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中学语文新课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要“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思考就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而中学语文教学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就是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实施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建议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的创新
针对人们熟知的某一观点、思想,或者广泛流行的一些通行说法,提出相反的见解,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开拓出不俗的立意。如人们熟悉的“人走茶凉”、“好酒不怕巷子深”、“知足常乐”等俗语,如能从反面角度作出辩证的分析,一种新的立意便可孕育而生。比如,在新型的同事关系中,“人走未必茶凉”;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酒好也怕巷子深”;生活上的知足,也许可以常乐,而从学识智能角度看,则“知足者无以常乐”。这样从反面角度立意,会让人耳目一新,不失为一种创新。
对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敢于否定,提出新的见解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的关键就是以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分析事物和评价事物。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可以写抵制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表达出一尘不染的精神;“班门弄斧”历来用于批判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但从另一个角度“弄斧必到班门前”,可以写敢于向权威挑战,也可以写向高手学习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样立意就新颖了。
二、材料的创新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确立之后,需要选择材料来表现主题。但大家熟知的材料经常作用,往往使人产生阅读和审美的疲劳感。如一写到做好事之类的作文就选用雷锋的事迹;一写到战胜挫折之类的文章就选用张海迪的事迹;一写到刻苦学习的作文就写陈景润的事迹……这些材料固然好,但太陈旧,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这样的作文自然得不到高分了。
例如,歌颂教师敬业精神是作文中常见的主题,一般学生都写教师带病上课,雨夜家访,孤灯下批改作业……这些材料,流于一般,没有新鲜感。有一个学生却以独特的视角,写一位教师退休后的第一天,提着篮子上街买菜,不由自主地走进学校大门。这位教师每天提着教案和学生作业本,从家到学校,已养成了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他刚退休,去买菜时故不知不觉地又走进了校门。这个材料生动地表现了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这样的材料才有感染力,而且别具新颖。
三、形式的创新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现在是讲究包装的时代,文章的外在形式也影响文章的价值。对同样的话题,同样的材料,同样的主题,可以写成不同体式的文章。打破中规中矩的模式,往往更能吸引起读者的兴趣,提高文章价值。
那么怎样选择文章形式呢?怎样找更加新颖更适合自己的形式呢?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内容来确定文章形式。
日记体、书信体:这是抒发情感,刻画内心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情节谈化成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章节体:便于表达自己的多重情感、多层论点,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许多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有条有理。
剧本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将故事压缩在几个人物、几个场景或几段对话中表现独特的主题。
童话寓言: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大自然和未来世界的描摹,写出生动新颖神奇的故事。
还有小小说、调查报告、演说辞、计划总结、读后感、会议记录等,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外部形式。
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有学生以《门的变迁》为题,写成剧本,以门为线索,设计了三幕短剧:原始时代,面对大自然野兽的危险,人们渴望一扇木门;唐代,人们害怕强盗,渴望一扇铁门;现代,经济繁荣,但邻里之间关系冷淡,信任失落,互不来往,一扇防盗门把人关在小屋子里。通过门的变迁,揭露诚信日益消失的社会现象。主题形象生动,形式新颖特别,不失为一种创新。
四、语言的创新
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标枪式的辛辣、幽默,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作家以自己创新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所以,语言创新可以先学习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还要向生活借鉴,这常常可以收到奇效。
总之,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美感,迸发创新的火花,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切需要创新的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思考就要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因此,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而中学语文教学最能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就是作文教学,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实施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建议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的创新
针对人们熟知的某一观点、思想,或者广泛流行的一些通行说法,提出相反的见解,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开拓出不俗的立意。如人们熟悉的“人走茶凉”、“好酒不怕巷子深”、“知足常乐”等俗语,如能从反面角度作出辩证的分析,一种新的立意便可孕育而生。比如,在新型的同事关系中,“人走未必茶凉”;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酒好也怕巷子深”;生活上的知足,也许可以常乐,而从学识智能角度看,则“知足者无以常乐”。这样从反面角度立意,会让人耳目一新,不失为一种创新。
对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敢于否定,提出新的见解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的关键就是以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来分析事物和评价事物。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可以写抵制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表达出一尘不染的精神;“班门弄斧”历来用于批判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但从另一个角度“弄斧必到班门前”,可以写敢于向权威挑战,也可以写向高手学习找出自己的差距。这样立意就新颖了。
二、材料的创新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确立之后,需要选择材料来表现主题。但大家熟知的材料经常作用,往往使人产生阅读和审美的疲劳感。如一写到做好事之类的作文就选用雷锋的事迹;一写到战胜挫折之类的文章就选用张海迪的事迹;一写到刻苦学习的作文就写陈景润的事迹……这些材料固然好,但太陈旧,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这样的作文自然得不到高分了。
例如,歌颂教师敬业精神是作文中常见的主题,一般学生都写教师带病上课,雨夜家访,孤灯下批改作业……这些材料,流于一般,没有新鲜感。有一个学生却以独特的视角,写一位教师退休后的第一天,提着篮子上街买菜,不由自主地走进学校大门。这位教师每天提着教案和学生作业本,从家到学校,已养成了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他刚退休,去买菜时故不知不觉地又走进了校门。这个材料生动地表现了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这样的材料才有感染力,而且别具新颖。
三、形式的创新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现在是讲究包装的时代,文章的外在形式也影响文章的价值。对同样的话题,同样的材料,同样的主题,可以写成不同体式的文章。打破中规中矩的模式,往往更能吸引起读者的兴趣,提高文章价值。
那么怎样选择文章形式呢?怎样找更加新颖更适合自己的形式呢?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内容来确定文章形式。
日记体、书信体:这是抒发情感,刻画内心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情节谈化成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章节体:便于表达自己的多重情感、多层论点,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许多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有条有理。
剧本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将故事压缩在几个人物、几个场景或几段对话中表现独特的主题。
童话寓言: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大自然和未来世界的描摹,写出生动新颖神奇的故事。
还有小小说、调查报告、演说辞、计划总结、读后感、会议记录等,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外部形式。
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有学生以《门的变迁》为题,写成剧本,以门为线索,设计了三幕短剧:原始时代,面对大自然野兽的危险,人们渴望一扇木门;唐代,人们害怕强盗,渴望一扇铁门;现代,经济繁荣,但邻里之间关系冷淡,信任失落,互不来往,一扇防盗门把人关在小屋子里。通过门的变迁,揭露诚信日益消失的社会现象。主题形象生动,形式新颖特别,不失为一种创新。
四、语言的创新
大凡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认真下过一番语言锤炼的苦功,都力求语言的创新,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如,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鲁迅的杂文如匕首标枪式的辛辣、幽默,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作家以自己创新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所以,语言创新可以先学习作家的经典作品,反复吟诵,仔细品味,以语言大师的代表作品为养料滋润自己。同时,还要向生活借鉴,这常常可以收到奇效。
总之,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个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美感,迸发创新的火花,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