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趣味实验,让幼儿的眼睛动起来
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所以教师在每次教学前,尽量设计一些幼儿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1、巧设科学悬念,让幼儿的眼睛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悬念,既能使幼儿的注意力较快集中,吸引住幼儿的眼球,又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创设有利条件。在科学《小番茄娃娃学游泳》时,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巧设如下悬念:出示一个小番茄讨论:今天番茄娃娃想到水里洗个澡,小朋友想看吗?将小番茄放入已有淡水的玻璃烧杯中,让幼儿观察小番茄怎么样了?幼儿如果说下沉,不会游泳。教师说:小番茄娃娃又换了一个游泳池。咦,现在它有什么变化吗?教师就番茄娃娃放入盛有盐水的玻璃烧杯中,并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结果小番茄娃娃上浮。为什么会这样的?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水中到底加了什么神奇的东西呢?神秘的开场,能迅速地激发了孩子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合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虚拟的科学实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运动,使幼儿在多媒体的引导下,积极思维。
二、引入儿歌故事,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
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的情感,引起幼儿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运用谜语、故事、儿歌等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在中班科学《会变的影子》开始时,老师先说出一个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小朋友们很快就能猜出是影子。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影子游戏,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以及光与影子的关系,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根据科学学科特点和幼儿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在科学“会变的影子”中,设计故事《胆小的咪咪》,让幼儿在帮助咪咪解决疑难的情境中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同时把这个故事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借助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系统的演绎科学知识,这样,让孩子首先感到科学很有趣,很好玩,在好玩中,让幼儿发现科学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敢于尝试。他们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愿望。所以适当插入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能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营造动手空间,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
1、通过幼儿积极动手操作验证,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双手动起来。
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探究,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现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探究体验,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在探究中升华知识。如在《磁铁的奥秘》一课,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磁铁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和经常玩的物品,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对大班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
2、提供适宜操作的材料与工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双手动起来
幼儿生来就一个“探索者”。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要摸摸、看看、尝尝,甚至拆拆装装,摆弄摆弄。也就是说,幼儿需要亲自动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让幼儿在广阔的动手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其实,生活中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我认为凡是幼儿感兴趣、想了解、能感知、无危险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幼儿操作的对象。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积攒,并注意旧利废。例如,废旧手电筒、汽车可以让幼儿拆开、修理或重新组装,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心理需要,也让创新才能再一次得到发挥。在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还要提供相关的工具来帮忙。如测量工具(天平、秤、尺子等等)、光学用具(放大镜、凹凸镜等等)。准备充足的材料与工具,会给幼儿充分的“选择”机会,正是这样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总之,“动”不但促进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平等关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随之也得到了培养。同时又带领孩子们对科学展开了孜孜不倦地追求。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经常让学生的耳朵、眼睛、双手、嘴巴等多种感官动起来,这样会让科学活动更生动,更有趣!
参考文献:
[1]探究性学习[J].
[2]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J].
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所以教师在每次教学前,尽量设计一些幼儿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1、巧设科学悬念,让幼儿的眼睛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悬念,既能使幼儿的注意力较快集中,吸引住幼儿的眼球,又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创设有利条件。在科学《小番茄娃娃学游泳》时,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巧设如下悬念:出示一个小番茄讨论:今天番茄娃娃想到水里洗个澡,小朋友想看吗?将小番茄放入已有淡水的玻璃烧杯中,让幼儿观察小番茄怎么样了?幼儿如果说下沉,不会游泳。教师说:小番茄娃娃又换了一个游泳池。咦,现在它有什么变化吗?教师就番茄娃娃放入盛有盐水的玻璃烧杯中,并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结果小番茄娃娃上浮。为什么会这样的?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老师水中到底加了什么神奇的东西呢?神秘的开场,能迅速地激发了孩子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2、合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虚拟的科学实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运动,使幼儿在多媒体的引导下,积极思维。
二、引入儿歌故事,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
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教师要善于用言语来表达教学内容的情感,引起幼儿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运用谜语、故事、儿歌等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如在中班科学《会变的影子》开始时,老师先说出一个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在一起,你停它也停,你走它也走,就是不开口。小朋友们很快就能猜出是影子。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影子游戏,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以及光与影子的关系,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根据科学学科特点和幼儿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在科学“会变的影子”中,设计故事《胆小的咪咪》,让幼儿在帮助咪咪解决疑难的情境中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同时把这个故事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借助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系统的演绎科学知识,这样,让孩子首先感到科学很有趣,很好玩,在好玩中,让幼儿发现科学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敢于尝试。他们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愿望。所以适当插入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能让幼儿的耳朵动起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营造动手空间,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
1、通过幼儿积极动手操作验证,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双手动起来。
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探究,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发现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探究体验,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在探究中升华知识。如在《磁铁的奥秘》一课,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磁铁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和经常玩的物品,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对大班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
2、提供适宜操作的材料与工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双手动起来
幼儿生来就一个“探索者”。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要摸摸、看看、尝尝,甚至拆拆装装,摆弄摆弄。也就是说,幼儿需要亲自动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让幼儿在广阔的动手空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其实,生活中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很多,我认为凡是幼儿感兴趣、想了解、能感知、无危险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幼儿操作的对象。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积攒,并注意旧利废。例如,废旧手电筒、汽车可以让幼儿拆开、修理或重新组装,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心理需要,也让创新才能再一次得到发挥。在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还要提供相关的工具来帮忙。如测量工具(天平、秤、尺子等等)、光学用具(放大镜、凹凸镜等等)。准备充足的材料与工具,会给幼儿充分的“选择”机会,正是这样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总之,“动”不但促进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平等关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随之也得到了培养。同时又带领孩子们对科学展开了孜孜不倦地追求。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经常让学生的耳朵、眼睛、双手、嘴巴等多种感官动起来,这样会让科学活动更生动,更有趣!
参考文献:
[1]探究性学习[J].
[2]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