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绘“图”,让表达更清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序表达是三年级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教师以“比”作为设计手段,以“图”作为学习路径,深化有序表达训练的过程,探索有序表达的优化策略。同时,通过整合、复现文本语言表达的散点与亮点,培养学生的构段意识,使学生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实现“言之有序”的目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有序表达;思维导图;三年级;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6-0006-03
  叶圣陶先生曾说:“就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词句表达的效果,又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由读学写,促进学生有序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年级,是“写句”到“写段”的过渡期。在这一“提升地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有序构段的方法引领,实现自然过渡的目标。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促使三年级学生有序表达的教学路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次试教的醍醐灌顶:构段不明,则会条理不清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极为优美的散文,语言诗意盎然,结构脉络清晰,生动有趣地介绍了大自然各种美妙的声音。文章以总分的形式展开描写,每个自然段也以总分的结构形式分述了风、水和动物的声音。这无疑是一篇最能体现有序表达的文章。笔者第一次这样设计教学。
  (一)初识“美妙”
  1.播放音频,交流: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揭示课题,齐读。
  (二)初感“美妙”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句子,通过看图、查词典等方式理解“呢喃细语”。
  3.圈画引导:大自然有哪些声音?画出相关句子。
  4.点明中心,引出第一自然段。
  (三)相遇“美妙”
  1.教学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出自己觉得美妙的句子。
  预设(1):“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通过音频渲染,画面想象,多形式朗读描写“微风”和“狂风”的句子。
  预设(2):“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有不一样的音乐。”
  学生交流感受,多形式朗读句子。
  2.齊读并背诵。
  3.摘录“美妙”
  学生选择第二自然段自己觉得很美妙的句子,端端正正地抄在练习本上。
  看似稳扎稳打的教学过程,却被在场听课的语文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张敏华老师的“两问”醍醐灌顶:
  一问:“段”的意识体现在哪里?“句子单飞”的教学表象太过明显,毫无目的地单拎某句,点拨一通,戛然而止。
  二问:语段教学的梯度体现在哪里?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掌握可迁移运用的学习方法,仅仅停留于文本内容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过于泛化。
  的确,回顾本课设计,围绕着“美妙”而谈内容,围绕着单个句子而谈感受,会导致学生理不清、道不明。如此典型的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发现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逐步明晰构段方式,促成他们的有序表达。
  二次打磨的策略推敲:理脉明序,则会顺理成章
  仔细研读文本,课后的这张思维导图(图一)引发了笔者的重点关注。它用结构化的形式,直观地呈现了文本的表达思路,让学生在可视化的思维导图里明晰文本的脉络,延伸表达的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笔者仍从这篇课文出发,以“比”绘“图”,引领学生了解文本的表达逻辑,帮助学生叩开有序表达的大门。
   (一)用类比构“图”,整合语言表达的散点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分布着较多的教学散点,可以通过类比,将它们理成一条线,借课后的思维导图纵向梳理文本脉络,借“声音”在文中的分布,提炼出文本表达的框架。
  1.观照整体,梳理语言表达的脉络
  根据张敏华老师的点评,笔者将本课教学进行二次设计。在初读环节,我对原来的设计进行调整,如下表所示。
  初读环节教学设计对比表
  [初读梳理 初始设计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这些声音是由谁发出来的?
  (3)圈画关键句:每一句话分别概括了对应自然段的内容。
  (4)概括: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次打磨 [(1)引中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抓关键:每一个自然段各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3)作类比:读一读这3个总起句,有什么发现?
  (4)明联系:这3个总起句都运用了想象的方法。 ]
  初始设计将重点放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上,直接跳过了整体的总—分结构,而指向内容的统整,缺少篇的观照,显得生硬、零散。修改后的设计则巧妙地解构总—分的序列,逐一提炼了每一段的主干,利用课后练习第二题的框架图,由图及文,进行脉络的梳理,进而对总起句之间的联系进行类比,有效地强化总—分段式的结构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有序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2.找寻规律,品味语言表达的生动
  在明晰构段特点之后,笔者从“作者是怎么描写大自然的声音的?”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
  首先,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为范例,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想象的方法把风描写成音乐家。按照这个思路,学生就更容易发现“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等都运用这个方法。这样,学生在明确表达规律的同时,更体会到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其次,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描写声音的方法不止一种。根据“淙淙、潺潺、哗啦啦”这些词语,学生发现这是利用拟声词来表现大自然的声音;然后继续寻找,学生发现分布在文中的其他的拟声词,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
  这样,根据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通过类比,提炼出文中描写声音的两种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清晰的思维导图(图二),为学生后期的练笔提供了支架与方法。
  (二)借对比绘“图”,复现语言表达的亮点
  一篇课文就是一篇经典的范文。三年级的语段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理清脉络,而且要发现句与句之间的前后关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 “段”的结构意识。
  1.换序比较,理解语言表达的连贯
  首先,通过语序的调换比较,引导学生理清表达的先后顺序。教学时,笔者重点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帮助学生梳理段内结构。首先,从想象着眼,引出第三句“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接着,将第一、二句进行互换,让学生交流能不能对换,不能对换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原来风是音乐家,他才会翻动了树叶。句子之间是有先后顺序的。因此,课文中先写——(学生读第一句),再写——(学生读第三句),最后写声音是怎么样的。”在引读过程中,学生自然地理清了这一自然段的表达思路,理解了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这为仿写第二自然段降低了难度。
  2.句式对比,感受语言表达的张力
  对段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体会段内表达的连贯性外,还要让学生理解语言的张力。教学中,笔者同样围绕想象的内容,聚焦第二自然中描写“微风”和“狂风”的长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表达的张力。首先,引导学生对比朗读描写微风和狂风的长句子,并自主发现句子内部表达规律——“当微风拂过”和 “当狂风吹起”,“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和“那声音充满力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和“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形成对比。接着,引导学生将这些部件进行串联,在“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和“当狂风吹起,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的再次对读中,帮助他们构建起以下的思维导图(图三),使他们感受到句式的工整、表达的张力,从而理解段内表达的秘妙。最后,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似的句子,即“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并自行开展多样化的对读形式。
  这样教学,根据文本语言工整性的特点进行设计,彰显语言表达的多样性,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的张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以“图”促写,夯实语言表达的落脚点
  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训练有三个维度:理解是前提,积累是基础,表达是终极目标,所以语文训练的重点就是语言表达的训练。在段的教学中,梳理脉络、找寻规律、换序比较、句式对比等方式,既能使学生对段的结构特点、规律有最直观的感受,也能打开他们的写作思路,增添了习作的趣味性。
  在理清第二自然的构段逻辑——风在树林里翻动树叶,从而发出美妙的声音后,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仿写:“风还会去哪,还会吹动什么,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让学生先绘制的思维导图(图四),再进行仿写。
   描写声音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尽情写作。于是,便有了如下的小练笔:
   从学生的表达中我们发现,表达虽然有长有短,但都掌握构段的基本方式。课堂上,教师通过导图有条有理地规整了课文的教学点,有理有据地展开了段的教学,有法有则地帮助学生搭建了有序表达的脚手架,发展了学生掌握段内结构顺序的意识。如果学生能清楚有序地写段,那么生动有序地写篇也就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学生的有序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积淀、反复内化的过程。在《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中,通过整合和复现文本语言表达的散点和亮点,帮助学生绘制有序表达的思维导图,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段的有序表达,从而具有初步的写清楚的能力。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其语言浅显,其意境优美,其感情深邃,是重要的教学素材。教师从吟诵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运用示范诵读、媒体展示、活动助学、延伸读写等方法,引领学生完成吟诵学习内化,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灵历练,使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内化美中完成认知成长。  [关键词]古诗文;吟诵;韵律美;情境美;情思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学习任务群是深度学习理念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我为学校代言”任务群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真实情景与明确目标、活动设计与问题驱动、评价量规与问题诊断等策略,让任务群的学习有意思、有温度、有支架。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积极、全员并全程参与学习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彰显,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摘 要]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高阶思维训练,教学目标定位时要兼顾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设置合理的认知情境,鼓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低年级小学语文;高阶思维;教学目标;认知情境;创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1-0089-0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七个层次(记忆
[摘要]统编教材非常重视课外阅读,借助“与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对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快乐读书吧”的教学,教师要和编者对话,明确这一栏目设置的意义、具体内容,并根据班级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设置趣味活动等,充分发挥这一栏目应有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久违了的“韩流”鼻祖裴勇俊在日本为他首次监制的电视剧做宣传,而露了难得的一面。和以往一样,四十的裴帅仍旧一副腼腆、羞涩的样子,他的影迷对其始终如一、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害羞特质,仍旧深爱不移,因为,在她们心中,害羞正是裴帅最迷人的地方,是其美德之一。  人之所以害羞,无非是因为性格谨慎、气怯心虚,虽然这是心理缺陷,但是,当无耻者可以凭借无耻而天下无敌的时候,害羞确实堪称美德,因为无论是谨慎还是心虚,
1如果人可以按照走运和不走运来划分,那我敢说,我从来都是一个不走运的人,从前是,现在也是。  记忆中,小升初的那些场考试,该是我往后所有“逢考必败”经历的开始。  想当年在我的城市,小学考试都是每个学校自主命题,每个学校所考的科目不一致,题型也不一样。  第一次考试是去“五中”,那算是人生中第一次意义重大的选择了,考试之前我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以外,甚至连平时训练时的珠脑算、成语接龙、中英互译这些单项
[摘 要]深度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注重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展开多维表达。只有这样,才让阅读学习走向深入,使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的表达规律,养成阅读思维的习惯,促進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感悟是感受和领悟。感悟教学策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策略。潜心涵咏、诵读体味、激活想象、创设情境等是感悟教学基本的、有效的策略。本文结合《海伦·凯勒》一课的片段教学就如何拓展感悟背景、引导学生深悟来谈一谈另外两个感悟策略。  一、在拓展资源中引导学生深悟  学生的知识背景世界越广阔,对文本的感悟也就越深刻。资源的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的阅读感悟。以下三个教学片段通过拓展学习资源,丰富、积累了学生的感悟背景
[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目标。这既是提高学生阅读量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需要。红色经典《小英雄雨来》一书的共读交流活动,教师通过营造共读气氛、回顾故事情节、感受英雄形象、传承红色精神等环节,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理解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共读交流活动邀请家长、教师进入课堂,突破了传统阅读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共读的社会力量、教育力量,营造
虽然我们都知道不要以貌取人,但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心理学家发现,脸是透露性格的窗口。  研究员卡门·勒费夫尔解释:“生物学因素(比如基因及激素水平)會影响人们的成长,同样,它们会塑造性格。”例如:雄性激素水平高的人往往颧骨会更大,性格上也更倾向于有主见,有时带有侵略性。脸较瘦的人不容易得传染病,除此之外,他们往往也更不容易抑郁、焦虑,这是因为心理健康往往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过去形容坏人常说“满脸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