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开传统教育观念的冰河。而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每年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培训。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时,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可采用央视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老师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通过教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表现了作者离别祖国时依依惜别之情和报国之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这些爱国者的行动中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又如《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这几篇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卢沟桥的狮子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桂林山水》,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有的课文表现人格美,如《信任》一文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真诚相待。
三、通过教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状态
自卑和自负这两种心理大都是以自己的短处或长处去与别人的长处或短处的比较中产生的。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有10%以上的学生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心理倾向。这两种心理都是学生成长的大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使学生战胜自卑,克服自负。如《一定要争气》中的“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學们谁都不敢尝试。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童第周和其他国家的同学的地位;
(2)、对待科学难题的态度及做法;
(3)、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想法。
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旧中国贫穷落后,没有地位,他被同学瞧不起,但他不自卑,而是把压力变成动力,树立了为中国人争气的思想,这样,才能攻克科学难题,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即使自己有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人,但只要不自卑 ,充满自信心,奋发图强,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再难的事业都能成功。
四、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如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开传统教育观念的冰河。而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每年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培训。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时,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可采用央视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老师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通过教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表现了作者离别祖国时依依惜别之情和报国之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这些爱国者的行动中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培养自己的热爱祖国的感情。
又如《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这几篇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卢沟桥的狮子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桂林山水》,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有的课文表现人格美,如《信任》一文所表现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真诚相待。
三、通过教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状态
自卑和自负这两种心理大都是以自己的短处或长处去与别人的长处或短处的比较中产生的。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有10%以上的学生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心理倾向。这两种心理都是学生成长的大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使学生战胜自卑,克服自负。如《一定要争气》中的“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學们谁都不敢尝试。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童第周和其他国家的同学的地位;
(2)、对待科学难题的态度及做法;
(3)、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想法。
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旧中国贫穷落后,没有地位,他被同学瞧不起,但他不自卑,而是把压力变成动力,树立了为中国人争气的思想,这样,才能攻克科学难题,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即使自己有某些方面比不上他人,但只要不自卑 ,充满自信心,奋发图强,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再难的事业都能成功。
四、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和口语交际,由于学生实际参与实践,在制作、设计、组织、表演、辩论等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有着丰富的体验,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或经历挫折、体验失败,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呈发展变化的状态。在教学中,以“活动”为“教材”,敏锐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和暗示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如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让我来露一手”的实践活动,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劳技教室来,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备材料,进行烹调大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面条,有的炒菜,有的包饺子。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感受: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挫折的懊丧这样的实践活动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共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质的养成,使他们从小便能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