇时,老师的语调是低沉的,表情是忧伤的,让学生也为这位女孩揪心,同情之心不由流露;接着,课件继续展示桑兰面对不幸,另辟蹊径,从而开辟新的生活天地的动人场景,老师深情地问:“桑兰姐姐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有的学生回答:“命运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另一扇窗。”有的学生回答:“只要微笑,困难就不再强大。”对于学生的每一句真切感受,老师都是积极地给予肯定,他语气激昂,两眼放光,仿佛让学生感受到桑兰的奇迹就是这样在信心中诞生的,同时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只要合理调整目标,条条道路都通向成功之路。可以说,这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和老师的真情投入,激情引领是息息相关的。其实,每一堂“激发情感”为主的品德课要想上成功,都必须注意“教师情感示范”这个小细节。一个富有真情的品德教师应该感动着孩子的感动,享受着孩子的享受。
细节之三:珍视,细微呵护铸成大爱
镜头一
“哇,你真会帮助人,老师奖励你一颗‘友谊星’。”甲老师右掌平伸邀请这位小朋友到讲台前,她蹲下来亲手为孩子别上了一个“友谊星”的标志。被请到的那位小朋友小胸脯挺得高高的,激动的神情写满了小脸……(一年级下《我帮你你帮我》)
镜头二
“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抢答游戏,答对奖一只台湾蝴蝶。”乙老师在执教《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设计了若干个抢答题让学生了解台湾丰富的物产。课堂上,乙老师一手拿话筒,一手拿蝴蝶标志,在学生答对之后,腾不出手,只好单手奖给孩子,也许是因为时间紧迫,坐在后排的孩子答对题目之后,老师只好远远地飞了过去,结果,蝴蝶卡片掉在了地上……乙老师简单的道歉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报下一个题目。在一旁听课的老师看到,得到卡片的那个孩子随手将卡片塞进了抽屉……(三年级下《祖国的宝岛台湾》)
分析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镜头一中,甲老师的几个动作值得关注:平伸、蹲下、别上。其实,这三个动词是“尊重”的代名词,被表扬的那个孩子在全班小朋友的注视下,隆重地接受老师这一份褒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她心中,这份激情会延续,帮助他人的快乐会牢牢铭记,当然,这颗“友谊星”她也定会好好珍藏。而镜头二中的乙老师,她设计此举是为了调动孩子们参与抢答的热情,可惜的是,一个细节破坏了这种氛围,这张蝴蝶卡片在那个孩子的心目中已经轻如落叶,毫无珍惜之感。当然,这位老师的原意并非是轻视学生,她顾及的是接下来的教学时间太紧,但正是一个小小的忽视,带给我们的是一声轻轻的叹息。
反思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教师的举动就是无声的教育。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学生几十双眼睛的关注下。我们平时听课时,也经常发现有的老师伸着右手食指来点名叫学生,殊不知,这个举动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是万万要不得的。在品德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赠送一些小礼物或者奖励一些小标志,比如“环保小卫士”“爱心小天使”等,若是老师在赠送、奖励时不能做到郑重其事,而是大大咧咧随手一给,那么,它们所代表的荣誉就会在学生心中直线下降。所以,一个重视学生感受的品德教师应该眼里有“学生”这个“人”,心里有“热爱”这个“魂”,就像呵护幼苗一样珍视自己的言行带给孩子的点滴感受。
以新课程的理论为依据,重建我们的品德课堂,需要通过无数细节来研究有关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可以是教师的动作、语言、表情,也可以是师生的互动片段,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组成。”打造细节,就是关注我们教学行为的改变;打造细节,就是考验我们教学理念的正误。如果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能有更多的细节被精心打造,那么,品德课一定会更有人情味,更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