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提到作文,一些小学生往往唉声叹气,几乎是“谈写变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如何挖掘生活素材,让孩子们通过体验生活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在作文教学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善于观察生活,其实,有感而发的文章更动人
《語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段的孩子“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发现生活的美丽,是我开启孩子习作兴趣的一把锁。由于孩子的日常活动范围较小,形式单一,写话训练时常常一筹莫展,苦寻其原因就是缺少观察现实生活的习惯,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素材。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便是我在孩子们习作学习初期运用的教学方法,并一直延续至今。
孩子们只有通过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最真切的生活体验,调动自己的眼、手、耳、鼻、口等多种感官,最直接、最亲密地参与感知事物,最全面逼真地感知事物,观察点不同,感受不同,写出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二、善于捕捉时机,其实,于动情处做文章更感人
生活中时机无处不在,抓住时机及时行文不失为一个习作指导的良策。记得叶老先生曾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随机进行作文教学。
记得有一次,让孩子们读了杏林子的《生命》(节选)的文章,大家对其中的一句话“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或是白白的糟蹋它;我可以使它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或是任它荒废虚度,庸碌一生。这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感受颇多。于是,动笔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张童童这样说:这一段话出现在一个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杏林子的《生命》中,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想想我们自己吧!就连一个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人都会对自己负责,何况我们,想想自己,母亲拖着一个疲惫的身躯回家,不等休息又急着做饭,7、8点钟才吃饭,休息十分钟后还要没日没夜干那可恶的家务活,12点才得休息。父亲对我虽然要求严格,但从那不经意的话语中体会出那深沉的父爱,。我却对父母关心不够,学习成绩虽好,可也爱看电视。透过《生命》让我知道,要改掉这些坏毛病,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璇汀这样说:杏林子的这几句话,曾给成千上万位学子沉重的打击。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发现我泡的茶有一片花瓣从菊花茶中落下来,慢慢落到了杯底,我认为我顿时成为了这片花瓣,已经失去了花粉,没有任何味道了,就像一个人决定自己要让生命荒废。生命就像花粉,没有了花粉,就没有味道,决定让自己的生命荒废,就像花儿失去花粉,没有任何作用了。我要让我自己作一朵充满花粉的花。
李琰熙这样说:我就想到了杏林子她是很热爱自己的生命。再想想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无私的,我们永远也回报。我们的父母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我们也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比父母还有意义才行,不然,我们就对不起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三、善于赏识评优,其实,激励的力量无可替代
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反之,如果有一句鼓励的话,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在作文教学评价中,善于赏识评优。赏识评优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即使是一篇“劣作”,也要挖掘闪光点,增加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我在班上设立“作家栏”“后起之秀栏”,每次我优秀作文者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作家栏中,让有进步的孩子将名字写在后起之秀栏中,鼓励他们积极进取。我还让孩子们将习作读给同学听,并结集印刷成册,供孩子们共同阅读。为了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孩子们的习作情况,我还将班上的习作发在我们班的博客中,并在一些有意义的节日里将孩子的祝福发到家长的手机中,与家长共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记得在一个母亲节里,一位单亲妈妈接到我发的孩子心中的话:“你的千辛万苦把我生下,我的淘气让你费心,可是,我很爱你,相信我,我会陪着你慢慢走到永久。”面对还是二年级儿子的稚嫩话语,正在开会的妈妈先是惊奇不已,了解情况后竟是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条短信成为妈妈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成为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此外,我还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级习作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当他们的作文在国家级、县级的比赛中获奖时,当他们的习作在报刊上发表时,当他们获得同学、家长的赞许时,他们的写作兴趣更是高涨。
总之,作文教学集中体现着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的源泉中喷发出动人的水花,建构一条用不干涸的清渠。
一、善于观察生活,其实,有感而发的文章更动人
《語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段的孩子“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发现生活的美丽,是我开启孩子习作兴趣的一把锁。由于孩子的日常活动范围较小,形式单一,写话训练时常常一筹莫展,苦寻其原因就是缺少观察现实生活的习惯,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素材。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便是我在孩子们习作学习初期运用的教学方法,并一直延续至今。
孩子们只有通过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最真切的生活体验,调动自己的眼、手、耳、鼻、口等多种感官,最直接、最亲密地参与感知事物,最全面逼真地感知事物,观察点不同,感受不同,写出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二、善于捕捉时机,其实,于动情处做文章更感人
生活中时机无处不在,抓住时机及时行文不失为一个习作指导的良策。记得叶老先生曾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说明创作的冲动来源于对生活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随机进行作文教学。
记得有一次,让孩子们读了杏林子的《生命》(节选)的文章,大家对其中的一句话“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或是白白的糟蹋它;我可以使它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或是任它荒废虚度,庸碌一生。这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感受颇多。于是,动笔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张童童这样说:这一段话出现在一个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杏林子的《生命》中,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想想我们自己吧!就连一个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人都会对自己负责,何况我们,想想自己,母亲拖着一个疲惫的身躯回家,不等休息又急着做饭,7、8点钟才吃饭,休息十分钟后还要没日没夜干那可恶的家务活,12点才得休息。父亲对我虽然要求严格,但从那不经意的话语中体会出那深沉的父爱,。我却对父母关心不够,学习成绩虽好,可也爱看电视。透过《生命》让我知道,要改掉这些坏毛病,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璇汀这样说:杏林子的这几句话,曾给成千上万位学子沉重的打击。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发现我泡的茶有一片花瓣从菊花茶中落下来,慢慢落到了杯底,我认为我顿时成为了这片花瓣,已经失去了花粉,没有任何味道了,就像一个人决定自己要让生命荒废。生命就像花粉,没有了花粉,就没有味道,决定让自己的生命荒废,就像花儿失去花粉,没有任何作用了。我要让我自己作一朵充满花粉的花。
李琰熙这样说:我就想到了杏林子她是很热爱自己的生命。再想想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无私的,我们永远也回报。我们的父母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我们也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比父母还有意义才行,不然,我们就对不起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三、善于赏识评优,其实,激励的力量无可替代
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反之,如果有一句鼓励的话,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在作文教学评价中,善于赏识评优。赏识评优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即使是一篇“劣作”,也要挖掘闪光点,增加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我在班上设立“作家栏”“后起之秀栏”,每次我优秀作文者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作家栏中,让有进步的孩子将名字写在后起之秀栏中,鼓励他们积极进取。我还让孩子们将习作读给同学听,并结集印刷成册,供孩子们共同阅读。为了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孩子们的习作情况,我还将班上的习作发在我们班的博客中,并在一些有意义的节日里将孩子的祝福发到家长的手机中,与家长共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记得在一个母亲节里,一位单亲妈妈接到我发的孩子心中的话:“你的千辛万苦把我生下,我的淘气让你费心,可是,我很爱你,相信我,我会陪着你慢慢走到永久。”面对还是二年级儿子的稚嫩话语,正在开会的妈妈先是惊奇不已,了解情况后竟是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条短信成为妈妈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成为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此外,我还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级习作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当他们的作文在国家级、县级的比赛中获奖时,当他们的习作在报刊上发表时,当他们获得同学、家长的赞许时,他们的写作兴趣更是高涨。
总之,作文教学集中体现着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的源泉中喷发出动人的水花,建构一条用不干涸的清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