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有这样描述: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概括要点是高中学生理解作者思想观点的前提,因此概括能力,是作为学生读懂文章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第一能力。提取信息,不仅要能够区分辨别文章的观点内容,而且要学会概括。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平时的阅读训练,而且还在高考等重要检测手段的考试中出现。那么目前高中学生的概括能力相对比较薄弱,随着现代文阅读难度的增大,学生越来越无法准确概括,换句话说,即使他们找到了关键的文句,他们也无法准确概括出来,更不用说那些语言文字运用的题目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概括能力,掌握相应的概括技巧,将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尤其是在考试方面,能够针对压缩题和提炼中心主旨题有明显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作文材料的关键事情进行简要概括,一旦概括到位,作文的审题立意也同时到位。由此可见,概括能力的提升是目前高中学生急需训练的。
概括训练和扩展训练互为相反对立,实质上是同一内容同一要求,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感受能力,既会简明扼要的概括,又能够铺陈夸张的渲染,并且这些能力与作文的表达息息想关。只要落实概括能力的训练,就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提升语文的实际能力。下面我从三个角度来探索概括的途径,以达到提升概括能力的目的。
一、找開头结尾句
这一个方法高中学生都会,但是他们不大使用,而且一旦在考场里面,他们大都会发现开头结尾句并不是他们想找的,考试的时候学生容易怀疑自己,不会出那么简单的句子吧,于是越想越复杂,结果都是找些似是而非的句子。这时候,学生最保守的,也是那些老师所教的笨办法,将整句句子都抄下来。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议论文以及阅读题的社科文归为这一类。议论文往往要将观点先行,这个从一些议论性的演讲类文章中最能典型体现。那些文章往往会用一二三四或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来显示。而稍微隐蔽一点的就是首先其次第三等,那么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来概括或者提取,倒是一目了然。但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解读文意过程中往往会忽略。
针对议论类文章(包括表达观点类的社科文),我们都可以采取找寻文章的开头结尾句。但考试时候要求找这些显而易见的,不多,大部分情况都是散文阅读,那么这种能力在第二中情形中出现。因此概括的第一原则就是:文章开头结尾句往往稍加概括即可完成。
二、找支撑关键句
如果说第一种找开头结尾句属于明了的方法,那么第二种能力就需要不断地训练。因为在散文阅读中,作者不一定明显地把主要意思列出来。比如《荷塘月色》的三段写景的三个段落,通过阅读,我们实际上可以发现作者写的景物不一样,虽然第一个段落里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但我们可以概括为月光下的荷塘;那么第二段就是从不同事物上看到的月光,也就是可以概括为荷塘上的月色;第三段就是写了荷塘四面的景物和月色。景物描写可以抓住落脚点或者将景物归结为一类就可以,但是有些文字,尽管我们知道是关键句,支撑文章的,但我们却不能准确捕捉。比如老舍的《想北平》的第四段: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我们可以从文段大的方面感受到作者是将巴黎等都城与北平进行比较,那么这个比较的结果便是我们需要概括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对比的结果,巴黎“太热闹”,北平就是“闹中有静”;巴黎也有太空旷的地方,北平是“有边际”的。从对比之后我们概括处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复杂又有边际。如果说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对比还可以发现概括,那么第五段就显得概括难度加大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大部分学生在找寻关键句时尝试着从第一句入手,然而他们的怀疑否定了他们的判断: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这句三个事物一起比较的句子,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去还原:巴黎的布置比伦敦来得匀调,北平却比巴黎更匀调。那么“匀调”实际上是北平的第二个特点。当然也可以找到第二句: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当他们找出来时发现不对劲,因为无法概括,所以就把“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当作关键句。实际上,概括的原则是:将需要概括的关键句去掉修饰成分,去掉打比方、举例子等包含修辞手法在内的内容,去掉重复的部分即可。其中“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是属于拟人修辞手法;“最小的胡同”等是举出具体的实例,去掉这些文字,那么剩下来的“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就是北平的第二个特点,这个特点也可以用“匀调”来概括。
三、找正面结果句
有时候作者为了行文需要,在文章中用了过渡或者转折之类的表述。这时候,关注句子之间的关联词,发现这类句子,往往从后半部分着眼概括。同样以《想北平》的文句为例: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果子有不少是………
作者说“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于是很明显句意落在“花多菜多果子多”这句句子上面。
再比如:由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还处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之中,因而这种异己性的现象并不明确。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必然会出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段文字概括应落实在“但是”之后,概括为:异己性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平时阅读训练过程中,多关注每一段落的开头结尾,将关键句去掉修饰成分,从正面着眼,这样概括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提升,阅读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考试解题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素养,这些能力的提升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愉快。
参考文献: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想北平》 老舍
概括训练和扩展训练互为相反对立,实质上是同一内容同一要求,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感受能力,既会简明扼要的概括,又能够铺陈夸张的渲染,并且这些能力与作文的表达息息想关。只要落实概括能力的训练,就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提升语文的实际能力。下面我从三个角度来探索概括的途径,以达到提升概括能力的目的。
一、找開头结尾句
这一个方法高中学生都会,但是他们不大使用,而且一旦在考场里面,他们大都会发现开头结尾句并不是他们想找的,考试的时候学生容易怀疑自己,不会出那么简单的句子吧,于是越想越复杂,结果都是找些似是而非的句子。这时候,学生最保守的,也是那些老师所教的笨办法,将整句句子都抄下来。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议论文以及阅读题的社科文归为这一类。议论文往往要将观点先行,这个从一些议论性的演讲类文章中最能典型体现。那些文章往往会用一二三四或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来显示。而稍微隐蔽一点的就是首先其次第三等,那么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来概括或者提取,倒是一目了然。但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解读文意过程中往往会忽略。
针对议论类文章(包括表达观点类的社科文),我们都可以采取找寻文章的开头结尾句。但考试时候要求找这些显而易见的,不多,大部分情况都是散文阅读,那么这种能力在第二中情形中出现。因此概括的第一原则就是:文章开头结尾句往往稍加概括即可完成。
二、找支撑关键句
如果说第一种找开头结尾句属于明了的方法,那么第二种能力就需要不断地训练。因为在散文阅读中,作者不一定明显地把主要意思列出来。比如《荷塘月色》的三段写景的三个段落,通过阅读,我们实际上可以发现作者写的景物不一样,虽然第一个段落里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但我们可以概括为月光下的荷塘;那么第二段就是从不同事物上看到的月光,也就是可以概括为荷塘上的月色;第三段就是写了荷塘四面的景物和月色。景物描写可以抓住落脚点或者将景物归结为一类就可以,但是有些文字,尽管我们知道是关键句,支撑文章的,但我们却不能准确捕捉。比如老舍的《想北平》的第四段: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我们可以从文段大的方面感受到作者是将巴黎等都城与北平进行比较,那么这个比较的结果便是我们需要概括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对比的结果,巴黎“太热闹”,北平就是“闹中有静”;巴黎也有太空旷的地方,北平是“有边际”的。从对比之后我们概括处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复杂又有边际。如果说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对比还可以发现概括,那么第五段就显得概括难度加大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大部分学生在找寻关键句时尝试着从第一句入手,然而他们的怀疑否定了他们的判断: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这句三个事物一起比较的句子,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去还原:巴黎的布置比伦敦来得匀调,北平却比巴黎更匀调。那么“匀调”实际上是北平的第二个特点。当然也可以找到第二句: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当他们找出来时发现不对劲,因为无法概括,所以就把“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当作关键句。实际上,概括的原则是:将需要概括的关键句去掉修饰成分,去掉打比方、举例子等包含修辞手法在内的内容,去掉重复的部分即可。其中“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是属于拟人修辞手法;“最小的胡同”等是举出具体的实例,去掉这些文字,那么剩下来的“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就是北平的第二个特点,这个特点也可以用“匀调”来概括。
三、找正面结果句
有时候作者为了行文需要,在文章中用了过渡或者转折之类的表述。这时候,关注句子之间的关联词,发现这类句子,往往从后半部分着眼概括。同样以《想北平》的文句为例: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果子有不少是………
作者说“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于是很明显句意落在“花多菜多果子多”这句句子上面。
再比如:由于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还处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之中,因而这种异己性的现象并不明确。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必然会出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段文字概括应落实在“但是”之后,概括为:异己性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平时阅读训练过程中,多关注每一段落的开头结尾,将关键句去掉修饰成分,从正面着眼,这样概括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提升,阅读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考试解题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素养,这些能力的提升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容易更愉快。
参考文献: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想北平》 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