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客作为一种互联网文化现象正在迅速崛起,引起了敏锐的教育界人士对其教育应用的探索。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教师对博客这种网络沟通交流方式有了更多的体验和理解。博客正在强势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教育环境到教育理念、从教学模式到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而这一系列的改变也一定会体现在教师备课中,催生新的备课理念和备课模式。
一、博客与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
我们过去往往认为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们按照教学计划有组织、有准备、有目的地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并生成一个统一的集体教案的教学活动。笔者以为这是对集体备课的一种误解。首先,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的范围很广,而设计教案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既可以是学习理论,也可以是分析学情;既可以是反思教训,也可以是总结经验;既可以是剖析案例,也可以是探讨方法。其次,集体备课的最终结果也并不是生成一个统一的集体教案,而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生成一个既有共性又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如果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设计教案,就会缩小集体备课的外延,使研讨的内容变得狭窄,使教师的视点只集中于教案,只关注教案设计,而在教学内容之外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进入集体备课的视野。如果认为集体备课的最终结果就是生成一个统一的集体教案,就会压抑教师的个性,并最终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狭义的集体备课仅仅是指校内某一个教研组所展开的教学研讨活动。广义的集体备课应该包括对该教学内容有兴趣的所有人都来参与讨论的全社会性教研活动。
(二)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
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是教师们按照教学计划有组织、有准备、有目的地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将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阐释,将日常的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件等公开发表,在不同主机上的教师利用博客技术对同一授课内容进行讨论、切磋、编辑修改、最终生成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的活动。博客的“零壁垒”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多用户在网络上互相讨论、共同协作的网络功能实现问题。然而,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活动与独立备课活动仍然是相辅相成的。参与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的教师必须先对某一教学内容有足够的了解,甚至已经独自备好了相应的一堂课。只有这样,他才能在集体讨论时有的放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博客催生集体备课新理念,使集体备课从封闭孤立的小集体行为渐变为一种互动共享的社会群体行为。传统的集体备课一般是由同一学校、相同学科、相同教学年级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集体活动。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且打破了备课群体限制。这种备课行为不仅可以在同时、同地进行,也可以在异时、异地进行;不仅可以是同一学校的教师群体共同参与,也可以是不同学校的教师群体共同参与,甚至教育科研人员、学生及家长也可以参与,使集体备课从封闭的小集体行为变为一种互动共享的社会群体行为。
当全社会的教师都有意识地主动创建博客,从下载和上传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到互帮互助的喜悦时,意味着全体教师正在开始实践一种新的集体备课方式。他们会发现,博客不只能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相互切磋与智慧交锋的擂台,分享教学经验、协作备课的平台。博客能凝聚起分散于不同区域的教师个体,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实现零距离的心灵接触和交流。教师可以凭借博客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保障集体备课的质量。
二、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模式
伴随着博客对教师备课理念的强势影响,教师的集体备课模式也正在逐渐地发生变化,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
不同区域的教师通过教师博客群聚在一起,不但可以彼此共同探讨教学问题,而且还可以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交流思想,形成一种协同合作、全面开放的备课局面。
(一)备课流程
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活动一般由地方教委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发起和组织。这种自觉的、有组织的备课活动可分为:下发备课任务,上传个人课堂设计(教育理论、学情分析、教训反思、经验总结、案例剖析、方法探讨、教案),讨论交流,形成合理的课堂设计四个阶段。
首先,组织者将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内容按照单元、章节分解,细分为具体的备课任务,并把备课任务分配给学校或教师个人,接到备课任务的学校、教师按照统一要求的内容模块,完成备课任务,形成初步方案,在规定的时间,把初步方案上传、汇总、发布在博客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吸纳合理建议,再由各个教师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二次修改、补充和完善,最后每位教师都形成了一个既有共性又独具个性色彩的、完整的课堂设计,由各个教师或组织者上传到博客上,这样各个学校的教师甚至于全国各地的教师也都可以看到并共享其成果。
(二)交流工具
作为新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博客与E-mail、BBS、ICQ等工具的不同之处在于:BBS的公共性较强、E-mai和ICQ的个人性较强,而博客则是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结合。博客采用RDF来组织信息,便于交流和共享,是一种较为严肃的交流工具,更加适合于知识和研究群体。博客的简单易用和快捷方便为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渠道。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一般采用博客上的聊天室、B-mail(博客邮箱)、留言、评论等功能作为交流工具。由于这四种博客交流方式各有所长,很好地满足了集体备课对交流环境的要求,为集体备课搭建了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博客聊天室里的协作备课是一种即时同步的交流方式,容易在思想的碰撞中引起头脑风暴,激起创意、灵感之光。随着博客上语音、视频聊天室的测试成功,基于聊天室的博客集体备课模式会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用B-mail和留言、评论进行的网络协作备课是异步交流,在浏览博客、发布评论中存在思考缓冲的时空,让备课教师能更加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三)人员构成
根据备课人员的组成,参与集体备课的人员可分为五类:一线教师、教育理论工作者、学生、家长和组织者。利用博客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把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而且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理论派系、不同研究领域的人聚集在一起,基于某个论题进行讨论交流,参与者既贡献自己的想法,又分享别人的意见,在博客平台上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1.一线教师
一线教师是集体备课群中稳固的中坚力量,也是一种可控制力量。他们在博客上的行为是受集体备课组织者管理和监督的,他们的存在保证了集体备课群的相对稳固性。这种备课群体可以是相同学科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也可以是相同学科、相同年级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
(1)相同学科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由于在同一学期中讲授的内容不同,集体备课的内容多是学科教学的宏观问题,如学科教学的任务、目的,如何化解教学内容任务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
(2)相同学科、相同年级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备课内容相同、目标一致,探讨的问题也更为具体,如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章节的主题,如何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起点,阐释对某个概念、知识点的个人理解等等。
2.教育理论工作者
教育理论工作者主要包括教育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材编写人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行为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他们在备课群体中是不可控的不稳固的力量,但由他们加入的备课群体却是一种理想的群体组合。只有依靠博客,才能吸引、团结、组织起这样一种备课群体。
3.学生
教师在博客中不仅可以和其他教师、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交流,还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了解学生对课程看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课前困惑与疑问,教师在备课中可以依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设计教案,突出个性化的风格特色,避免格式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这就减少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单一性和确定性。增加了多元性和非确定性。这样集体备课的成员中就有了学生的一席之地,使得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备课阶段就开始了。可以说这不仅是对传统备课模式的改进,也是对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的重构。
4.家长
家长也可以成为集体备课的参与者。博客操作简便、即时发布、即时更新,具有可以网络聊天、留言、评论、发送B-mail等功能,家长可以随时浏览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针对孩子个人特点,提出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5.组织者
基于博客的教师集体备课的组织者是集体备课的管理者,一般由地方教委教研室、学校教研组组成。他们在集体备课流程中的管理一般包括四方面的环节:制定备课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总结提高。
基于博客的教师集体备课模式,不仅分解、细化了备课任务,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整合了同一城域、同一学校的教学力量,而且可以吸纳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学客体(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使一种基于小集体的相对封闭的传统行为变为一种社会化的全面开放的备课行为,因而在教育实践领域必将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方兴东.博客论1.0,http//www.csdn.net/news/newstopic/7/7031.shtml,2002.8. [2]教师博客网.http://js.blogchina.com. [3]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4]吴纯娟.博客文化应用于政治教学的探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5]马利霞.Blog在组织内部信息交流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4,(7). [6]李国华.对集体备课的理性审视与深层追问[J].中国教育学刊,2005,(9).
一、博客与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
我们过去往往认为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们按照教学计划有组织、有准备、有目的地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并生成一个统一的集体教案的教学活动。笔者以为这是对集体备课的一种误解。首先,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的范围很广,而设计教案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既可以是学习理论,也可以是分析学情;既可以是反思教训,也可以是总结经验;既可以是剖析案例,也可以是探讨方法。其次,集体备课的最终结果也并不是生成一个统一的集体教案,而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生成一个既有共性又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如果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设计教案,就会缩小集体备课的外延,使研讨的内容变得狭窄,使教师的视点只集中于教案,只关注教案设计,而在教学内容之外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进入集体备课的视野。如果认为集体备课的最终结果就是生成一个统一的集体教案,就会压抑教师的个性,并最终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狭义的集体备课仅仅是指校内某一个教研组所展开的教学研讨活动。广义的集体备课应该包括对该教学内容有兴趣的所有人都来参与讨论的全社会性教研活动。
(二)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
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是教师们按照教学计划有组织、有准备、有目的地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将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阐释,将日常的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件等公开发表,在不同主机上的教师利用博客技术对同一授课内容进行讨论、切磋、编辑修改、最终生成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的活动。博客的“零壁垒”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多用户在网络上互相讨论、共同协作的网络功能实现问题。然而,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活动与独立备课活动仍然是相辅相成的。参与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的教师必须先对某一教学内容有足够的了解,甚至已经独自备好了相应的一堂课。只有这样,他才能在集体讨论时有的放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博客催生集体备课新理念,使集体备课从封闭孤立的小集体行为渐变为一种互动共享的社会群体行为。传统的集体备课一般是由同一学校、相同学科、相同教学年级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集体活动。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而且打破了备课群体限制。这种备课行为不仅可以在同时、同地进行,也可以在异时、异地进行;不仅可以是同一学校的教师群体共同参与,也可以是不同学校的教师群体共同参与,甚至教育科研人员、学生及家长也可以参与,使集体备课从封闭的小集体行为变为一种互动共享的社会群体行为。
当全社会的教师都有意识地主动创建博客,从下载和上传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到互帮互助的喜悦时,意味着全体教师正在开始实践一种新的集体备课方式。他们会发现,博客不只能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相互切磋与智慧交锋的擂台,分享教学经验、协作备课的平台。博客能凝聚起分散于不同区域的教师个体,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实现零距离的心灵接触和交流。教师可以凭借博客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保障集体备课的质量。
二、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模式
伴随着博客对教师备课理念的强势影响,教师的集体备课模式也正在逐渐地发生变化,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
不同区域的教师通过教师博客群聚在一起,不但可以彼此共同探讨教学问题,而且还可以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交流思想,形成一种协同合作、全面开放的备课局面。
(一)备课流程
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活动一般由地方教委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发起和组织。这种自觉的、有组织的备课活动可分为:下发备课任务,上传个人课堂设计(教育理论、学情分析、教训反思、经验总结、案例剖析、方法探讨、教案),讨论交流,形成合理的课堂设计四个阶段。
首先,组织者将一学期的学科教学内容按照单元、章节分解,细分为具体的备课任务,并把备课任务分配给学校或教师个人,接到备课任务的学校、教师按照统一要求的内容模块,完成备课任务,形成初步方案,在规定的时间,把初步方案上传、汇总、发布在博客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吸纳合理建议,再由各个教师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二次修改、补充和完善,最后每位教师都形成了一个既有共性又独具个性色彩的、完整的课堂设计,由各个教师或组织者上传到博客上,这样各个学校的教师甚至于全国各地的教师也都可以看到并共享其成果。
(二)交流工具
作为新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博客与E-mail、BBS、ICQ等工具的不同之处在于:BBS的公共性较强、E-mai和ICQ的个人性较强,而博客则是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结合。博客采用RDF来组织信息,便于交流和共享,是一种较为严肃的交流工具,更加适合于知识和研究群体。博客的简单易用和快捷方便为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渠道。基于博客的集体备课,一般采用博客上的聊天室、B-mail(博客邮箱)、留言、评论等功能作为交流工具。由于这四种博客交流方式各有所长,很好地满足了集体备课对交流环境的要求,为集体备课搭建了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博客聊天室里的协作备课是一种即时同步的交流方式,容易在思想的碰撞中引起头脑风暴,激起创意、灵感之光。随着博客上语音、视频聊天室的测试成功,基于聊天室的博客集体备课模式会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用B-mail和留言、评论进行的网络协作备课是异步交流,在浏览博客、发布评论中存在思考缓冲的时空,让备课教师能更加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三)人员构成
根据备课人员的组成,参与集体备课的人员可分为五类:一线教师、教育理论工作者、学生、家长和组织者。利用博客网络平台不仅可以把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而且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理论派系、不同研究领域的人聚集在一起,基于某个论题进行讨论交流,参与者既贡献自己的想法,又分享别人的意见,在博客平台上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1.一线教师
一线教师是集体备课群中稳固的中坚力量,也是一种可控制力量。他们在博客上的行为是受集体备课组织者管理和监督的,他们的存在保证了集体备课群的相对稳固性。这种备课群体可以是相同学科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也可以是相同学科、相同年级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
(1)相同学科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由于在同一学期中讲授的内容不同,集体备课的内容多是学科教学的宏观问题,如学科教学的任务、目的,如何化解教学内容任务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
(2)相同学科、相同年级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备课群体备课内容相同、目标一致,探讨的问题也更为具体,如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章节的主题,如何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起点,阐释对某个概念、知识点的个人理解等等。
2.教育理论工作者
教育理论工作者主要包括教育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材编写人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行为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他们在备课群体中是不可控的不稳固的力量,但由他们加入的备课群体却是一种理想的群体组合。只有依靠博客,才能吸引、团结、组织起这样一种备课群体。
3.学生
教师在博客中不仅可以和其他教师、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交流,还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了解学生对课程看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课前困惑与疑问,教师在备课中可以依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设计教案,突出个性化的风格特色,避免格式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这就减少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单一性和确定性。增加了多元性和非确定性。这样集体备课的成员中就有了学生的一席之地,使得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备课阶段就开始了。可以说这不仅是对传统备课模式的改进,也是对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的重构。
4.家长
家长也可以成为集体备课的参与者。博客操作简便、即时发布、即时更新,具有可以网络聊天、留言、评论、发送B-mail等功能,家长可以随时浏览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针对孩子个人特点,提出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5.组织者
基于博客的教师集体备课的组织者是集体备课的管理者,一般由地方教委教研室、学校教研组组成。他们在集体备课流程中的管理一般包括四方面的环节:制定备课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总结提高。
基于博客的教师集体备课模式,不仅分解、细化了备课任务,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整合了同一城域、同一学校的教学力量,而且可以吸纳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学客体(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使一种基于小集体的相对封闭的传统行为变为一种社会化的全面开放的备课行为,因而在教育实践领域必将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方兴东.博客论1.0,http//www.csdn.net/news/newstopic/7/7031.shtml,2002.8. [2]教师博客网.http://js.blogchina.com. [3]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4]吴纯娟.博客文化应用于政治教学的探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5]马利霞.Blog在组织内部信息交流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4,(7). [6]李国华.对集体备课的理性审视与深层追问[J].中国教育学刊,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