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火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从作者贝拉米的生平来看,他与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他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因此,在他的作品《回顾》中流露出他的基督教情节的同时,表现了他对新社会的向往。本文将从意象火出发,从而挖掘其中的浓厚基督教色彩。火在基督教中可指地狱之火,象征着对罪的惩罚。同时火也可以是上帝的化身,对恶性的物质进行净化,达到摧毁罪恶孕育美好新生物质的作用,给人予希望。贝拉米笔下的2000年就是作者所希望的新社会。
关键词:基督教; 地狱之火 ;上帝之火; 新社会
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年)的小说《回顾:2000-1887》(Looking Backward)(1888年)(以下文中简称为《回顾》)一向被解读为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小说 ,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小说的表面之下,这部小说具有浓重的基督教色彩,本文试着从意象火出发,挖掘其中的基督教色彩。
一、作者背景与他的作品
贝拉米是一位美国作家和记者,其代表作为带有乌托邦性质的小说《回顾》。杜威说,他的乌托邦小说塑造了新的社会秩序。它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先后在美国和英国等地销售100万册以上,至19世纪末,除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外,该书的销售量居全美书籍之首。然而小说所具有的基督教教色彩却是之前学者对其研究所忽略的。贝拉米的小说《回顾》之所以有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和他的生平息息相关。贝拉米出生在一个宗教世家,他的先辈是牧师,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浓厚基督教色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受人爱戴的浸礼教会牧师,外祖父也是一名著名的浸礼教会牧师。由此可见他从小在宗教氛围之下成长。正因如此,他的小说《回顾》也蒙上一层宗教色彩。小说的语言透露出宗教气息,文中也多次引用圣经。其中意象火最能折射出该小说的宗教色彩。然而,从作者后来的生活背景来看,他看到了由资本主义弊端带来的贫穷。他开始质疑“上帝的存在”,最终他选择了与宗教断绝关系,认为人是自己的上帝,只有自己可以救自己。尽管这样,他作品中通过意象火折射出的宗教痕迹却是无意识地表现了在他的作品中。
作者构建这样一个新社会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是息息相关的。贝拉米写《回顾》一书时,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猛烈发展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经济危机不断,失业工人迅速扩大,美国成为贫富差距极为悬殊的国家。资本高度集中,私人占有资本,由于私人生产的盲目性及相互之间的竞争,造成生产过剩以及资金和劳动力不能充分使用,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浪费,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作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所以他想要个新社会来避免旧社会的的弊端。于是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了“两把火”。一把火是地狱之火,它告诫人们要趋善,否则他们的生活就会像作品中十九世纪人们生活的那样痛苦不堪,犹如受着地狱之火烤制。另一把火是具有救赎意义的上帝之火,它带走旧社会的一切恶习,迎来一个天堂般的新社会。
小说《回顾》是贝拉米最成功之作,讲的是一位波士顿青年韦斯特在1887入睡,在2000年醒过来,发现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立。入睡前的19世纪的波士顿犹如一个人间地狱,人们“作恶多端”,同时他们的生活也痛苦不堪。在许多经典宗教文学中,地狱是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它是罪与罚场所的象征者,其中永不熄灭的地狱火体现了地狱中罚的煎熬痛苦。火在基督教中不仅是毁灭的根源,同时也与希望重生相关,代表着救赎的希望。小说中的新社会2000年犹如一个人间天堂,正是一场救赎的火将主人公韦斯特由人间地狱带入人间天堂。
二、惩罚的地狱之火
地狱在众多经典宗教文学均有出现,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地狱是一个虚构的场所,它的存在主要教导人们去恶从善,否则他们就要进入地狱,经受恶行所带来的惩罚。“对地狱的刻画主要靠对地狱环境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不仅构成了地狱环境组成部分,也是惩罚地狱幽灵和魔鬼的方式手段”(王玲丽262)。其中永不熄灭的地狱之火体现了对犯罪者持久痛苦地惩罚。
在《圣经》启示录中,那些拜兽者受到上帝的惩罚,让他们在火和硫磺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同样地,在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的幽灵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的撒旦和堕落的天使均受到受到火的烤制。由此可见地狱之火是对罪惩罚的象征。火在很多宗教仪式在都有出现,并且有着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佛教中的火诫就是要告诫人们远离欲望,否则会受到火的烤制。这与基督教中的地狱之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回顾》中,19世纪的波士顿犹如一个人间地狱,主人公韦斯特就是这个人间地狱中受煎熬的代表。韦斯特居住的场所是一个地下室,这个地下室就象征着地狱。“当我走进房间,关上门,四周就像坟墓一样寂静”(贝拉米23)。韦斯特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其实是躲避地狱环境带来的痛苦。作者写道“如果在楼上的卧室睡觉,彻夜不停的市声会使我无法入睡”,之后作者又说“这是一个既防火又防盗的地下库房”(贝拉米23)。韦斯特之所以难以入睡是对动荡的社会环境产生的不安的情绪,这一切均是由小说中十九世纪地狱般得到社会环境带来的,防火的地下库房更易让我们联想到地狱之火的煎熬的远离。小说中的世纪,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工人罢工随处可见,商品交易过程中充满欺诈,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极度不平等。小说中将十九世纪比喻成一个巨大的马车,乘客舒适地坐在马车上,而拉车的人却步步艰难得向前走。作为上流社会一员的主人公韦斯特虽然不需要忍受拉车的艰辛,但他却忍受着由混乱社会秩序精神包袱。同时他的婚姻也因为工人罢工不能如期完成建房而拖延,他的幸福生活也受到混乱的社会环境影响。所以说,小说中十九世纪的波士顿是一个人间地狱,而人间地狱之火又象征着对人们罪的惩罚,人们在这个一个人间地狱般的社会环境下生活得痛苦不堪。 小说中对如地狱般社会环境的刻画正反应了贝拉米对该小说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小说中人们的悲惨生活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这再一次印证了贝拉米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弊端的厌恶,希望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出现。
三、救赎的上帝之火
《圣经》中上帝在第一天创造了光,由火产生的光标志着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开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火在基督教中对罪恶具有摧毁力量,有着洗涤净化的作用,同时也孕育了新生物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基督教中,火也可以象征着上帝的化身,摧毁恶的事物,给世界带来爱的福音。火的象征意义常和神灵联系起来。如《圣经》中记载了上帝白天用烟柱,晚上用火柱引领以色列人安全逃离埃及,通过荒原到达目的地。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造人盗火,用火造福人类。
火具有摧毁恶净化世界的作用在一些西方经典宗教文学也有所体现,在《天路历程》中,基督教从梦中得到启示,他的家乡将会被一场大火毁灭,而他的家乡正是一个充满罪恶之地。基督徒对他的家人说“...并且我确实知道我们这个城市对要给天火烧毁;在那场可怕的灾难里,我自己,你,我的妻子,和你们,我可爱的儿女,都将同归于尽...”(班扬18)。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这样描述新天新地的到来 “这个世界的样式就将在一场宇宙大火中消失,就好像古老的大地被宇宙众水淹没。在这场燃烧的大火中,适宜我们可朽肉身的可朽元素会完全除去。然后,借助一种神奇的转型,我们的基质会具有属于不朽身体的性质,其目的在于装点这个世界,它现在已经被造就为一个新的世界和更好的世界”(奥古斯丁986)。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只有通过一条烈火缠绕的河流才能靠近天堂,火是恶魔,让人害怕,但它又是通往天堂的路。在小说《回顾》中,一场具有救赎意义的火带来了新社会2000年。
新社会的到来对于韦斯特来说如做梦一般。当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天堂般的新社会。如何从地狱般的旧社会到天堂般的新社会,作者从社会经济政治改良方面进行了阐述,给人予充分的理由相信新社会的即将到来。同时,也从作者笔下流露出宗教奇幻色彩。小说中多次提到新社会到来之前发生了一场大火。“地库顶上还积着一层灰烬和木炭,说明上面的房子是毁于火灾的”(贝拉米31)。 “在地下室顶上发现这层灰烬,说明这幢住宅是被火烧毁的。姑且假定,那天夜里我入睡后,就发生了火灾”(贝拉米38)。由此可见这次大火毁灭了小说中19世纪的万恶社会,带来了2000年这个天堂般的美好社会。
在这个天堂般的新社会,一切旧社会的恶习都消失了。人们不再彼此“仇视”,而是对待彼此都如兄弟一般。人人均等得享受社会中的各种权利,如受教育权。而在那个犹如人间地狱的十九世纪,人们为了生存,不惜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了生活资料。“最驯良的动物在哺育幼雏的时候也会变得凶猛,而在那个尔虞我诈的社会里,为了争取面包,最温和的人也会产生不顾死活的反常念头。为了养活那些依赖他生活的人,一个人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余地,而只能投入这个肮脏的战斗中去,——哄诈,欺骗,排挤,诈取,低买高卖,打破邻居养活子女的碗,诱骗人们买不该买的东西,出售不该出售的东西,虐待工人,剥削债务人,欺骗债主”(贝拉米贝198)。贝拉米看来,人们“兄弟相残”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迫于生计。他始终秉承人性本善的信念。他将旧时代人们的本质比作一族在泥潭里的玫瑰花。只需把花簇移至别处,将其恶性拔出并烧掉,就可以得到好的花簇。在此,火也起着一种毁灭恶性净化事物的作用。
贝拉米在相信人性本善的同时也坚信圣火可以摧毁邪恶带来光明和希望。在这个新社会2000年根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这样一个新社会正是贝拉米所期待的理想社会,并且他坚信这样的理想社会一定可以到来。
四、 结语
弗洛伊德说作品都是作者的无意识活动,然而从贝拉米生活的社会背景来看,贝拉米构建这样一个新社会又是有意的。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正值资本主义弊端显著的时候,贝拉米渴望一个新社会。与此同时,贝拉米与宗教的密切关系流露在了作品上,其中意象火最能说明这点。地狱之火对旧社会进行了警告,让其去恶从善。上帝之火给与了新社会到来源源不断的希望,贝拉米坚信这样一个充满上帝之爱的社会一定可以到来。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贝拉米.回顾——公元2000-1887年[M]. 林天斗,张自谋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奥古斯丁.上帝之城[M]. 玛库斯译.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3]王玲丽.伟大的传统:《失乐园》与《神曲·地狱篇》中地狱比较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11。
[4]约翰·班扬.天路历程[M]. 西海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7 )
火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从作者贝拉米的生平来看,他与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他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因此,在他的作品《回顾》中流露出他的基督教情节的同时,表现了他对新社会的向往。本文将从意象火出发,从而挖掘其中的浓厚基督教色彩。火在基督教中可指地狱之火,象征着对罪的惩罚。同时火也可以是上帝的化身,对恶性的物质进行净化,达到摧毁罪恶孕育美好新生物质的作用,给人予希望。贝拉米笔下的2000年就是作者所希望的新社会。
关键词:基督教; 地狱之火 ;上帝之火; 新社会
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年)的小说《回顾:2000-1887》(Looking Backward)(1888年)(以下文中简称为《回顾》)一向被解读为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小说 ,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小说的表面之下,这部小说具有浓重的基督教色彩,本文试着从意象火出发,挖掘其中的基督教色彩。
一、作者背景与他的作品
贝拉米是一位美国作家和记者,其代表作为带有乌托邦性质的小说《回顾》。杜威说,他的乌托邦小说塑造了新的社会秩序。它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先后在美国和英国等地销售100万册以上,至19世纪末,除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外,该书的销售量居全美书籍之首。然而小说所具有的基督教教色彩却是之前学者对其研究所忽略的。贝拉米的小说《回顾》之所以有着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和他的生平息息相关。贝拉米出生在一个宗教世家,他的先辈是牧师,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浓厚基督教色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受人爱戴的浸礼教会牧师,外祖父也是一名著名的浸礼教会牧师。由此可见他从小在宗教氛围之下成长。正因如此,他的小说《回顾》也蒙上一层宗教色彩。小说的语言透露出宗教气息,文中也多次引用圣经。其中意象火最能折射出该小说的宗教色彩。然而,从作者后来的生活背景来看,他看到了由资本主义弊端带来的贫穷。他开始质疑“上帝的存在”,最终他选择了与宗教断绝关系,认为人是自己的上帝,只有自己可以救自己。尽管这样,他作品中通过意象火折射出的宗教痕迹却是无意识地表现了在他的作品中。
作者构建这样一个新社会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是息息相关的。贝拉米写《回顾》一书时,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猛烈发展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经济危机不断,失业工人迅速扩大,美国成为贫富差距极为悬殊的国家。资本高度集中,私人占有资本,由于私人生产的盲目性及相互之间的竞争,造成生产过剩以及资金和劳动力不能充分使用,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浪费,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作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所以他想要个新社会来避免旧社会的的弊端。于是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呈现了“两把火”。一把火是地狱之火,它告诫人们要趋善,否则他们的生活就会像作品中十九世纪人们生活的那样痛苦不堪,犹如受着地狱之火烤制。另一把火是具有救赎意义的上帝之火,它带走旧社会的一切恶习,迎来一个天堂般的新社会。
小说《回顾》是贝拉米最成功之作,讲的是一位波士顿青年韦斯特在1887入睡,在2000年醒过来,发现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立。入睡前的19世纪的波士顿犹如一个人间地狱,人们“作恶多端”,同时他们的生活也痛苦不堪。在许多经典宗教文学中,地狱是个经常出现的意象,它是罪与罚场所的象征者,其中永不熄灭的地狱火体现了地狱中罚的煎熬痛苦。火在基督教中不仅是毁灭的根源,同时也与希望重生相关,代表着救赎的希望。小说中的新社会2000年犹如一个人间天堂,正是一场救赎的火将主人公韦斯特由人间地狱带入人间天堂。
二、惩罚的地狱之火
地狱在众多经典宗教文学均有出现,如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地狱是一个虚构的场所,它的存在主要教导人们去恶从善,否则他们就要进入地狱,经受恶行所带来的惩罚。“对地狱的刻画主要靠对地狱环境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不仅构成了地狱环境组成部分,也是惩罚地狱幽灵和魔鬼的方式手段”(王玲丽262)。其中永不熄灭的地狱之火体现了对犯罪者持久痛苦地惩罚。
在《圣经》启示录中,那些拜兽者受到上帝的惩罚,让他们在火和硫磺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烟往上冒,直到永永远远。同样地,在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的幽灵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的撒旦和堕落的天使均受到受到火的烤制。由此可见地狱之火是对罪惩罚的象征。火在很多宗教仪式在都有出现,并且有着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佛教中的火诫就是要告诫人们远离欲望,否则会受到火的烤制。这与基督教中的地狱之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回顾》中,19世纪的波士顿犹如一个人间地狱,主人公韦斯特就是这个人间地狱中受煎熬的代表。韦斯特居住的场所是一个地下室,这个地下室就象征着地狱。“当我走进房间,关上门,四周就像坟墓一样寂静”(贝拉米23)。韦斯特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其实是躲避地狱环境带来的痛苦。作者写道“如果在楼上的卧室睡觉,彻夜不停的市声会使我无法入睡”,之后作者又说“这是一个既防火又防盗的地下库房”(贝拉米23)。韦斯特之所以难以入睡是对动荡的社会环境产生的不安的情绪,这一切均是由小说中十九世纪地狱般得到社会环境带来的,防火的地下库房更易让我们联想到地狱之火的煎熬的远离。小说中的世纪,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工人罢工随处可见,商品交易过程中充满欺诈,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极度不平等。小说中将十九世纪比喻成一个巨大的马车,乘客舒适地坐在马车上,而拉车的人却步步艰难得向前走。作为上流社会一员的主人公韦斯特虽然不需要忍受拉车的艰辛,但他却忍受着由混乱社会秩序精神包袱。同时他的婚姻也因为工人罢工不能如期完成建房而拖延,他的幸福生活也受到混乱的社会环境影响。所以说,小说中十九世纪的波士顿是一个人间地狱,而人间地狱之火又象征着对人们罪的惩罚,人们在这个一个人间地狱般的社会环境下生活得痛苦不堪。 小说中对如地狱般社会环境的刻画正反应了贝拉米对该小说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小说中人们的悲惨生活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这再一次印证了贝拉米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弊端的厌恶,希望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出现。
三、救赎的上帝之火
《圣经》中上帝在第一天创造了光,由火产生的光标志着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开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火在基督教中对罪恶具有摧毁力量,有着洗涤净化的作用,同时也孕育了新生物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基督教中,火也可以象征着上帝的化身,摧毁恶的事物,给世界带来爱的福音。火的象征意义常和神灵联系起来。如《圣经》中记载了上帝白天用烟柱,晚上用火柱引领以色列人安全逃离埃及,通过荒原到达目的地。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造人盗火,用火造福人类。
火具有摧毁恶净化世界的作用在一些西方经典宗教文学也有所体现,在《天路历程》中,基督教从梦中得到启示,他的家乡将会被一场大火毁灭,而他的家乡正是一个充满罪恶之地。基督徒对他的家人说“...并且我确实知道我们这个城市对要给天火烧毁;在那场可怕的灾难里,我自己,你,我的妻子,和你们,我可爱的儿女,都将同归于尽...”(班扬18)。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这样描述新天新地的到来 “这个世界的样式就将在一场宇宙大火中消失,就好像古老的大地被宇宙众水淹没。在这场燃烧的大火中,适宜我们可朽肉身的可朽元素会完全除去。然后,借助一种神奇的转型,我们的基质会具有属于不朽身体的性质,其目的在于装点这个世界,它现在已经被造就为一个新的世界和更好的世界”(奥古斯丁986)。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中,只有通过一条烈火缠绕的河流才能靠近天堂,火是恶魔,让人害怕,但它又是通往天堂的路。在小说《回顾》中,一场具有救赎意义的火带来了新社会2000年。
新社会的到来对于韦斯特来说如做梦一般。当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天堂般的新社会。如何从地狱般的旧社会到天堂般的新社会,作者从社会经济政治改良方面进行了阐述,给人予充分的理由相信新社会的即将到来。同时,也从作者笔下流露出宗教奇幻色彩。小说中多次提到新社会到来之前发生了一场大火。“地库顶上还积着一层灰烬和木炭,说明上面的房子是毁于火灾的”(贝拉米31)。 “在地下室顶上发现这层灰烬,说明这幢住宅是被火烧毁的。姑且假定,那天夜里我入睡后,就发生了火灾”(贝拉米38)。由此可见这次大火毁灭了小说中19世纪的万恶社会,带来了2000年这个天堂般的美好社会。
在这个天堂般的新社会,一切旧社会的恶习都消失了。人们不再彼此“仇视”,而是对待彼此都如兄弟一般。人人均等得享受社会中的各种权利,如受教育权。而在那个犹如人间地狱的十九世纪,人们为了生存,不惜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了生活资料。“最驯良的动物在哺育幼雏的时候也会变得凶猛,而在那个尔虞我诈的社会里,为了争取面包,最温和的人也会产生不顾死活的反常念头。为了养活那些依赖他生活的人,一个人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余地,而只能投入这个肮脏的战斗中去,——哄诈,欺骗,排挤,诈取,低买高卖,打破邻居养活子女的碗,诱骗人们买不该买的东西,出售不该出售的东西,虐待工人,剥削债务人,欺骗债主”(贝拉米贝198)。贝拉米看来,人们“兄弟相残”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迫于生计。他始终秉承人性本善的信念。他将旧时代人们的本质比作一族在泥潭里的玫瑰花。只需把花簇移至别处,将其恶性拔出并烧掉,就可以得到好的花簇。在此,火也起着一种毁灭恶性净化事物的作用。
贝拉米在相信人性本善的同时也坚信圣火可以摧毁邪恶带来光明和希望。在这个新社会2000年根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这样一个新社会正是贝拉米所期待的理想社会,并且他坚信这样的理想社会一定可以到来。
四、 结语
弗洛伊德说作品都是作者的无意识活动,然而从贝拉米生活的社会背景来看,贝拉米构建这样一个新社会又是有意的。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正值资本主义弊端显著的时候,贝拉米渴望一个新社会。与此同时,贝拉米与宗教的密切关系流露在了作品上,其中意象火最能说明这点。地狱之火对旧社会进行了警告,让其去恶从善。上帝之火给与了新社会到来源源不断的希望,贝拉米坚信这样一个充满上帝之爱的社会一定可以到来。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贝拉米.回顾——公元2000-1887年[M]. 林天斗,张自谋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奥古斯丁.上帝之城[M]. 玛库斯译.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3]王玲丽.伟大的传统:《失乐园》与《神曲·地狱篇》中地狱比较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11。
[4]约翰·班扬.天路历程[M]. 西海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