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在教育的百花园中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气质,还要了解他们的性格;不仅要了解他们的能力,还要了解他们的家庭;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智力水平,还要了解影响他们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等等情况。总之就是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
一、学生个性差异的一般表现
1.动机差异
学优生,一般常常是追求上进、不甘落后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有很大的兴趣,失败后倾向于坚持不懈和继续努力;而学差生,一般是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他们在失败后更倾向于丧失信心和放弃、回避。
2.主体性差异
学优生和学差生相比,更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
3.个性适应差异
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个性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个性适应不良问题,例如:多动、分心、缺乏自信心,感到焦虑、挫折容忍力低等。
4.乐学与厌学的个性差异
有厌学的情绪和行为的学生多是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的学生。具体是内向的学生常常孤独、缄默、胆怯、自卑;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常常冲动、紧张、多疑、好幻想;强精神质个性的学生常常性情古怪、对事物漠不关心
5.创造型与非创造型的个性差异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更专注于某种发明创造活动本身,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他们敢于直面问题本身,从而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对自己和事物有较清晰的认识和较高的自制力,从而为他们发明创造提供了条件。
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来对待这些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呢?下面就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问题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二、优差兼顾,因材施教
“培优、提中、补差”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有责任把他们教得更好,至少应该把他们引向好的方向。许多所谓“后进生”其实并非“朽木”,兴许在某些方面还是特长生,而“优生”也不一定是样样都行,比如有人成绩很好,可是作文并不出色、字写得不够漂亮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让好的更好,挖掘后进生的潜力,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信心、取长补短、奋发进取。
1.引进竞争机制
针对小学生表现欲强且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将“竞争机制”引进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如在班内开展“男女对抗赛”、“擂台赛”,“小组赛”等,充分调动他们内因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2.开展达标过关活动
一般来说,小学生自觉性较差、自制力不强及耐性低的特点,尤其是“后进生”,为促进他们主动地按时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和巩固的内容,教师可将目标分几关,设为生字关、朗读关、背诵关和成语关等,限期过关,鼓励早过关。极大限度的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酌情拓展内容,如指导他们学习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如此因材施教,不误优生,不亏学困生,优差兼顾,各得其所。
3.布置可选性作业
优点,克服了统一作业的许多弊端,最具因材施教的特征。首先是优生,可选性作业题可提供给他们有兴趣做且适合他们的开放性作业,也可以提供给他们一定难度或深度的习题,使其产生如鱼得水或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之感。其次是中等生,由于作业的可选性呈现出层次特征,所以他们与优生一样可选强度较大一些的开放性作业。最后是后进生或学困生,他们基础薄弱、自卑心理重,作业布置难度可以低些,便于他们及时完成,增强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是好学生,有的擅长书面表达,有的擅长口语表达式,有的写字特别好,有的朗读十分出色……考试成绩当然也不尽相同,若仅以分数论英雄的话,恐怕有许多同学要背上沉重地心理负担,甚至有可能妨碍他们健康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重新认识“什么是好学生”的问题,转变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抓住其不同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避实就虚,因材施教
搞好教学,不仅要发展优势力量(即学生好的一面),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样重要的是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以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如现在学生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使用不够准确等就属薄弱环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在教学中多涉及这方面的专项训练。为了消灭错别字,不妨尝试一下建立“错别字大全”,将学生平时作文和其它作业的错别字收集到一起,然后反复让学生辨别、组词和运用;而针对标点的使用不够准确的情况,精心设计了标点训练课。
总之,抓住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我们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只要我們能时时把握住因材施教的原则,就一定能将学生教好。
(作者单位:辽阳市灯塔市古城街道九年一贯制学校 辽宁辽阳)
一、学生个性差异的一般表现
1.动机差异
学优生,一般常常是追求上进、不甘落后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有很大的兴趣,失败后倾向于坚持不懈和继续努力;而学差生,一般是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他们在失败后更倾向于丧失信心和放弃、回避。
2.主体性差异
学优生和学差生相比,更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
3.个性适应差异
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个性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个性适应不良问题,例如:多动、分心、缺乏自信心,感到焦虑、挫折容忍力低等。
4.乐学与厌学的个性差异
有厌学的情绪和行为的学生多是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的学生。具体是内向的学生常常孤独、缄默、胆怯、自卑;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常常冲动、紧张、多疑、好幻想;强精神质个性的学生常常性情古怪、对事物漠不关心
5.创造型与非创造型的个性差异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更专注于某种发明创造活动本身,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他们敢于直面问题本身,从而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对自己和事物有较清晰的认识和较高的自制力,从而为他们发明创造提供了条件。
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来对待这些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呢?下面就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问题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二、优差兼顾,因材施教
“培优、提中、补差”是教师教书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有句广告语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有责任把他们教得更好,至少应该把他们引向好的方向。许多所谓“后进生”其实并非“朽木”,兴许在某些方面还是特长生,而“优生”也不一定是样样都行,比如有人成绩很好,可是作文并不出色、字写得不够漂亮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让好的更好,挖掘后进生的潜力,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信心、取长补短、奋发进取。
1.引进竞争机制
针对小学生表现欲强且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将“竞争机制”引进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如在班内开展“男女对抗赛”、“擂台赛”,“小组赛”等,充分调动他们内因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2.开展达标过关活动
一般来说,小学生自觉性较差、自制力不强及耐性低的特点,尤其是“后进生”,为促进他们主动地按时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和巩固的内容,教师可将目标分几关,设为生字关、朗读关、背诵关和成语关等,限期过关,鼓励早过关。极大限度的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酌情拓展内容,如指导他们学习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如此因材施教,不误优生,不亏学困生,优差兼顾,各得其所。
3.布置可选性作业
优点,克服了统一作业的许多弊端,最具因材施教的特征。首先是优生,可选性作业题可提供给他们有兴趣做且适合他们的开放性作业,也可以提供给他们一定难度或深度的习题,使其产生如鱼得水或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之感。其次是中等生,由于作业的可选性呈现出层次特征,所以他们与优生一样可选强度较大一些的开放性作业。最后是后进生或学困生,他们基础薄弱、自卑心理重,作业布置难度可以低些,便于他们及时完成,增强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是好学生,有的擅长书面表达,有的擅长口语表达式,有的写字特别好,有的朗读十分出色……考试成绩当然也不尽相同,若仅以分数论英雄的话,恐怕有许多同学要背上沉重地心理负担,甚至有可能妨碍他们健康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重新认识“什么是好学生”的问题,转变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抓住其不同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避实就虚,因材施教
搞好教学,不仅要发展优势力量(即学生好的一面),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样重要的是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以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如现在学生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使用不够准确等就属薄弱环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在教学中多涉及这方面的专项训练。为了消灭错别字,不妨尝试一下建立“错别字大全”,将学生平时作文和其它作业的错别字收集到一起,然后反复让学生辨别、组词和运用;而针对标点的使用不够准确的情况,精心设计了标点训练课。
总之,抓住学生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我们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只要我們能时时把握住因材施教的原则,就一定能将学生教好。
(作者单位:辽阳市灯塔市古城街道九年一贯制学校 辽宁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