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着重点是它的人文价值与德育功能,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的理论性应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其文化特色。
【关键词】 文化生活 贴近生活 文化特色
《文化生活》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让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同时,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在文化层面。因此,为了突显课程的基本性质,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文化生活》课堂应该体现出本学科特点的独特风格。
1 《文化生活》的教学应贴近生活
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文化。从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文化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的产生方式来说,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教育等途径逐步培养出来的。
理论离开了实际生活,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只有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理论才能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贴近生活的特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使得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肆意传播,污染我们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或亲身经历,然后进行权衡与取舍。在新课导入、活动探究时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材料,启发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教学的三维目标顺利完成。
比如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可以用谢津的歌曲《说唱脸谱》来进行情境设计,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片断——“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也听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来申辩,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这首歌曲既是流行歌曲的范儿,又有传统精华文化——京剧的魂儿,学生非常感兴趣,适当设计问题,学生便明白了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
2 《文化生活》的教学应体现文化特色
凸显观点,是《文化生活》教材编写思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但这个观点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观点,而是指思想政治观点,也就是发挥观点正确价值导向的作用。用思想政治观点来统领知识点,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根本原则。所以我们在把握教学重点时,首先,要处理好“观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凸显其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所以并不是传授具体的学科知识,所以不要看到哲学就讲哲学了,看到历史就讲历史了,看到文学就去讲文学知识了。只有能够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知识点才是我们需要的讲点。
其次,我们注意处理好“观点”与“支持观点的案例素材”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活》中某些观点的阐述要凭借学科知识点来支撑,有的却直接凭借案例素材来支撑。比如,第四单元《在文化生活中选择》里通过列举各种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阳光下的阴影”,再让学生思考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通过对危害的总结得出观点:我们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要“奏响主旋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我们在处理知识点与案例之间的关系时,要善于从小故事中提炼出大道理。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生活》课堂,才是有活力、有魅力的课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在文化生活中辨识与选择,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各种外来文化;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激发文化创造力,耕耘人类的精神家园;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
【关键词】 文化生活 贴近生活 文化特色
《文化生活》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让学生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同时,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在文化层面。因此,为了突显课程的基本性质,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文化生活》课堂应该体现出本学科特点的独特风格。
1 《文化生活》的教学应贴近生活
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文化。从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文化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的产生方式来说,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教育等途径逐步培养出来的。
理论离开了实际生活,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意义。只有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理论才能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文化生活》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贴近生活的特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使得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肆意传播,污染我们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现实问题或亲身经历,然后进行权衡与取舍。在新课导入、活动探究时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材料,启发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教学的三维目标顺利完成。
比如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时,可以用谢津的歌曲《说唱脸谱》来进行情境设计,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片断——“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也听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来申辩,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这首歌曲既是流行歌曲的范儿,又有传统精华文化——京剧的魂儿,学生非常感兴趣,适当设计问题,学生便明白了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
2 《文化生活》的教学应体现文化特色
凸显观点,是《文化生活》教材编写思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但这个观点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观点,而是指思想政治观点,也就是发挥观点正确价值导向的作用。用思想政治观点来统领知识点,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根本原则。所以我们在把握教学重点时,首先,要处理好“观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文化生活》课程的设置凸显其德育性质和人文价值,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所以并不是传授具体的学科知识,所以不要看到哲学就讲哲学了,看到历史就讲历史了,看到文学就去讲文学知识了。只有能够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知识点才是我们需要的讲点。
其次,我们注意处理好“观点”与“支持观点的案例素材”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活》中某些观点的阐述要凭借学科知识点来支撑,有的却直接凭借案例素材来支撑。比如,第四单元《在文化生活中选择》里通过列举各种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阳光下的阴影”,再让学生思考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通过对危害的总结得出观点:我们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要“奏响主旋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我们在处理知识点与案例之间的关系时,要善于从小故事中提炼出大道理。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生活》课堂,才是有活力、有魅力的课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在文化生活中辨识与选择,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各种外来文化;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激发文化创造力,耕耘人类的精神家园;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