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子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287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牛在笼子似的房间里踱来踱去,像阳台上锁在笼里的鸟儿,烦躁地飞来飞去。折腾了一会儿,踱到窗前,抱着手,忽然发现那灰灰的天空像个笼子,那一幢幢楼房像个笼子,那一辆辆爬行在地面的汽车像个笼子……老牛的眼里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笼子在晃动,在挣扎。
  不行,我得下去,我就不信找不到一个搭腔的!老牛对缩在笼里的鸟儿大声说。
  自从进了儿子十楼的“笼子”,老牛就时时涌出寄人篱下的感觉,没有一天开心过。儿子媳妇,早出晚归。一天到晚,不说一句话。连吃饭时,手机也不离眼。饭碗一丢,不是倒头就睡,就是玩手机打游戏,把老牛晾在一边,老牛感觉像是住在孤岛上。进门要换鞋,抽烟要到阳台,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看人行指示灯……规矩太多,担惊受怕,烦死了。哪有乡下舒坦,走在田野里,肆意地呼吸,横着膀子行走……
  楼道里,老牛故意走得慢,故意挂着笑脸,东张西望,眼睛不停地搜索,逮到每一张脸都瞅着不放。可往来人员,行色匆匆,根本不看他,甚至有人擦肩而过,也不和他打招呼,似乎老牛是无形的空气。
  老牛在鄉下,大小也是个人物,走到哪里,哪怕低着头,也会有人和他打招呼。有的喊他牛哥,有的喊他牛爷,更多的喊他村长。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老牛一律笑脸相迎,招手致意。有时还谦虚地摆摆手说,甭喊,甭喊,村长早不干了。可下次碰到了,人们还是亲切地喊他村长。老牛嘴上犟,心里望。
  进了电梯,老牛四下望望,发现电梯也像个笼子。电梯坠得很慢,不断有人进出。每次有人进来,老牛都笑嘻嘻的,企图用眼睛和他们交流,可总是徒劳。不一会儿,电梯里就挤满了人,老牛站在中心位置,生怕左右和背面看不到他的脸,就将身体转了九十度,没有人看他;又转了九十度,没有人看他;又转了九十度,还是没有人睬他。老牛仔仔细细打量着每一张脸——有的低着头,有的闭着眼,有的看手机,有的听耳机……没有人和他打招呼。有个人近视得厉害,眼睛几乎趴在手机上,老牛想善意地提醒他几句,喂,老伙计……哪知道,那人却突然转过身,用后脑壳回敬他,老牛把快到嘴边的后半句话,生生咽了回去。
  到了一楼,刚出电梯,发现门口很多人。老牛第一个跨出门,热情地迎了上去。可人们只顾往里挤,根本不望他。老牛不服,就在电梯门快要合缝时,又转身迅速挤了进去。有位大个子挡住他的脸,老牛就使劲挤到大个子前面,扭着头,转着身,力求把每个人的脸都读一遍,可仍然没有一个人看他。老牛急了,用力干咳了几声,希望引起注意。谁知人们朝老牛投去厌恶的一瞥,有的转过头面朝电梯壁,有的低着头,有的抬手捂着口鼻,有的慌忙掏出口罩戴着。老牛很失望。
  老牛犯了犟脾气,连续进了电梯六次,还是没有人和他打招呼。
  啪!就在老牛绝望的时候,有人在他后背拍了一巴掌。老牛一阵窃喜,终于碰到熟人了!扭头一看,原来是小区保安。老牛激动地说,你,你,认识我?保安虎着脸说,我已经注意你多时了,你老是在电梯里上上下下,你想干什么?你住在小区吗?
  老牛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儿子的“笼子”,望着笼里的鸟发愣。片刻,老牛打开鸟笼,叹一口气说,去吧,去吧,这里真不是你待的地方。
  望着翩翩起舞的鸟儿,老牛失神地望着天空,泪悄然滑落,喃喃地说,我往哪去呢?村子里比这儿还冷,十室九空,关门闭户。土地都包出去了,很难找到活儿干,只要能干动活儿的大都外出打工了……
  老牛背着手,耷拉着脑袋,漫无目的走在小区里。忽然发现墙角缩着一条狗,脏兮兮的,浑身颤抖,可怜巴巴地望着他。老牛断定这是只被人抛弃的狗,遂动了恻隐之心。老牛将狗抱回家,洗净,让它吃饱喝足。晚上睡一头,跟它聊村庄的往事,谈不完,说不尽。那狗通人性,老牛说到高兴时,它就汪汪叫几声;说到悲伤时,就舔他的脸安慰他;生气时,它就双脚抹抹他的胸口……
其他文献
傅菲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位当代作家。近十年来,他相继出版了散文集《炭灰里的镇》《生活简史》《南方的忧郁》《饥饿的身体》《大地理想》《傅菲作品·瓦屋顶下》《傅菲作品·通往时间的上游》《傅菲作品·万物柔肠》《木与刀》《草木:古老的民谣》《故物永生》和诗集《在黑夜中耗尽一生》等十余部,其旺盛的创作力在当代文坛恐怕鲜有人能及,当然这也让我不免担心。大约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万言论文《个体精神与底层情怀——傅菲散
期刊
公路的右侧,堆着几台正待修理的农用车,有侧翻在一边拆卸下来的轮胎和方向盘,修理的扳手和器具混杂在零部件里,被阳光暖暖地照着,也被尘土肆意地包围。越过这些大部头的器具,是几间低矮的平房,门上有用碎布块缝在一起的门帘。这房子四周,除了延伸向远处的公路便是冷清的旷野,有遗世独立的意味。  这是牛栏镇所在地。牛栏镇虽然所处山区,四周群山绵延,沟壑纵横,却是本地有名的米粮川。这条沟里无霜期比城区多了近一个月
期刊
想到明天要去连云江探望刘老师,邵子川不免有些小激动,他居然失眠了,眼睁睁挨到了天明。在此以前,他很像一架老掉牙的放映机,老是嘎嘎嘎地发着沉闷声音,给人的感觉是——它似乎随时随地都要断掉般地抖动着。于是浮在脑海里的影像也颠三倒四,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一会儿又是一片空白,徒留胶片沙沙沙地转动着,给人一种不甚真实的陌生感……  是的,邵子川要去看一个分别了整整四十五年的老师——他小学一至四年级的班主任
期刊
一  最近几年来,一批又一批85后、90后写作者通过文学期刊与出版物、征文比赛、文学奖项以及各类新媒体平台的推介,涌入人们的阅读视野,让置身文学现场的观察者时常有应接不暇之感,随之而来的,也有种种疑问或争议。有一种声音认为,这些年轻写作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起点不低,但一出手便显得“过于成熟”,局限在种种既有的写作套路之中,缺乏创新与探索的锐气;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目前85后、90后作家未能摆
期刊
萤火虫的微光  1号线沿途有两个一附院,一个中医,一个西医,两个大学医院。人民路站与医院站中间隔了二七广场站与火车站。就在这两个站之间,一个送光的女人,带着孩子,经常往返这个区间。最开始,我并没有发觉,有一次女孩迷路了,我们通过监控视频很快找到女孩。她们手里提着瓶子,里面装满虫子。  她妈妈给我讲述了一个萤火虫的故事。  两个家庭,两个女孩,一个乡下,一个城市,年龄一样大。今年六月,她们因白血病住
期刊
1  前些日子,表弟说他省城的朋友,看中他家旧宅,催他回来一趟。  “哥呀,你这辈子也不回来住,还不趁城里人大规模‘下乡’,早点把房子处理掉?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  他一度是动心的。现在,站在院子里,他犹豫了。阳光透过密匝的遮阴网泻下来,洒了一地灰白的细碎网格。风扫过关中平原,带着泛青麦苗的草香,旋到家门前。网格轻轻荡呀荡,荡得他心里,也一网一网,全是牵牵连连的丝线,自己都捋不清了。表弟说的
期刊
蒋殊(以下简称蒋):首先要恭喜您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也感谢您给读者奉献了一部优秀的诗歌作品《九章》。领奖时您的获奖感言,还记得吗?  陈先发(以下简称陈):恕我偷个懒,原文摘抄一下当时草草写在半张纸上的几句话:“对我来说,写作既是在不断地唤醒自己,也是在触碰无穷的他者之心。人心是很容易昏睡过去的,在醒着的时候会睡过去,在毫不自知中会睡过去,在生存的各种妥协与各种惯性中会睡过去,在荣誉的获取中
期刊
突然,我起了个念头:放弃自行车。  住宅到办公室,两点一线,都在杭甬大运河北岸。骑着自行车,只需八分钟左右。我想做减法——放慢速度。人老从腿先老起。离退休还有九年,有些事,已明显力不从心了。  我习惯心里想着一件事,就会尽快付诸行动。尽管还是一个突然闪出的念头,我已在办公室坐不住了。  我骑上自行车,到了街上最繁华的商厦前。商厦前停满了自行车,我选了一棵树下的空隙,像插队。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抽出钥匙
期刊
李木垂头坐在被告席上。他有些恍惚,好像在梦中。  李木离开家时,病弱的母亲抹着泪说,我临死前还有一事放不下,你妹妹三岁那年,高烧把耳朵烧聋了,还烧成了肺炎,家里太穷治不起,把她放到城里福利院门口了。她戴着一个桃木项链,和你脖子上的一模一样。这些年,我总是梦到,她一个小人儿在雪地里,哭着喊妈妈……  来到城里的李木,找遍了福利院和孤儿院,都说记不清有这样的孩子。李木身上的钱花光时,水站隋老板聘用了他
期刊
收废品的人在不少人眼里,是没有地位的。比如戴琴。  戴琴是个三四十岁的安徽女子,多年前带儿子来到姑苏打工,以无偿清扫整个小区为条件,承包整个凤凰小区的废品回收。  如今快递业风起云涌,一件物品就是一套包装,用不了几天,几乎每家都能积攒起小山般的废品。戴琴靠这些收来的硬纸板、塑料盒、破瓶子与空易拉罐等,撑起了一个家,不仅在小区里租了个汽车库把家安顿了下来,报了临时户口,还把乡下的儿子接了出来,在附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