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3月,我个人承担了浅谈“变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为有效资源”的研究任务,经过近一年来的研究,我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向总课题组汇报如下。
关键词:“偶发问题” 课题报告 行为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课程改革的推行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同时也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活动正是落实这一思路的主要途径。新课程课堂教学已成为真正体现时代要求,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教师成功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界定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资源”不予利用,而且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使得这类隐形资源变为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发生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不仅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但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资源”加以利用,往往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依据新课程理念,要把这些在课堂中出现的“偶发问题”有效的加以引导和利用,不但保护了提出了问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让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理论依据
为了更好地研究此课题,我特意到学校图书馆翻阅了多种书籍,证明了研究此课题的必要性,其中,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书籍是《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上、下册)。这本书的主要责任编辑是王丽老师。它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2011年9月第1版。特将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如下:
这本书从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入手,向读者详细解读有效教学的内涵,同时还向读者介绍开放教学、问题教学、参与教学、生成教学、合作教学、体验教学、对话教学等多种关于有效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资源”不予利用,而且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使得这类隐形资源变为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现象。
五、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的确定对整个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第一,课题氛围的研究:课题组人员(我本人)与参与的相关教师积极参与、探讨,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加快课题的研究进程。
第二,课题活动的研究:使教研科研不分家,使课题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第三,课题阶段总结的及时反馈、不断创新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理论书籍,研读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等书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进行现状调查。一是先调查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解决这类“偶发问题”的,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其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必要性。二是帮助这些认识性高的教师,成立“变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为有效资源”的教师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先由同年级组同学科的2—3名教师小范围自愿组成尝试组);
第三,利用“课堂主阵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而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这种“偶发问题”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贵在研究,因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研究。一是实验研究法:让部分教师(包括我本人)通过在在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下,親自尝试用激励、关注等多种方法去解决这类问题。二是比较研究法:让部分教师(包括我本人)尝试用截然相反的态度和方法处理这类问题,并通过课后调查学生的心理反应为结果进行反思。三是行动研究法: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保持足够的注意力。
第四,重视适度评价。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七、研究成果
第一,教师成长。一是在2015年3月~2016年1月期间,参与兴趣小组教师的课堂中基本不存在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被荒废,或是这些隐性资源变成影响课堂教学的障碍的这些现象,二是参与实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熟练和有效地用各种方法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上有质量的教学实践课、完成成功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学论文等。三是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形成了研究成果。
第二,学生发展。一是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二是所管理的班级学生基本摆脱“偶发问题”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兴趣小组老师所教学科成绩的学习有较明显的进步;参与调查的班级班风、学风有明显变化,教师的研究行为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三是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八、研究反思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有效地处理“课堂中这种偶发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提出或回答的这些“偶发问题”该怎样进行标准低界定与评价?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处理这些“偶发的问题”只是我们此次课题研究的初步目标和一些可视化的内容,关键还是要是培养我们教师的这种教学意识。二是:自身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帮助。为此我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偶发问题” 课题报告 行为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课程改革的推行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同时也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课堂教学活动正是落实这一思路的主要途径。新课程课堂教学已成为真正体现时代要求,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教师成功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界定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资源”不予利用,而且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使得这类隐形资源变为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现象发生的话。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不仅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但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资源”加以利用,往往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依据新课程理念,要把这些在课堂中出现的“偶发问题”有效的加以引导和利用,不但保护了提出了问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让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理论依据
为了更好地研究此课题,我特意到学校图书馆翻阅了多种书籍,证明了研究此课题的必要性,其中,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书籍是《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上、下册)。这本书的主要责任编辑是王丽老师。它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2011年9月第1版。特将这本书的内容简介如下:
这本书从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入手,向读者详细解读有效教学的内涵,同时还向读者介绍开放教学、问题教学、参与教学、生成教学、合作教学、体验教学、对话教学等多种关于有效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法。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资源”不予利用,而且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使得这类隐形资源变为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现象。
五、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的确定对整个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第一,课题氛围的研究:课题组人员(我本人)与参与的相关教师积极参与、探讨,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加快课题的研究进程。
第二,课题活动的研究:使教研科研不分家,使课题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第三,课题阶段总结的及时反馈、不断创新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理论书籍,研读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等书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进行现状调查。一是先调查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解决这类“偶发问题”的,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其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必要性。二是帮助这些认识性高的教师,成立“变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为有效资源”的教师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先由同年级组同学科的2—3名教师小范围自愿组成尝试组);
第三,利用“课堂主阵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而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这种“偶发问题”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贵在研究,因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研究。一是实验研究法:让部分教师(包括我本人)通过在在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下,親自尝试用激励、关注等多种方法去解决这类问题。二是比较研究法:让部分教师(包括我本人)尝试用截然相反的态度和方法处理这类问题,并通过课后调查学生的心理反应为结果进行反思。三是行动研究法: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保持足够的注意力。
第四,重视适度评价。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
七、研究成果
第一,教师成长。一是在2015年3月~2016年1月期间,参与兴趣小组教师的课堂中基本不存在学生提出或(回答)的“偶发问题”被荒废,或是这些隐性资源变成影响课堂教学的障碍的这些现象,二是参与实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熟练和有效地用各种方法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上有质量的教学实践课、完成成功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学论文等。三是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形成了研究成果。
第二,学生发展。一是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二是所管理的班级学生基本摆脱“偶发问题”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兴趣小组老师所教学科成绩的学习有较明显的进步;参与调查的班级班风、学风有明显变化,教师的研究行为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三是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八、研究反思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有效地处理“课堂中这种偶发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也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提出或回答的这些“偶发问题”该怎样进行标准低界定与评价?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处理这些“偶发的问题”只是我们此次课题研究的初步目标和一些可视化的内容,关键还是要是培养我们教师的这种教学意识。二是:自身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帮助。为此我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