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 着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不断推进,基于部门自身需求进行建设的特点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而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各部门管理业务的协同需求。于是,解决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政府业务的协同,成了当前电子政务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浙江省的象山县,这个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突显的问题被高度重视并提上重要工作日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一条“共建共享、突出重点、强化应用、注重实效”的建设思路日渐清晰。他们初步建立起一套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制订了资源共享的标准体系和工作制度,构建了对接县级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共享交换平台,推进了一批多部门业务协同的重大应用。所有这些,使这个渔乡小城的电子政务建设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府业务协同上呈现出“财政投资省、应用范围广、均衡发展而又绩效明显”的良好势头。
近日,本刊记者就象山县信息资源共享与政府业务协同建设情况,走访了象山县信息办主任邱达乐。
以“共享平台”和“协同应用”联通“信息孤岛”
《信息化建设》 :当前,各业务部门在建设信息化项目过程中,往往是从自身业务需求出发,而很少考虑其他部门对本项目的需求。又因体制、技术等限制,建成后的系统只能供本部门进行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和结果利用,而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正常的共享,由此阻碍了跨部门的业务协同。针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这一制约,象山县如何破解?
邱达乐:我县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促进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府业务协同。一方面,抓紧信息资源共享所需的基础平台建设,包括覆盖全县党政组织的政务外网、为企业网上申报提供支撑的数字身份认证分中心、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另一方面,指导、协调、参与有关部门具体项目的建设,如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企业征信系统等。
我先说说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实时交换,以往的方法是通过接口对接来实现。但随着新的应用系统不断增多,这种两两对接的方式会变得非常繁杂和紊乱,当某个系统进行升级时,与其他系统又须重新对接。而且,最大的困难在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对接会受到体制上的重重阻碍。因此,我们在2008年下半年提出了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想。经过一年的准备,借助《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东风,在2009年底启动了象山县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该平台连接本县各部门的相关应用系统,并预留了与市级共享交换平台的接口,主要提供两大基本功能:一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输,部门可在前置机上存放提供的数据并接收其他部门给予的数据;二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资源提供方可控制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提供给谁及提供哪些数据颗粒,资源接受方也能通过信息资源目录了解并向提供方提出获取数据的申请。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不是一个直接用于某一业务处理的应用系统,而是一个支撑政府部门业务协同的幕后英雄,其实效只能通过基于共享平台的不同业务应用系统来体现。目前,已完成县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县工商局的企业征信系统、县法制办公室的行政执法备案系统、县劳动保障局的五险统征系统等四个部门的接入试点,现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共享平台的建成给业务协同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接下来还需要不断挖掘需求,进一步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政府业务协同上,最典型的首推我们的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
2007年下半年,我县开始酝酿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建设。我办及时在县委刊物《调研与决策》上发表了《关于网上审批的若干思考》,为县委、县政府领导解释了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受到了负责该项工作的县纪委书记的高度重视。2008年5月,开始全面筹划建设网上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项目建设的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县行政服务中心)、县监察局、县信息化办公室三家单位组成。
网上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所有审批事项的审批环节通过网上流转,且各部门原有审批系统的审批信息通过共享交换和条线导航等技术,同步印射到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系统中,反过来获取到的信息又能被后续审批部门加以利用。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电子监察。系统在技术上重点解决了“二次录入”和“数据共享”等问题,实现了“以人为本”和“准确高效”的目的。
至今年5月一期项目完成时,该系统已实现36个部门的338项审批事项的上线运行;实现了包括网上预受理、网上代办、受理、办理、证照打印、表单打印、归档、统计、监控等审批功能的开发;实现了联合审批部门审批链上的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了对16个部门31个条线系统的有效整合;实现了审批全过程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及统计分析等内容的电子监察;实现了互联网与审批系统端口信息的实时互通等等。
目前,依托县信息办建设的浙江省数字身份认证中心象山县分中心和县工商分局,已为全县90%企业配发的数字证书为基础,县行政服务中心正在抓紧企业网上申报和乡镇便民服务站代理申报功能的开发,延伸系统至各基层点,以实现企业和基层群众的零距离审批服务。同时,还将全面实施“一体化”审批子系统的开发应用,分批对市场准入类、产权登记类、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类的联办事项进行项目配置,重造审批流程,规范网上联办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也值得一提。
2009年,浙江省政府提出了基层防汛体系建设的要求,我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就该体系的信息化内容咨询了县信息化办公室。我们提出,作为一个体系,除了在镇、村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制度、避灾点等方面外,还需要建设一个核心支撑平台——县三防指挥部的指挥决策系统,并起草了建设思路和项目建议书,协调了各部门的资源提供,全程指导了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期完成了市三防指挥部在我县召开试点现场会的时间要求。
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具备水利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分析和会商、县防指应急响应指令的下达等三个基本环节,新建了一批水库、海塘、溪流的水位监测、视频监控等前端数据采集设备,充分整合了与防汛减灾应急响应有关的其他部门资源,如气象局的风、雨情数据、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云图,规划局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理地图数据,公安局治安监控系统中部分低洼地段的视频监控图象,海洋渔业局的海面视频监控图象,整合并扩建了县委组织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多处采用了最新的3G无线通信技术,如每个乡镇配备2-4套单兵无线巡查设备用于前方抗灾救灾实时图象的传输及指挥,每位三防指挥部成员配备的手机PDA和指挥部的2辆应急指挥车可随时登录系统调阅系统的各种数据和图象,对于偏僻的山塘水库也采用了3G技术进行视频监控图象的传输。防汛减灾指令的下达除了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会商外,还在村级建设通过无线传输的LED大屏幕显示屏和大喇叭广播,以及短信群发等渠道。
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是一个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平台,下一步可在此基础上,整合更多的前端检测、监控设备,进一步扩充中心软件功能,从而升级为全县综合性的应急指挥平台。
从观念提升到服务推进,力促“共享协同”
《信息化建设》 :电子政务是贯穿于每一项政府管理业务的工作,从象山县共享协同的建设和应用的成效看,象山县信息办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的推进作用。请邱主任谈谈信息办在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上的具体做法。
邱达乐:在象山的信息化建设中,象山县信息化办公室充当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部门的角色,更是一个具有推进、协调、统筹职能的综合管理部门。几年来,我们通过持续地提升不同群体的信息化认识,建设全县性基础平台,推进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并积极统筹协调,夯实了全面、有序、健康地发展电子政务,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府业务协同的良好基础。
首先,要提高认识,突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重要性。
干任何事情,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尤其重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也是同样。人的认识,是推动技术应用的最基本的意识。因此,我们一直把如何提高不同群体的认识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把提高认识工作结合到每一个应用建设中。
我们通过几个覆盖面较广的基础应用,来提升机关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和使用能力。如覆盖全县乡镇和部门的政务外网、象山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等。特别是2006年建设的机关协同办公系统,因其“以人为本、有所取舍、流程创新”等特点,取得了推广工作的极大成功,全县83家单位的3487名工作人员使用该系统进行公文的网上轮阅和办理,对于普遍促进机关工作人员认识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们通过服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适时宣传引导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为各部门进行信息化项目评审、方案论证、技术支持过程中,我们经常针对具体内容提出资源共享的要求。如在县长办公会议听取县公安局关于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时,我们就提出公共部位的视频监控信号要预留给其他部门共享,这就为后来的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整合监控资源打下了基础。
我们定期组织各部门信息中心主任会议,聚集部门信息化工作骨干。部门信息中心主任或信息化负责人是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在他们中间牢固树立起“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会上,以某一典型案例为引子,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既能引导电子政务建设思想,又方便协调需要其他部门协助的工作,有利于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推进。
我们通过一些具体项目,让参与部门尝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甜头”。资源共享工作推进的实际效果比单纯的理论推导更具说服力。如网上审批系统的建成,使许多审批部门实实在在感受到信息共享带来的便利,减轻了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加快了审批时间,方便了广大群众。
其次,是立足服务,推进各部门信息化建设。
几年来,我们始终牢固确立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意识,积极推进部门信息化建设。对于部门提出的电子政务项目,不管是在项目评审、方案论证,还是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总是全力给予支持或帮助解决,既加快了部门信息化建设速度,又提高了建设质量,同时又凝聚了一批信息化建设骨干。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各部门建设了一大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一些项目也受到了国家、省、市级部门的肯定。例如:县工商分局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浙江省工商系统创新食品安全监管典型,得到了王歧山副总理的批示;县水利局的“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得到了国家防总的肯定;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监管信息系统”、“医疗器械监管信息系统”,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肯定后,已在全市、全省药监系统中推广;县规划局的“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获得了科技部、国家测绘总局评选的中国优秀GIS项目铜奖等等。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县已积累了一大批信息资源基础,为开展业务协同提供了保证,开拓了电子政务纵深发展的空间。
三是以跨部门协同应用为推手,促进平台建设。
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方案设计和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三点:以应用促平台建设;以平台促共享;同步制定标准规范。
平台建设前,县行政服务中心已经开始建设网上审批系统,而网上审批需要各部门提供审批相对人的有关信息资源,就为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第一个应用需求,使建成后的平台马上发挥作用。在平台建设中,我们及时掌握各部门对共享的需求,引导他们通过共享平台获取并提供信息资源,并主动协调资源提供方,同时去发现提供方潜在的共享需求。如在为企业征信系统协调企业受行政处罚信息时,就发现行政执法备案系统需要获取各部门的行政许可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这就为下一步的推广应用找到了更多的内容。与此同时,我们又着手制定标准规范和管理规则,包括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的接入规范和管理规范、跨部门资源共享利用接口规范、信息资源目录共享资源发布规范、分级授权管理规范等,通过这些标准规范的制定使各部门使用平台时有章可循。
在平台整个建设和推广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服务基层”的态度和方式去落实和发现各种业务信息资源共享,确立各部门既是信息提供者又是信息享用者的理念,在大半年时间里顺利推进了平台的建设和推广。
四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力推电子政务建设。
应该说,近年来我县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推进,得益于逐步形成的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首先,是我县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由县政府信息化办公室承担全县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指导和协调职能,为县政府唯一主管全县信息化工作的机构,同时作为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机构职能中既包含了电子政务协调功能,又包含了信息中心建设功能,两种功能集合在一个机构的模式既有利于行政性的业务协调,又有利于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决策有效实施。同时,县信息办隶属于县政府办公室管理,必要时以县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出面协调工作,强力保障项目的有效推进。其次,是县委、县政府在重点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中的导向作用。我县重大电子政务项目实施前方案都经过县委常委会或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以取得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并下发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明确责任分工、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等,便于项目实施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防止扯皮现象。最后,是制定电子政务工作考核办法。我们将考核结果折算后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总分,并以此为抓手之一,把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统一到县信息化办公室的管理之下。通过近两年的考核,各部门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五是以信息化项目管理为抓手,统筹电子政务全面发展。
我县非常重视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归口管理,做到统筹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对下一年度计划实施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要求各建设单位在当年八月底前向县信息化办公室报送“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申报表”。县信息化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形成审核意见后,会同县财政局等部门,对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联合审查,审查合格并报县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意后,列入县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县信息化办公室会同县财政局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共同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年度项目评审会、信息中心主任例会等,经常性地组织大家研究全县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明确今后发展方向,理清各待建项目的轻重缓急,建议有关部门启动重要项目的建设,推动了我县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信息化建设》 :最后,请邱主任简单谈谈电子政务工作的主要体会。
邱达乐:通过几年来电子政务建设的探索,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悟出了一些体会,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统筹兼顾、发展创新。
大处着眼,就是要从全局的角度考量每一个具体的应用。政府是一个整体的政府,部门只是整个政府的组成模块。政府的信息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某个具体的信息化应用只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作为一个功能模块就必须通盘考虑它在整个电子政务大系统中所处的位置,预先考虑它与前后左右模块之间的关系,并界定它该解决的范围。小处着手,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每一个细节,对每一个环节要判断其正确性和必要性。
要树立正确的电子政务价值评判标准,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以人为本、务求实效”。以人为本,就是一个信息系统,必须是简单明了、方便操作、减少人的工作量,而不是人为地增加麻烦。务求实效,就是“效益”、“效率”,要追求预定目标效益的最大化,要对比系统使用前后的实际效果,是否比原先人工处理的情况提高了效率。
统筹兼顾,就是要在决策、实施等诸多环节上全面地考虑问题,要统筹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发展创新,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传统的落后的业务处理模式,构建新的高效的业务处理模式。
在浙江省的象山县,这个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突显的问题被高度重视并提上重要工作日程。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一条“共建共享、突出重点、强化应用、注重实效”的建设思路日渐清晰。他们初步建立起一套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制订了资源共享的标准体系和工作制度,构建了对接县级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共享交换平台,推进了一批多部门业务协同的重大应用。所有这些,使这个渔乡小城的电子政务建设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府业务协同上呈现出“财政投资省、应用范围广、均衡发展而又绩效明显”的良好势头。
近日,本刊记者就象山县信息资源共享与政府业务协同建设情况,走访了象山县信息办主任邱达乐。
以“共享平台”和“协同应用”联通“信息孤岛”
《信息化建设》 :当前,各业务部门在建设信息化项目过程中,往往是从自身业务需求出发,而很少考虑其他部门对本项目的需求。又因体制、技术等限制,建成后的系统只能供本部门进行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和结果利用,而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正常的共享,由此阻碍了跨部门的业务协同。针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这一制约,象山县如何破解?
邱达乐:我县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促进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府业务协同。一方面,抓紧信息资源共享所需的基础平台建设,包括覆盖全县党政组织的政务外网、为企业网上申报提供支撑的数字身份认证分中心、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另一方面,指导、协调、参与有关部门具体项目的建设,如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企业征信系统等。
我先说说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实时交换,以往的方法是通过接口对接来实现。但随着新的应用系统不断增多,这种两两对接的方式会变得非常繁杂和紊乱,当某个系统进行升级时,与其他系统又须重新对接。而且,最大的困难在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对接会受到体制上的重重阻碍。因此,我们在2008年下半年提出了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想。经过一年的准备,借助《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东风,在2009年底启动了象山县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该平台连接本县各部门的相关应用系统,并预留了与市级共享交换平台的接口,主要提供两大基本功能:一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输,部门可在前置机上存放提供的数据并接收其他部门给予的数据;二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资源提供方可控制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提供给谁及提供哪些数据颗粒,资源接受方也能通过信息资源目录了解并向提供方提出获取数据的申请。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不是一个直接用于某一业务处理的应用系统,而是一个支撑政府部门业务协同的幕后英雄,其实效只能通过基于共享平台的不同业务应用系统来体现。目前,已完成县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县工商局的企业征信系统、县法制办公室的行政执法备案系统、县劳动保障局的五险统征系统等四个部门的接入试点,现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共享平台的建成给业务协同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接下来还需要不断挖掘需求,进一步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政府业务协同上,最典型的首推我们的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
2007年下半年,我县开始酝酿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建设。我办及时在县委刊物《调研与决策》上发表了《关于网上审批的若干思考》,为县委、县政府领导解释了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受到了负责该项工作的县纪委书记的高度重视。2008年5月,开始全面筹划建设网上行政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项目建设的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县行政服务中心)、县监察局、县信息化办公室三家单位组成。
网上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所有审批事项的审批环节通过网上流转,且各部门原有审批系统的审批信息通过共享交换和条线导航等技术,同步印射到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系统中,反过来获取到的信息又能被后续审批部门加以利用。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电子监察。系统在技术上重点解决了“二次录入”和“数据共享”等问题,实现了“以人为本”和“准确高效”的目的。
至今年5月一期项目完成时,该系统已实现36个部门的338项审批事项的上线运行;实现了包括网上预受理、网上代办、受理、办理、证照打印、表单打印、归档、统计、监控等审批功能的开发;实现了联合审批部门审批链上的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了对16个部门31个条线系统的有效整合;实现了审批全过程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及统计分析等内容的电子监察;实现了互联网与审批系统端口信息的实时互通等等。
目前,依托县信息办建设的浙江省数字身份认证中心象山县分中心和县工商分局,已为全县90%企业配发的数字证书为基础,县行政服务中心正在抓紧企业网上申报和乡镇便民服务站代理申报功能的开发,延伸系统至各基层点,以实现企业和基层群众的零距离审批服务。同时,还将全面实施“一体化”审批子系统的开发应用,分批对市场准入类、产权登记类、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类的联办事项进行项目配置,重造审批流程,规范网上联办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也值得一提。
2009年,浙江省政府提出了基层防汛体系建设的要求,我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就该体系的信息化内容咨询了县信息化办公室。我们提出,作为一个体系,除了在镇、村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制度、避灾点等方面外,还需要建设一个核心支撑平台——县三防指挥部的指挥决策系统,并起草了建设思路和项目建议书,协调了各部门的资源提供,全程指导了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期完成了市三防指挥部在我县召开试点现场会的时间要求。
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具备水利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分析和会商、县防指应急响应指令的下达等三个基本环节,新建了一批水库、海塘、溪流的水位监测、视频监控等前端数据采集设备,充分整合了与防汛减灾应急响应有关的其他部门资源,如气象局的风、雨情数据、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云图,规划局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理地图数据,公安局治安监控系统中部分低洼地段的视频监控图象,海洋渔业局的海面视频监控图象,整合并扩建了县委组织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多处采用了最新的3G无线通信技术,如每个乡镇配备2-4套单兵无线巡查设备用于前方抗灾救灾实时图象的传输及指挥,每位三防指挥部成员配备的手机PDA和指挥部的2辆应急指挥车可随时登录系统调阅系统的各种数据和图象,对于偏僻的山塘水库也采用了3G技术进行视频监控图象的传输。防汛减灾指令的下达除了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会商外,还在村级建设通过无线传输的LED大屏幕显示屏和大喇叭广播,以及短信群发等渠道。
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是一个针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平台,下一步可在此基础上,整合更多的前端检测、监控设备,进一步扩充中心软件功能,从而升级为全县综合性的应急指挥平台。
从观念提升到服务推进,力促“共享协同”
《信息化建设》 :电子政务是贯穿于每一项政府管理业务的工作,从象山县共享协同的建设和应用的成效看,象山县信息办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的推进作用。请邱主任谈谈信息办在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上的具体做法。
邱达乐:在象山的信息化建设中,象山县信息化办公室充当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部门的角色,更是一个具有推进、协调、统筹职能的综合管理部门。几年来,我们通过持续地提升不同群体的信息化认识,建设全县性基础平台,推进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并积极统筹协调,夯实了全面、有序、健康地发展电子政务,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府业务协同的良好基础。
首先,要提高认识,突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重要性。
干任何事情,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尤其重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也是同样。人的认识,是推动技术应用的最基本的意识。因此,我们一直把如何提高不同群体的认识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把提高认识工作结合到每一个应用建设中。
我们通过几个覆盖面较广的基础应用,来提升机关工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认识和使用能力。如覆盖全县乡镇和部门的政务外网、象山县机关协同办公系统、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等。特别是2006年建设的机关协同办公系统,因其“以人为本、有所取舍、流程创新”等特点,取得了推广工作的极大成功,全县83家单位的3487名工作人员使用该系统进行公文的网上轮阅和办理,对于普遍促进机关工作人员认识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们通过服务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适时宣传引导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为各部门进行信息化项目评审、方案论证、技术支持过程中,我们经常针对具体内容提出资源共享的要求。如在县长办公会议听取县公安局关于建设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时,我们就提出公共部位的视频监控信号要预留给其他部门共享,这就为后来的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整合监控资源打下了基础。
我们定期组织各部门信息中心主任会议,聚集部门信息化工作骨干。部门信息中心主任或信息化负责人是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在他们中间牢固树立起“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会上,以某一典型案例为引子,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既能引导电子政务建设思想,又方便协调需要其他部门协助的工作,有利于各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推进。
我们通过一些具体项目,让参与部门尝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甜头”。资源共享工作推进的实际效果比单纯的理论推导更具说服力。如网上审批系统的建成,使许多审批部门实实在在感受到信息共享带来的便利,减轻了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加快了审批时间,方便了广大群众。
其次,是立足服务,推进各部门信息化建设。
几年来,我们始终牢固确立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意识,积极推进部门信息化建设。对于部门提出的电子政务项目,不管是在项目评审、方案论证,还是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总是全力给予支持或帮助解决,既加快了部门信息化建设速度,又提高了建设质量,同时又凝聚了一批信息化建设骨干。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各部门建设了一大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一些项目也受到了国家、省、市级部门的肯定。例如:县工商分局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浙江省工商系统创新食品安全监管典型,得到了王歧山副总理的批示;县水利局的“防汛减灾指挥决策系统”,得到了国家防总的肯定;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监管信息系统”、“医疗器械监管信息系统”,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肯定后,已在全市、全省药监系统中推广;县规划局的“三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获得了科技部、国家测绘总局评选的中国优秀GIS项目铜奖等等。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县已积累了一大批信息资源基础,为开展业务协同提供了保证,开拓了电子政务纵深发展的空间。
三是以跨部门协同应用为推手,促进平台建设。
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方案设计和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三点:以应用促平台建设;以平台促共享;同步制定标准规范。
平台建设前,县行政服务中心已经开始建设网上审批系统,而网上审批需要各部门提供审批相对人的有关信息资源,就为共享平台建设提供了第一个应用需求,使建成后的平台马上发挥作用。在平台建设中,我们及时掌握各部门对共享的需求,引导他们通过共享平台获取并提供信息资源,并主动协调资源提供方,同时去发现提供方潜在的共享需求。如在为企业征信系统协调企业受行政处罚信息时,就发现行政执法备案系统需要获取各部门的行政许可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这就为下一步的推广应用找到了更多的内容。与此同时,我们又着手制定标准规范和管理规则,包括信息资源共享提供的接入规范和管理规范、跨部门资源共享利用接口规范、信息资源目录共享资源发布规范、分级授权管理规范等,通过这些标准规范的制定使各部门使用平台时有章可循。
在平台整个建设和推广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服务基层”的态度和方式去落实和发现各种业务信息资源共享,确立各部门既是信息提供者又是信息享用者的理念,在大半年时间里顺利推进了平台的建设和推广。
四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力推电子政务建设。
应该说,近年来我县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推进,得益于逐步形成的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首先,是我县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由县政府信息化办公室承担全县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指导和协调职能,为县政府唯一主管全县信息化工作的机构,同时作为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机构职能中既包含了电子政务协调功能,又包含了信息中心建设功能,两种功能集合在一个机构的模式既有利于行政性的业务协调,又有利于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决策有效实施。同时,县信息办隶属于县政府办公室管理,必要时以县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出面协调工作,强力保障项目的有效推进。其次,是县委、县政府在重点电子政务项目实施中的导向作用。我县重大电子政务项目实施前方案都经过县委常委会或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以取得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并下发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明确责任分工、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等,便于项目实施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防止扯皮现象。最后,是制定电子政务工作考核办法。我们将考核结果折算后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总分,并以此为抓手之一,把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统一到县信息化办公室的管理之下。通过近两年的考核,各部门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五是以信息化项目管理为抓手,统筹电子政务全面发展。
我县非常重视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归口管理,做到统筹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对下一年度计划实施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要求各建设单位在当年八月底前向县信息化办公室报送“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申报表”。县信息化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形成审核意见后,会同县财政局等部门,对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联合审查,审查合格并报县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意后,列入县信息化建设年度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县信息化办公室会同县财政局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共同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年度项目评审会、信息中心主任例会等,经常性地组织大家研究全县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明确今后发展方向,理清各待建项目的轻重缓急,建议有关部门启动重要项目的建设,推动了我县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信息化建设》 :最后,请邱主任简单谈谈电子政务工作的主要体会。
邱达乐:通过几年来电子政务建设的探索,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悟出了一些体会,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统筹兼顾、发展创新。
大处着眼,就是要从全局的角度考量每一个具体的应用。政府是一个整体的政府,部门只是整个政府的组成模块。政府的信息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某个具体的信息化应用只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作为一个功能模块就必须通盘考虑它在整个电子政务大系统中所处的位置,预先考虑它与前后左右模块之间的关系,并界定它该解决的范围。小处着手,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每一个细节,对每一个环节要判断其正确性和必要性。
要树立正确的电子政务价值评判标准,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以人为本、务求实效”。以人为本,就是一个信息系统,必须是简单明了、方便操作、减少人的工作量,而不是人为地增加麻烦。务求实效,就是“效益”、“效率”,要追求预定目标效益的最大化,要对比系统使用前后的实际效果,是否比原先人工处理的情况提高了效率。
统筹兼顾,就是要在决策、实施等诸多环节上全面地考虑问题,要统筹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发展创新,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传统的落后的业务处理模式,构建新的高效的业务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