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内蒙游客逐年增加,内蒙古的旅游收入也取得巨大的突破,促进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民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改变了蒙古族地区淳朴的民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内蒙古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就蒙古族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蒙古 民俗旅游 问题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可以说蒙古族民俗游是内蒙古旅游的支撑,游客来内蒙古旅游很大程度上都是来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蒙古包,希望骑马纵横在草原上感受一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畅快。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内蒙古地区的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政府和旅游部门对旅游投入也逐年增加,各个民俗旅游点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内蒙古的旅游影响力。随着内蒙游客逐年增加,内蒙古的旅游收入也取得巨大的突破,促进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民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改变了蒙古族地区淳朴的民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内蒙古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尽管旅游是一项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现象的活动,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项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必须讲经济效益。这一特性决定了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给当地民族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等一系列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很多事实已证明,伴随着民俗旅游业在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一些消极的影响已开始出现并显示出其潜在的威胁,在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但因保护工作被忽视,加上工作中的某些短视行为,民俗旅游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民俗旅游开发给蒙古族传统文化带来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淳朴的民俗民风商品化
蒙古族的古朴习俗是蒙古族民俗旅游的主要资源之一。它之所以能成为旅游吸引物,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場合,它有它各自不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十里不同俗,它具有不可替代性。怎样在出售这些传统习俗礼仪时保存其内在的固有价值,是蒙古族民俗旅游开发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毫无考虑地无选择地把蒙古族的习俗礼仪包装成旅游商品出售给旅游者,有可能使得这些特定含义的习俗礼仪商品化,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并给当地的民俗文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过度商品化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褪色,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赚取经济利润,开发商让当地人民改变了自己传统习俗及一些仪式的原有功能,使之变成商品。例如: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真诚”著称,七八十年代,来草原旅游的游客到牧民家去做客,游客与牧民间的关系是非盈利关系,客人或游客到了牧民家中,牧民们会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最好的食品来招待远方的客人,为客人唱劝酒歌,并献上神圣的哈达。主宾之间相互推让客人可能留下一点点招待费以表示对牧民的感谢。但是在今天,旅游这一经济活动改变了原来牧民与游客之间的这种淳朴的关系,使得到牧民家吃饭、祝酒和献哈达这一传统的蒙古族待客风俗蒙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如今这一活动是要付给牧民钱的。
2 蒙古族传统价值观的改变
蒙古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确实给当地的蒙古族群众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旅游商品市场,很多群众在旅游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纷纷进入景区从事个体经营。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繁荣和发展,经营人数的规模就越来越大,使得景区内商业气息浓重,民俗文化气息随之就变淡了,使游客失去了对民俗旅游景区的兴趣。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旅游景点内,像各个草原景区,从出售传统民族工艺品、当地的土特产到为游客提供背包等。虽然这为繁荣旅游市场、满足游客需求、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商品经济阶段所固有的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的本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这些原本淳朴的人们中。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一方面对外面世界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懒于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赚得美好的生活,他们有时就用不正当的方式积聚财富,使得风俗淳朴的民族地区出现了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甚至偷盗抢劫以及一些赌博等现象,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损害了当地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民俗旅游的发展。
3 扭曲了某些传统技能及工艺品设计图案包含的意义
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传统工艺品需求市场日益扩大,一方面传统工艺品生产重新兴旺复苏,激活了很多原来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另一方面,为了适合外面消费者的口味,工艺品的设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这变化中,一些原来含有深刻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图案可能也会由于这变化而丢失。近年来,随着来内蒙旅游人数的增加,各种各样的蒙古族工艺品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像蒙古刀、小型的蒙古包、蒙古靴等都非常受欢迎。由于游客需求的增加,人们为了赚取利润,对各种工艺品的制作非常粗略,从而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这对于传统的蒙古族文化也是一种无形的破坏。
4 传统民俗风情的淡化
一般而言,旅游者在内蒙古民俗旅游地逗留的时间很有限,接触的本地人也很少,受民俗旅游地的民风习俗的影响较小。而蒙古族民俗旅游地则长期接待一批批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旅游者,旅游者所带来的异地文化强烈冲击、影响着蒙古族民俗旅游地的文化,其传统民俗风情也渐渐地淡化。传统民俗的淡化,也就意味着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特色的减弱,特色的减弱势必造成旅游吸引力的衰退,从而影响蒙古族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现在在蒙古族地区很多的人已经脱下了蒙古袍,穿上了西装、皮鞋等,一些蒙古族的年轻人也喜欢上了流行服饰。甚至有的一些蒙古族人很少穿他们的民族服饰,所以有的蒙古族民俗旅游地这种民俗风情就会淡化。从发展旅游的角度看,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预防人为的破坏,是时代的要求、事业的需要。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民俗是民间群体生活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域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他的魅力在于独特一某地域内的民俗事象为本区域所专有;在于质朴一来自民间的泥土味、俚俗味;在于神秘一不为外人所了解:在于体现传统一民间文化的积淀;在于氛围一其他环境无法创造。可以说,民俗是考察、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生活和传统文化最形象、最直观的窗口。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走样、歪曲。同样在开发蒙古族民俗旅游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蒙古族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蒙古 民俗旅游 问题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上,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可以说蒙古族民俗游是内蒙古旅游的支撑,游客来内蒙古旅游很大程度上都是来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蒙古包,希望骑马纵横在草原上感受一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畅快。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内蒙古地区的经济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政府和旅游部门对旅游投入也逐年增加,各个民俗旅游点也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内蒙古的旅游影响力。随着内蒙游客逐年增加,内蒙古的旅游收入也取得巨大的突破,促进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民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改变了蒙古族地区淳朴的民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内蒙古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尽管旅游是一项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现象的活动,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一项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必须讲经济效益。这一特性决定了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给当地民族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等一系列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很多事实已证明,伴随着民俗旅游业在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一些消极的影响已开始出现并显示出其潜在的威胁,在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但因保护工作被忽视,加上工作中的某些短视行为,民俗旅游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民俗旅游开发给蒙古族传统文化带来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淳朴的民俗民风商品化
蒙古族的古朴习俗是蒙古族民俗旅游的主要资源之一。它之所以能成为旅游吸引物,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場合,它有它各自不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十里不同俗,它具有不可替代性。怎样在出售这些传统习俗礼仪时保存其内在的固有价值,是蒙古族民俗旅游开发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毫无考虑地无选择地把蒙古族的习俗礼仪包装成旅游商品出售给旅游者,有可能使得这些特定含义的习俗礼仪商品化,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并给当地的民俗文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过度商品化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褪色,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赚取经济利润,开发商让当地人民改变了自己传统习俗及一些仪式的原有功能,使之变成商品。例如:蒙古族素以“热情好客”,“真诚”著称,七八十年代,来草原旅游的游客到牧民家去做客,游客与牧民间的关系是非盈利关系,客人或游客到了牧民家中,牧民们会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最好的食品来招待远方的客人,为客人唱劝酒歌,并献上神圣的哈达。主宾之间相互推让客人可能留下一点点招待费以表示对牧民的感谢。但是在今天,旅游这一经济活动改变了原来牧民与游客之间的这种淳朴的关系,使得到牧民家吃饭、祝酒和献哈达这一传统的蒙古族待客风俗蒙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如今这一活动是要付给牧民钱的。
2 蒙古族传统价值观的改变
蒙古族民俗旅游的开发确实给当地的蒙古族群众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旅游商品市场,很多群众在旅游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纷纷进入景区从事个体经营。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繁荣和发展,经营人数的规模就越来越大,使得景区内商业气息浓重,民俗文化气息随之就变淡了,使游客失去了对民俗旅游景区的兴趣。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旅游景点内,像各个草原景区,从出售传统民族工艺品、当地的土特产到为游客提供背包等。虽然这为繁荣旅游市场、满足游客需求、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商品经济阶段所固有的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的本质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在这些原本淳朴的人们中。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一方面对外面世界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懒于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赚得美好的生活,他们有时就用不正当的方式积聚财富,使得风俗淳朴的民族地区出现了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甚至偷盗抢劫以及一些赌博等现象,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损害了当地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民俗旅游的发展。
3 扭曲了某些传统技能及工艺品设计图案包含的意义
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传统工艺品需求市场日益扩大,一方面传统工艺品生产重新兴旺复苏,激活了很多原来面临失传的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另一方面,为了适合外面消费者的口味,工艺品的设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这变化中,一些原来含有深刻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图案可能也会由于这变化而丢失。近年来,随着来内蒙旅游人数的增加,各种各样的蒙古族工艺品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像蒙古刀、小型的蒙古包、蒙古靴等都非常受欢迎。由于游客需求的增加,人们为了赚取利润,对各种工艺品的制作非常粗略,从而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这对于传统的蒙古族文化也是一种无形的破坏。
4 传统民俗风情的淡化
一般而言,旅游者在内蒙古民俗旅游地逗留的时间很有限,接触的本地人也很少,受民俗旅游地的民风习俗的影响较小。而蒙古族民俗旅游地则长期接待一批批来自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旅游者,旅游者所带来的异地文化强烈冲击、影响着蒙古族民俗旅游地的文化,其传统民俗风情也渐渐地淡化。传统民俗的淡化,也就意味着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特色的减弱,特色的减弱势必造成旅游吸引力的衰退,从而影响蒙古族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例如,现在在蒙古族地区很多的人已经脱下了蒙古袍,穿上了西装、皮鞋等,一些蒙古族的年轻人也喜欢上了流行服饰。甚至有的一些蒙古族人很少穿他们的民族服饰,所以有的蒙古族民俗旅游地这种民俗风情就会淡化。从发展旅游的角度看,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预防人为的破坏,是时代的要求、事业的需要。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民俗是民间群体生活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域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他的魅力在于独特一某地域内的民俗事象为本区域所专有;在于质朴一来自民间的泥土味、俚俗味;在于神秘一不为外人所了解:在于体现传统一民间文化的积淀;在于氛围一其他环境无法创造。可以说,民俗是考察、了解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生活和传统文化最形象、最直观的窗口。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走样、歪曲。同样在开发蒙古族民俗旅游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蒙古族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