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热衷于文字表达的人,但可能是因为对字数限制心存芥蒂。在我从事眼下这份工作之前,我没有个人微博,也几乎从不浏览微博上的消息。我宁愿写一些没人看的博客文章,也不想在微博上三言两语地去讨论一件事情。所以这无形中让我依然保留了较为深入的交流习惯,而不是无休止地陷入那种总在情绪上转圈圈的语境。
后来我去一家科技公司专门负责微博上的事务,由于公司创始人的争议性和话题性,我们的公司在网络上总是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攻击。而我每天在微博上观察这些舆论的动向,那种被一大群陌生人毫无来由地视作敌人的景况,时常让我感到有些困扰和疲惫。
严格说来,我们还是一家年纪轻轻的创业公司,但已经被提前宣判过无数次死刑。行业里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让人觉得这家规模小、动静大的公司该玩完了。数不清的人每天盼望着我们失败,无比勤奋地在网上和我们的支持者恶言相向。我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但这确实成了一些人生活的动力,就好像谩骂是他的爱好和事业。
我们没有作恶,行为操守几乎无可指摘,在行业里差不多是底线最高的公司。就因为创始人行事高调、不拘一格,便遭来这么多怨毒的责难和非议。我想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舆论环境,大概是因为在人人都是媒体且都用一两句话表达态度的时代,恨会比较容易发出声。而这种恨呢,通常热烈而浅显,它不是真的深仇大恨,它只是某一次偶然的不喜欢和讨厌。
在从前,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提供证据,需要论证它,喜欢和厌恶或多或少都有些深沉,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表达。而在媒体过分介入的今天,我们的态度就都简化成了“粉”和“黑”。这种主观情绪来得十分轻佻,并且它从感性判断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立场,甚至变成了人格评判。
当人数多了,“粉”和“黑”就都形成了战斗力。也许当你和很多人一起“黑”一个事物,翘首以盼别人的失败痛苦时,它就似乎具有某种正当性,也好像是自己得胜了一样。
尽管我在号称更接近人心的网络世界里观察到的大多是负面情绪,但我抽离出那样的语境,去看身边的人时,我感受到的却常常是对这个世界由衷的善意,只是这些人从来都没兴趣在网络上散播什么,所以你在喧嚣中很难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比如前些日子看到一则科技新闻,说有一个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回放超高速摄像机录下的画面,分析画面里一个塑料袋的微小抖动就可以描绘出空气振动的波形,从而就可以推导出画面中的声音,还原画面里人们交谈的内容。
我把这新闻给旁边的一位动画设计师看,问他觉得这适不适合放在企业微博上与大家分享。他摇摇头跟我说,它很好,但不够美好。他一说,我马上就心领神会了,我也有这样的担心。新闻里说的是个厉害的技术,但它很可能会让人觉得科技在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安全。它不能带给人美好的感觉,而是让人觉得防不胜防、心生恐慌。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没有传播这样的资讯,这一定或多或少保护了一些人的感受。也是无数件这样的小事让我觉得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有很多人做一件事或者不做一件事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爱。他们把想问题的初衷、做事情的目的聚焦在如何给别人带去美好的感受上——它是不是能够温暖人心,会不会让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惬意。
恨和爱都可以作为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世界可能是这样运作的,它让那些满怀恨意的人们去创造一点热闹,但最终靠爱去前进。
后来我去一家科技公司专门负责微博上的事务,由于公司创始人的争议性和话题性,我们的公司在网络上总是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攻击。而我每天在微博上观察这些舆论的动向,那种被一大群陌生人毫无来由地视作敌人的景况,时常让我感到有些困扰和疲惫。
严格说来,我们还是一家年纪轻轻的创业公司,但已经被提前宣判过无数次死刑。行业里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让人觉得这家规模小、动静大的公司该玩完了。数不清的人每天盼望着我们失败,无比勤奋地在网上和我们的支持者恶言相向。我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但这确实成了一些人生活的动力,就好像谩骂是他的爱好和事业。
我们没有作恶,行为操守几乎无可指摘,在行业里差不多是底线最高的公司。就因为创始人行事高调、不拘一格,便遭来这么多怨毒的责难和非议。我想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舆论环境,大概是因为在人人都是媒体且都用一两句话表达态度的时代,恨会比较容易发出声。而这种恨呢,通常热烈而浅显,它不是真的深仇大恨,它只是某一次偶然的不喜欢和讨厌。
在从前,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提供证据,需要论证它,喜欢和厌恶或多或少都有些深沉,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表达。而在媒体过分介入的今天,我们的态度就都简化成了“粉”和“黑”。这种主观情绪来得十分轻佻,并且它从感性判断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立场,甚至变成了人格评判。
当人数多了,“粉”和“黑”就都形成了战斗力。也许当你和很多人一起“黑”一个事物,翘首以盼别人的失败痛苦时,它就似乎具有某种正当性,也好像是自己得胜了一样。
尽管我在号称更接近人心的网络世界里观察到的大多是负面情绪,但我抽离出那样的语境,去看身边的人时,我感受到的却常常是对这个世界由衷的善意,只是这些人从来都没兴趣在网络上散播什么,所以你在喧嚣中很难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比如前些日子看到一则科技新闻,说有一个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回放超高速摄像机录下的画面,分析画面里一个塑料袋的微小抖动就可以描绘出空气振动的波形,从而就可以推导出画面中的声音,还原画面里人们交谈的内容。
我把这新闻给旁边的一位动画设计师看,问他觉得这适不适合放在企业微博上与大家分享。他摇摇头跟我说,它很好,但不够美好。他一说,我马上就心领神会了,我也有这样的担心。新闻里说的是个厉害的技术,但它很可能会让人觉得科技在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安全。它不能带给人美好的感觉,而是让人觉得防不胜防、心生恐慌。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没有传播这样的资讯,这一定或多或少保护了一些人的感受。也是无数件这样的小事让我觉得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有很多人做一件事或者不做一件事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爱。他们把想问题的初衷、做事情的目的聚焦在如何给别人带去美好的感受上——它是不是能够温暖人心,会不会让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惬意。
恨和爱都可以作为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世界可能是这样运作的,它让那些满怀恨意的人们去创造一点热闹,但最终靠爱去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