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对教育的总结言简意赅,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感到好的数学习惯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很重要作用。在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方法、理解方式、甚至成绩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越是高年级,学生差异越大。学生从一年级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时,他们所具有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行为习惯基本上在同一起点,但由于受到不同的教育方法的教授,所形成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习惯是学生长时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巩固下来的行为定势,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过程、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因此,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会看、听、想、说的习惯
1.听、看是接受外界信息的首要条件,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在讲课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力。主要从四方面入手:(1)教师把讲课的重点与关键部分告诉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使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养成注意听、看的习惯。(2)教师利用语言的艺术性突出教学重点,特别是难点部分,缓慢、洪亮、清晰的声音重复两遍,引起学生注意力。(3)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学生或让学生重复刚才的话,这样可以检查学生的听课情况,引起学生的重视。(4)老师要减少与课堂无关的活动,多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会想、敢说的习惯:只有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才能更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所以“四会”中,会说是突破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去想,两者相互促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每个孩子对数学都存在问题,只是他面对威严的老师和含糊的答案,越来越不敢问,越来越懒得想。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充分说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互问互答数学中的小问题,例如课前两分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到讲台前为其他学生讲一节课。数学不是记忆性为主的学科,而是思考性强的学科,发现问题,敢说观点,使学生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受益无穷的。
二、预习的习惯
预习能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与效果,同时预习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可首先把预习搬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试着自己读懂教材。新教材的内容较为浅显,其中多图示与实例,所以小学生容易自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课后的练习题哪些会做、哪些不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练习后,教师再逐步把这些预习任务布置成家庭作业,并在第二天的新授课中注意观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预习效果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与鼓励。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课前复习的习惯就养成了。一个数学知识点经过了学生的预习、老师的新授、课后的复习三个环节的重复再现,学生的认知体系就更完善,记忆也会更牢固。
三、质疑与解惑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价值性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经常质疑。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实践中。面对学生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是不是个个都要解呢?我认为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思维考,都不会的问题还可以到多媒体、网上去找。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找答案的过程、享受找到结论的快乐,这会转化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次我在课前的“思维风暴”训练环节中出一道特别难的奥数题,课前我预期的是学生肯定解答不上来,会在课后讨论,但当我把题出示后,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说出了答案,让他说说算理时,他竟然说的有条有理,问其原因,他说在网上曾经看过这道题。面对一个平时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给我带来的惊喜,我只用四个字表扬了他——深藏不露,从此我发现他爱上了数学,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而且特别爱研究难题,还常常给同学们讲一讲题。由此我想到,教师并不一定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或许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解惑,效果会更好。
四、提高计算能力的习惯
老教师都知道,要想提高班级的数学成绩,就一定要把计算的准确率提高上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我发现有绝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是因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计算错误的原因与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轻视心理。觉得题简单,都会了,快速的写出得数,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口算题与直接写得数题上,学生多不加思考,不检查,导致失误。二是畏难心理。认为计算枯燥乏味,看到较大的计算题时,缺乏恒心、耐心和细心,从而使计算能力大打折扣,老师应针对不同学生性格、题型进行不同方法的教育。
1.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小学生入学后就要严抓的基本功。它为后续的四则运算与笔算做铺垫,因此教师应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每节课拿出几分钟的口算或速算练习,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但在以后的大数、多步计算中会受益无穷。
2.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如4×25=100、8×125=1000等。
3、错例分析、常纠正。学生初次练习错误,在教师的指导纠正下容易改正,但如果多次重复错误同样问题,形成了固势,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发现错误初见端倪时就要提出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
五、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作业的优劣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项目,很多家长常常向老师反映孩子作业写的慢,边玩边写;写的乱,丢三落四;作业多,写到半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家庭作业应认真对待,从方方面面都应谨慎处之,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要考虑到作业的内容、形式是否有利于他良好习惯的形成。
1.作业的布置:首先,以后进生为基础布置适当作业,多从书中找题,量要少,内容不要难,适当布置一些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作业、需要动手实践、操作、观察的作业。其次,要针对部分质优生布置有梯度的作业,可以找一些配套教材作为辅助的内容,但也不要多,几道即可。
2.作业的检查:这一环节犹为重要,多数教师觉得费时耗力,所以只做数量上的检查,对作业的质量并不追究。其实要想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往往是从作业计算准确性,书写好坏方面来入手的。刚入学的小学生,教师应从每一天、每一份作业、每一道题入手,仔细检查,当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再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等其他形式进行。
3.作业的评析:强制性的作业是学生不得不接受的,可一旦作业成为学 生展示自己机会,他们就会认真对待。教师应在检查作业后作出简单的总结评价,对后进生与有一定进步的学生,表扬性评价犹为重要,还可以采用作业展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作业。
实践证明,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所以不能试图“毕其攻于一役”而应遵循“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循序渐進,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任何不良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坏习惯都有改正的可能。
(作者单位:辽阳灯塔市烟台街道文化小学 辽宁省辽阳市)
一、会看、听、想、说的习惯
1.听、看是接受外界信息的首要条件,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在讲课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力。主要从四方面入手:(1)教师把讲课的重点与关键部分告诉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使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养成注意听、看的习惯。(2)教师利用语言的艺术性突出教学重点,特别是难点部分,缓慢、洪亮、清晰的声音重复两遍,引起学生注意力。(3)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在适当的时候提问学生或让学生重复刚才的话,这样可以检查学生的听课情况,引起学生的重视。(4)老师要减少与课堂无关的活动,多用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会想、敢说的习惯:只有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才能更有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所以“四会”中,会说是突破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说就得去想,两者相互促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每个孩子对数学都存在问题,只是他面对威严的老师和含糊的答案,越来越不敢问,越来越懒得想。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充分说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互问互答数学中的小问题,例如课前两分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到讲台前为其他学生讲一节课。数学不是记忆性为主的学科,而是思考性强的学科,发现问题,敢说观点,使学生养成爱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受益无穷的。
二、预习的习惯
预习能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与效果,同时预习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可首先把预习搬到课堂上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试着自己读懂教材。新教材的内容较为浅显,其中多图示与实例,所以小学生容易自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课后的练习题哪些会做、哪些不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练习后,教师再逐步把这些预习任务布置成家庭作业,并在第二天的新授课中注意观察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预习效果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与鼓励。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课前复习的习惯就养成了。一个数学知识点经过了学生的预习、老师的新授、课后的复习三个环节的重复再现,学生的认知体系就更完善,记忆也会更牢固。
三、质疑与解惑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价值性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经常质疑。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实践中。面对学生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教师是不是个个都要解呢?我认为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思维考,都不会的问题还可以到多媒体、网上去找。教师要让学生体会找答案的过程、享受找到结论的快乐,这会转化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次我在课前的“思维风暴”训练环节中出一道特别难的奥数题,课前我预期的是学生肯定解答不上来,会在课后讨论,但当我把题出示后,马上就有一个学生说出了答案,让他说说算理时,他竟然说的有条有理,问其原因,他说在网上曾经看过这道题。面对一个平时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给我带来的惊喜,我只用四个字表扬了他——深藏不露,从此我发现他爱上了数学,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而且特别爱研究难题,还常常给同学们讲一讲题。由此我想到,教师并不一定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或许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解惑,效果会更好。
四、提高计算能力的习惯
老教师都知道,要想提高班级的数学成绩,就一定要把计算的准确率提高上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我发现有绝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是因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计算错误的原因与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轻视心理。觉得题简单,都会了,快速的写出得数,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口算题与直接写得数题上,学生多不加思考,不检查,导致失误。二是畏难心理。认为计算枯燥乏味,看到较大的计算题时,缺乏恒心、耐心和细心,从而使计算能力大打折扣,老师应针对不同学生性格、题型进行不同方法的教育。
1.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小学生入学后就要严抓的基本功。它为后续的四则运算与笔算做铺垫,因此教师应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每节课拿出几分钟的口算或速算练习,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但在以后的大数、多步计算中会受益无穷。
2.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如4×25=100、8×125=1000等。
3、错例分析、常纠正。学生初次练习错误,在教师的指导纠正下容易改正,但如果多次重复错误同样问题,形成了固势,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发现错误初见端倪时就要提出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
五、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作业的优劣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项目,很多家长常常向老师反映孩子作业写的慢,边玩边写;写的乱,丢三落四;作业多,写到半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家庭作业应认真对待,从方方面面都应谨慎处之,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要考虑到作业的内容、形式是否有利于他良好习惯的形成。
1.作业的布置:首先,以后进生为基础布置适当作业,多从书中找题,量要少,内容不要难,适当布置一些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作业、需要动手实践、操作、观察的作业。其次,要针对部分质优生布置有梯度的作业,可以找一些配套教材作为辅助的内容,但也不要多,几道即可。
2.作业的检查:这一环节犹为重要,多数教师觉得费时耗力,所以只做数量上的检查,对作业的质量并不追究。其实要想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往往是从作业计算准确性,书写好坏方面来入手的。刚入学的小学生,教师应从每一天、每一份作业、每一道题入手,仔细检查,当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时,再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等其他形式进行。
3.作业的评析:强制性的作业是学生不得不接受的,可一旦作业成为学 生展示自己机会,他们就会认真对待。教师应在检查作业后作出简单的总结评价,对后进生与有一定进步的学生,表扬性评价犹为重要,还可以采用作业展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作业。
实践证明,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所以不能试图“毕其攻于一役”而应遵循“严格要求,耐心疏导,循序渐進,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任何不良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坏习惯都有改正的可能。
(作者单位:辽阳灯塔市烟台街道文化小学 辽宁省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