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生不息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是校园文化建设及课堂教学的中心主题。在新课改落实的今天,知识的更新可以供给新时代少年儿童精神营养,但纵观乡镇小学部分学生的文明礼仪、道德品行,已与新形势不能很好融合,思考素质教育课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培养儿童全面发展这一敏感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一、新课改与素质教育并驾齐驱
新课改的提出,完美诠释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本,再次刷新了教学理念。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回归到学校,只有依靠课堂的魅力。教书育人、教学相长,是历来亘古不变的办学宗旨。
二、乡镇小学低年级传统文化渗透课堂方式的现状分析
我校是一所完全乡镇小学,容纳2000名学生,100多位教师,教师专业基本与学科对口。近几年来,学校兴起了研讨课题热,对学校的教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学校在践行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足开齐了课程,同时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一席之地----经典诵读。但目前处于尝试阶段,先从低年级班开设,然而取得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苍白无力。
1.学校国学课程体系不完善,使得课堂教学杂乱无章
新事物的诞生都需要一定的环境背景和接受的常态意识,新事物的实施总要借助于典章制度的指导与约束,教育教学的盲点就是,如何将新事物顺理成章的渗透到常态课堂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成形的体系,只能出现“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景象,我们的经典诵读课堂上,教师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为学生吹拉弹唱,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知识的水平有限,这样的课堂是水火不容的课堂,在实践中逐步构建和完善国学课堂体系势在必行。
2.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理念理解模糊,导致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意识还处在启蒙阶段,而这时是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更是养成正确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恰到好处。但教师必须要搞清楚传统文化的中坚理念是什么?究竟教什么?學生学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有没有达到?后期该如何做?俗话说:教师的文化内涵有多深,学生的发展有多远,的确如此。教师要先正己,再放手教学生,也许课堂模式就会生活化。
3.经典诵读教学途径狭窄,不能将传统文化与家庭礼仪相结合
课堂途径的单一化,使得经典诵读流于形式,学生在疲乏的精神状态下,还得接受信手拈来的知识,出了课堂就等于零。学校除以课堂和活动为主外,再无更多的渠道和途径,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而活动的常规性制约了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相应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家长受现实情况的限制,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微,哪还能正确引导孩子对国学的热爱?家校对接这一块配合是有脱节的,小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更谈不上传承了。
4.素质教育外衣下的应试教育,使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宣传得以缺失
在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值得深思的是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位了没有。很多教师表示,这一问题的病结就出在现实的身上,个人之力犹如杯水车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念难以大范围传播。
5.崇尚国外热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生活体味
从小学到大学,部分学生走上了崇洋媚外的道路。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不管是穿衣打扮、还是吃喝住行,都有了走国外的趋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弃之脑后。
6.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无形中泯灭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学习旧知识,这无异于带着枷锁跳舞,不能很好的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7.经典诵读课堂教法单一,减弱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榜样,一种模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看似明白,实则为虚,过程和结果都会是残缺,不能很好的挖掘他们的潜在思维,课堂频频出现师生配合吃力、学生呆若木鸡、思想不集中,整堂课平庸而无趣。
8.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深研力度不够,做到继承优良传统,却未发扬其优点
没有融入现代潮流元素、社会新风尚养分,不能有选择性的合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缺乏自主钻研及大胆尝试的精神。教师必须坚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教学始终坚持要让学生高兴的走出课堂,自豪的走入社会,才不失为活的课堂。
9.应试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乡镇小学还存在着偏差
经典诵读教学仅停留在课堂,为了更好地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用与宣达不到完美统一;教学与德育并行、德育与家教并行,教育真谛才不失传统文化之风采。
10.经典诵读课堂内涵的肤浅,未能解决实质性问题
如对一定背景产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就是中国文化史讲解不形象、生动,没有源头的文化,让学生听起来很迷茫与无知。学生掌握只是肤浅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知识,究其所以然,答曰:不知。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协商,是否先了解简单的涉及到的相关历史背景。时代成就文化,文化提高修养,脱离了时代的文化,很难融入新时代儿童的内心。
教学是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不但要让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高尚的文化传统道德情操,可以健全人格美,承璀璨之中华文明历史航,扬华夏儿女不卑不亢、顽强拼搏精神帆,创勇往直前、谋美好未来蓝图而不懈努力,我们一直前行在科研与探索的路上。
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一、新课改与素质教育并驾齐驱
新课改的提出,完美诠释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本,再次刷新了教学理念。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根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回归到学校,只有依靠课堂的魅力。教书育人、教学相长,是历来亘古不变的办学宗旨。
二、乡镇小学低年级传统文化渗透课堂方式的现状分析
我校是一所完全乡镇小学,容纳2000名学生,100多位教师,教师专业基本与学科对口。近几年来,学校兴起了研讨课题热,对学校的教研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学校在践行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足开齐了课程,同时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一席之地----经典诵读。但目前处于尝试阶段,先从低年级班开设,然而取得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苍白无力。
1.学校国学课程体系不完善,使得课堂教学杂乱无章
新事物的诞生都需要一定的环境背景和接受的常态意识,新事物的实施总要借助于典章制度的指导与约束,教育教学的盲点就是,如何将新事物顺理成章的渗透到常态课堂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成形的体系,只能出现“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景象,我们的经典诵读课堂上,教师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为学生吹拉弹唱,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知识的水平有限,这样的课堂是水火不容的课堂,在实践中逐步构建和完善国学课堂体系势在必行。
2.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理念理解模糊,导致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意识还处在启蒙阶段,而这时是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更是养成正确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恰到好处。但教师必须要搞清楚传统文化的中坚理念是什么?究竟教什么?學生学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有没有达到?后期该如何做?俗话说:教师的文化内涵有多深,学生的发展有多远,的确如此。教师要先正己,再放手教学生,也许课堂模式就会生活化。
3.经典诵读教学途径狭窄,不能将传统文化与家庭礼仪相结合
课堂途径的单一化,使得经典诵读流于形式,学生在疲乏的精神状态下,还得接受信手拈来的知识,出了课堂就等于零。学校除以课堂和活动为主外,再无更多的渠道和途径,让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而活动的常规性制约了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相应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家长受现实情况的限制,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微,哪还能正确引导孩子对国学的热爱?家校对接这一块配合是有脱节的,小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更谈不上传承了。
4.素质教育外衣下的应试教育,使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宣传得以缺失
在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值得深思的是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位了没有。很多教师表示,这一问题的病结就出在现实的身上,个人之力犹如杯水车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念难以大范围传播。
5.崇尚国外热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生活体味
从小学到大学,部分学生走上了崇洋媚外的道路。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不管是穿衣打扮、还是吃喝住行,都有了走国外的趋向,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弃之脑后。
6.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无形中泯灭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学习旧知识,这无异于带着枷锁跳舞,不能很好的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7.经典诵读课堂教法单一,减弱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榜样,一种模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层面上,看似明白,实则为虚,过程和结果都会是残缺,不能很好的挖掘他们的潜在思维,课堂频频出现师生配合吃力、学生呆若木鸡、思想不集中,整堂课平庸而无趣。
8.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教学深研力度不够,做到继承优良传统,却未发扬其优点
没有融入现代潮流元素、社会新风尚养分,不能有选择性的合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缺乏自主钻研及大胆尝试的精神。教师必须坚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教学始终坚持要让学生高兴的走出课堂,自豪的走入社会,才不失为活的课堂。
9.应试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乡镇小学还存在着偏差
经典诵读教学仅停留在课堂,为了更好地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用与宣达不到完美统一;教学与德育并行、德育与家教并行,教育真谛才不失传统文化之风采。
10.经典诵读课堂内涵的肤浅,未能解决实质性问题
如对一定背景产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就是中国文化史讲解不形象、生动,没有源头的文化,让学生听起来很迷茫与无知。学生掌握只是肤浅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知识,究其所以然,答曰:不知。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协商,是否先了解简单的涉及到的相关历史背景。时代成就文化,文化提高修养,脱离了时代的文化,很难融入新时代儿童的内心。
教学是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不但要让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高尚的文化传统道德情操,可以健全人格美,承璀璨之中华文明历史航,扬华夏儿女不卑不亢、顽强拼搏精神帆,创勇往直前、谋美好未来蓝图而不懈努力,我们一直前行在科研与探索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