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标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人认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就我的教学感悟来谈谈在语文高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在灵感的碰撞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初中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因而,在教学中,教育者不仅教授文本内容,还要紧紧抓住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将他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等引导上正途,实现文本教学与思想教育的高度统一。
案例:在上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我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分析汤姆的形象: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很多学生都说汤姆是勇敢的化身,他保护女孩蓓基,并勇敢地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逃犯印第安人乔。因此,大多学生都喜欢汤姆这个人物。但是,也有学生不喜欢汤姆,原因是汤姆和蓓基谈恋爱。听到这样的评论,满堂哗然。如果我只会生硬地训斥学生,讽刺学生只懂得谈恋爱,那这就成为这节课的一个硬伤,学生对汤姆这个人物的理解也不会全面了。这时,我先明确表态这本书是给孩子们看的,书中好几个章节都写到了爱这个字,“孩子有了爱”这个想法,就变得真诚、纯洁。作者是希望孩子都去向往纯洁,向往真善。因此,汤姆和蓓基之间并不是学生想象中的成人爱情。通过我正确地引导,学生畅谈个人见解出现的矛盾迎刃而解,并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亦即教师希望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丰富的情境启发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中学生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所以,教师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出来,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案例:《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悼念诗感情充沛,是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启迪思想的理想教材。第一次教学,我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由于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的变迁,对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及特殊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故难以深入把握本诗情感。因此,学生的反复诵读只是无知地喊着“总理,你在哪里?”。
事实证明我的第一次教学是失败的。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加强学生对总理这位伟人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阅读、感悟和思考,激荡情感,获得体验。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十里长街送总理,并设置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导语,播放了一首悲伤的轻音乐,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触摸久远的时代,加以有表情的示范朗读,深深涤荡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最后,借用作家梁衡在总理诞辰一百年时写的一篇文章《大有大无周恩来》,提到总理一生有惊人的六无:死后无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正是这惊人的六无铸就了总理伟大的人格。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理伟大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激励着学生,留给他们无穷的回味和思考。
通过这首诗的两次教学尝试,我认为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了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又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中培养爱国情感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90后”,生长环境较为单一,对外来文化的良莠分辨不清,对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也缺乏深刻认识,很难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在教学中传统文化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来源。
案例:《活板》是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说明文。本文的情感价值目标是: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文化、热爱科学的热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部分,“21世纪的印刷技术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那我们还有必要学习《活板》吗?”如果仅仅引导学生学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热爱科学文化等,那么这种空洞的说教只停留在情感的表层。因此,我在教学时有意引入与本文有关的热门时事:“韩国称发现最古老金属活字,或为争夺印刷发明地”,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从思想和理性上来看待要不要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当今社会,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原来的“知识教育”、“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而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感品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在倡导“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决不能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培养,应该把它重视起来,满足学生的情感、审美等精神层面的渴求,让学生的心灵日渐健康、丰满起来。这样,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求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一)在灵感的碰撞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初中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因而,在教学中,教育者不仅教授文本内容,还要紧紧抓住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将他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等引导上正途,实现文本教学与思想教育的高度统一。
案例:在上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我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分析汤姆的形象: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很多学生都说汤姆是勇敢的化身,他保护女孩蓓基,并勇敢地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逃犯印第安人乔。因此,大多学生都喜欢汤姆这个人物。但是,也有学生不喜欢汤姆,原因是汤姆和蓓基谈恋爱。听到这样的评论,满堂哗然。如果我只会生硬地训斥学生,讽刺学生只懂得谈恋爱,那这就成为这节课的一个硬伤,学生对汤姆这个人物的理解也不会全面了。这时,我先明确表态这本书是给孩子们看的,书中好几个章节都写到了爱这个字,“孩子有了爱”这个想法,就变得真诚、纯洁。作者是希望孩子都去向往纯洁,向往真善。因此,汤姆和蓓基之间并不是学生想象中的成人爱情。通过我正确地引导,学生畅谈个人见解出现的矛盾迎刃而解,并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亦即教师希望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丰富的情境启发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中学生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所以,教师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出来,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案例:《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悼念诗感情充沛,是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启迪思想的理想教材。第一次教学,我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由于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的变迁,对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及特殊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故难以深入把握本诗情感。因此,学生的反复诵读只是无知地喊着“总理,你在哪里?”。
事实证明我的第一次教学是失败的。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加强学生对总理这位伟人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阅读、感悟和思考,激荡情感,获得体验。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十里长街送总理,并设置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导语,播放了一首悲伤的轻音乐,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触摸久远的时代,加以有表情的示范朗读,深深涤荡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最后,借用作家梁衡在总理诞辰一百年时写的一篇文章《大有大无周恩来》,提到总理一生有惊人的六无:死后无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正是这惊人的六无铸就了总理伟大的人格。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理伟大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激励着学生,留给他们无穷的回味和思考。
通过这首诗的两次教学尝试,我认为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了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又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中培养爱国情感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90后”,生长环境较为单一,对外来文化的良莠分辨不清,对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也缺乏深刻认识,很难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在教学中传统文化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来源。
案例:《活板》是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说明文。本文的情感价值目标是: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文化、热爱科学的热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部分,“21世纪的印刷技术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那我们还有必要学习《活板》吗?”如果仅仅引导学生学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热爱科学文化等,那么这种空洞的说教只停留在情感的表层。因此,我在教学时有意引入与本文有关的热门时事:“韩国称发现最古老金属活字,或为争夺印刷发明地”,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从思想和理性上来看待要不要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当今社会,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原来的“知识教育”、“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而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感品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在倡导“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决不能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培养,应该把它重视起来,满足学生的情感、审美等精神层面的渴求,让学生的心灵日渐健康、丰满起来。这样,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求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