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的诞生,现代意识下的儿童文学伴随着时代的特征和反思,逐渐影响着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文学性、学业成绩、思想倾向等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荆棘重重教师对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的轻重难捏,儿童文学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清楚地认识发展中的儿童文学,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将“教育我们的孩子成人”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精神贯彻始终,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语文教育,是成功的小学语文教育的突破点之一。
【关键词】:儿童本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本位作为儿童观念的理论定位为儿童文学和小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随着社会在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人性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作为最低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需要儿童本位的科学指向。
一、现代意识下的儿童文学
儿童本位,“指以儿童为起点,为中心,把儿童全面的发展、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了解儿童、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年龄、思维和社会化特征。”[1]从儿童本位的概念可见,儿童为中心和成人儿童的独立存在性是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的根本前提,小学教育也再不适于将儿童放在一个教学对象的位置上施以教导,而应变换角色,进行适时的换位思考。
西方人把儿童看作是准备中的成人,中国人则把孩子看成缩小的成人。教师家长等教育者,如果不理解、不尊重作为“儿童”的儿童,必定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周作人先生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结合“儿童中心主义”,形成了“儿童本位观”。提出儿童是“完全的个人”的观点,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懂”的孩子。认清这些孩子的独立性,才能进行的符合孩子的教育。
现代意识下的儿童文学需要从现代意识下的“儿童本位”谈起。现代意识下的“儿童本位观”不仅要关照童年生态,对童年生态的保护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而且,还必须对“儿童”这一概念作出更加全面的阐释,真正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不以成人的理想预设去驯化儿童,真正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儿童对话,是现代意识下“儿童本位”的基本特征。
二、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的互动
1978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用“基础工具”的提法说明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目标,但同时,还提出“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虽然,这些观念在当时仍然是政治性的,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大纲》中明确规定的原则——要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及是对文学涉入语文教学的一种初步的肯定。
王尚文在《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中说道,“有的人怎么也挣脱不出‘文’(工具性)、‘道’(思想性)这两点的束缚,怎么也看不到活跃在字里行间的那个‘人’”[2]。小学语文教育就是一直挣扎在“文”与“道”中的一位迷途之人,毕竟是“学以致用”上千年的中国教育在重视“文”的道路上行程过远以至于失去本心,教育是“育人”,而不只是“为用”。这在当今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公认的却也是难以完全实现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需要用成绩证明一个人的优秀程度,而最终的成绩是积少成多,从小做起的,因此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定位在一个与工具性平等地位上,从而制约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的作用。
三、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育时的落差
黄云生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中对儿童文学定义如下: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3]
多数学者对儿童文学概念的表述都尽可能的考虑到以上几点,总的来说,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确定儿童文学的范围,一是“儿童的文学”,二是“为创作的儿童的文学”。前者强调的是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之下的阅读理解能力,观照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学;后者强调的是创作者的角度,即成人作家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不可避免的以成人视角去窥探儿童世界的教育者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思维的落差。因此,尽量减少这种思维的落差,设身处地地去考察、理解、研究儿童,以儿童为本位,将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思想和文学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有益于儿童自身的发展。
四、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克服思维落差,充分发挥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将儿童性和文学性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非功利性”益于小学语文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文学本身的功利性,目的性较少,正如黄云生对儿童文学定义的那样,儿童文学这种文学形式关注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艺术的审美,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培养孩子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取向,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往往不涉及成绩或更远的未来的考量,从近处看,这种文学个性和审美的培养似乎并物多大用处,但不能忽视的是,语文教育是育人终身,终身伴人的教育,是本着“教育我们的孩子成人”的教育,而这种文学情操的培养就能够塑造人格,提升素质,明智明心,从长远来看,也是对学生成绩的保障。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其“故事性”和“寓言性”的特点,而“故事性”和“寓言化”正是锻炼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形象思维发达,故事是儿童发自内心的原始需要。“儿童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进行的是故事性思维,儿童诗凭借故事来认识作品中的生活,并凭借故事进行文学欣赏的。”[4]运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文学以其不同类型的故事性,在講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记忆力、创造力,世界观价值观、人格指向、审美倾向、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思维模式——隐喻的思维水平。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还只能说是一种可能。因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对儿童、儿童教育的认识的深化,这种可能将逐步成为现实。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拓展的新领域,也是小学语文界的需要。
儿童文化需要在一度压抑它的学校文化中争取一席之地,儿童文学不能只是用文学的眼光批判小学语文教育的种种不是,而小学语文教育也不能紧抓教育性不放,学校文化的功利性带来的教训性、知识化、对幻想的压抑都是双方需要直面的问题,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途径。通过这一途径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便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将出现幻想品质上乘的幻想文学;知识类作品的创作方法得到改善;教训性将得以淡化,转而关注儿童的心灵成长;图画故事将成为一种文体堂堂正正地进入教材。
注释:
[1] 尹玉华.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选文的儿童本位缺失〔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
[2] 王尚文.《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36 页
[3] 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6 页
[4] 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参考文献:
[1]尹玉华.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选文的儿童本位缺失〔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
[2]王尚文.《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36 页
[3]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6 页
[4]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关键词】:儿童本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本位作为儿童观念的理论定位为儿童文学和小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随着社会在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人性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作为最低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需要儿童本位的科学指向。
一、现代意识下的儿童文学
儿童本位,“指以儿童为起点,为中心,把儿童全面的发展、成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了解儿童、尊重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年龄、思维和社会化特征。”[1]从儿童本位的概念可见,儿童为中心和成人儿童的独立存在性是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的根本前提,小学教育也再不适于将儿童放在一个教学对象的位置上施以教导,而应变换角色,进行适时的换位思考。
西方人把儿童看作是准备中的成人,中国人则把孩子看成缩小的成人。教师家长等教育者,如果不理解、不尊重作为“儿童”的儿童,必定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周作人先生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结合“儿童中心主义”,形成了“儿童本位观”。提出儿童是“完全的个人”的观点,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懂”的孩子。认清这些孩子的独立性,才能进行的符合孩子的教育。
现代意识下的儿童文学需要从现代意识下的“儿童本位”谈起。现代意识下的“儿童本位观”不仅要关照童年生态,对童年生态的保护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而且,还必须对“儿童”这一概念作出更加全面的阐释,真正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不以成人的理想预设去驯化儿童,真正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儿童对话,是现代意识下“儿童本位”的基本特征。
二、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的互动
1978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用“基础工具”的提法说明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目标,但同时,还提出“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虽然,这些观念在当时仍然是政治性的,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大纲》中明确规定的原则——要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及是对文学涉入语文教学的一种初步的肯定。
王尚文在《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中说道,“有的人怎么也挣脱不出‘文’(工具性)、‘道’(思想性)这两点的束缚,怎么也看不到活跃在字里行间的那个‘人’”[2]。小学语文教育就是一直挣扎在“文”与“道”中的一位迷途之人,毕竟是“学以致用”上千年的中国教育在重视“文”的道路上行程过远以至于失去本心,教育是“育人”,而不只是“为用”。这在当今的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公认的却也是难以完全实现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需要用成绩证明一个人的优秀程度,而最终的成绩是积少成多,从小做起的,因此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定位在一个与工具性平等地位上,从而制约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的作用。
三、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育时的落差
黄云生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中对儿童文学定义如下: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3]
多数学者对儿童文学概念的表述都尽可能的考虑到以上几点,总的来说,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确定儿童文学的范围,一是“儿童的文学”,二是“为创作的儿童的文学”。前者强调的是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之下的阅读理解能力,观照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学;后者强调的是创作者的角度,即成人作家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
在不可避免的以成人视角去窥探儿童世界的教育者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思维的落差。因此,尽量减少这种思维的落差,设身处地地去考察、理解、研究儿童,以儿童为本位,将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思想和文学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去,有益于儿童自身的发展。
四、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克服思维落差,充分发挥儿童文学自身的特点,将儿童性和文学性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非功利性”益于小学语文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文学本身的功利性,目的性较少,正如黄云生对儿童文学定义的那样,儿童文学这种文学形式关注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艺术的审美,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培养孩子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取向,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往往不涉及成绩或更远的未来的考量,从近处看,这种文学个性和审美的培养似乎并物多大用处,但不能忽视的是,语文教育是育人终身,终身伴人的教育,是本着“教育我们的孩子成人”的教育,而这种文学情操的培养就能够塑造人格,提升素质,明智明心,从长远来看,也是对学生成绩的保障。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其“故事性”和“寓言性”的特点,而“故事性”和“寓言化”正是锻炼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形象思维发达,故事是儿童发自内心的原始需要。“儿童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进行的是故事性思维,儿童诗凭借故事来认识作品中的生活,并凭借故事进行文学欣赏的。”[4]运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文学以其不同类型的故事性,在講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记忆力、创造力,世界观价值观、人格指向、审美倾向、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思维模式——隐喻的思维水平。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还只能说是一种可能。因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对儿童、儿童教育的认识的深化,这种可能将逐步成为现实。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拓展的新领域,也是小学语文界的需要。
儿童文化需要在一度压抑它的学校文化中争取一席之地,儿童文学不能只是用文学的眼光批判小学语文教育的种种不是,而小学语文教育也不能紧抓教育性不放,学校文化的功利性带来的教训性、知识化、对幻想的压抑都是双方需要直面的问题,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途径。通过这一途径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便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将出现幻想品质上乘的幻想文学;知识类作品的创作方法得到改善;教训性将得以淡化,转而关注儿童的心灵成长;图画故事将成为一种文体堂堂正正地进入教材。
注释:
[1] 尹玉华.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选文的儿童本位缺失〔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
[2] 王尚文.《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36 页
[3] 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6 页
[4] 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参考文献:
[1]尹玉华.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选文的儿童本位缺失〔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
[2]王尚文.《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36 页
[3]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 1 版,第 5—6 页
[4]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