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值得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
如“氯水的漂白原理”中,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提出疑问:“氯气有漂白性吗?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盐酸还是次氯酸?”这样设疑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利用实验探究功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例1:在教学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先让学生回忆并写出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类似反应吗?”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要求迁移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有无明显现象呢?学生思考后,再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学生观察到无明显现象。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它们能发生反应?学生根据上述实验设计了如下方案: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如有气体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能反应。这时按学生设计的方案再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脸上都绽出了笑容。
例2:在教学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时,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能否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什么?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碳酸钠、碳酸氢钠和较浓盐酸的反应,学生看到有大量气泡冒出,但开始时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为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既学得了新知识,又巩固了对浓盐酸的挥发性的认识,更强化了对实验室要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而不能与浓盐酸反应的原因的认识,真正做到了学习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视野,收获探究乐趣
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中补充“神舟七号”飞船使用的神奇燃料(肼) 的知识介绍,在蛋白质的性质学习中简单介绍“毒奶粉”里的三聚氰胺,在油脂的性质学习中简介加酶洗衣粉及合成洗涤剂。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如在学习“醛类”知识后,教师提问:“如何检验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可以用哪些试剂?”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四、适当增加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在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教学中,除做好教科书上的实验外,还可增加用学生自制的指示剂来做酸、碱溶液与指示剂的反应,特别是现象明显的自制指示剂,如紫卷心菜的酒精浸出液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原电池教学后,让学生回到家里自制水果电池。再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按要求闻气味。通过实验,既可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说明,虽然有的化学实验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
五、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我增加了铝片分别与浓、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二者现象的差异大,在稀硫酸的试管中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的气泡;而在浓硫酸与金属铝作用中却无明显现象。有的学生依据无明显现象,认为铝与浓硫酸不反应;有的学生认为可能发生了反应,只是现象不明显。为了解决铝与浓硫酸是否反应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如: 1. 将铝片再投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是否有铜析出;2. 将铝片取出洗净干燥后称其质量是否变化;3. 将铝片再投到稀硫酸中观察是否有氢气产生等等。学生选择将铝片再投到稀硫酸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无氢气产生,从而得出铝与浓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接着学生又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铝与浓硫酸怎么反应的?浓硫酸中什么元素被还原?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将铝片与浓硫酸加热,用品红溶液和硝酸铝溶液检验,证实有SO2产生,最终探究出浓硫酸中硫元素表现了氧化性的结论。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思维容量较大的问题,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深化化学知识与技能,在探究中注重过程和方法,培养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
如“氯水的漂白原理”中,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提出疑问:“氯气有漂白性吗?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盐酸还是次氯酸?”这样设疑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利用实验探究功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例1:在教学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先让学生回忆并写出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类似反应吗?”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要求迁移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有无明显现象呢?学生思考后,再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学生观察到无明显现象。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它们能发生反应?学生根据上述实验设计了如下方案: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如有气体产生,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能反应。这时按学生设计的方案再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脸上都绽出了笑容。
例2:在教学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时,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能否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什么?教学中,还可以补充碳酸钠、碳酸氢钠和较浓盐酸的反应,学生看到有大量气泡冒出,但开始时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为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既学得了新知识,又巩固了对浓盐酸的挥发性的认识,更强化了对实验室要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而不能与浓盐酸反应的原因的认识,真正做到了学习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视野,收获探究乐趣
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中补充“神舟七号”飞船使用的神奇燃料(肼) 的知识介绍,在蛋白质的性质学习中简单介绍“毒奶粉”里的三聚氰胺,在油脂的性质学习中简介加酶洗衣粉及合成洗涤剂。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如在学习“醛类”知识后,教师提问:“如何检验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可以用哪些试剂?”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四、适当增加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在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教学中,除做好教科书上的实验外,还可增加用学生自制的指示剂来做酸、碱溶液与指示剂的反应,特别是现象明显的自制指示剂,如紫卷心菜的酒精浸出液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原电池教学后,让学生回到家里自制水果电池。再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按要求闻气味。通过实验,既可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同时说明,虽然有的化学实验会造成环境污染,但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
五、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我增加了铝片分别与浓、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二者现象的差异大,在稀硫酸的试管中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的气泡;而在浓硫酸与金属铝作用中却无明显现象。有的学生依据无明显现象,认为铝与浓硫酸不反应;有的学生认为可能发生了反应,只是现象不明显。为了解决铝与浓硫酸是否反应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如: 1. 将铝片再投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是否有铜析出;2. 将铝片取出洗净干燥后称其质量是否变化;3. 将铝片再投到稀硫酸中观察是否有氢气产生等等。学生选择将铝片再投到稀硫酸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无氢气产生,从而得出铝与浓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接着学生又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铝与浓硫酸怎么反应的?浓硫酸中什么元素被还原?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将铝片与浓硫酸加热,用品红溶液和硝酸铝溶液检验,证实有SO2产生,最终探究出浓硫酸中硫元素表现了氧化性的结论。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思维容量较大的问题,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深化化学知识与技能,在探究中注重过程和方法,培养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