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高效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hn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标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人认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高效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就我的教学感悟来谈谈在语文高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在灵感的碰撞中迸发思维的“火花”
  初中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因而,在教学中,教育者不仅教授文本内容,还要紧紧抓住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将他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等引导上正途,实现文本教学与思想教育的高度统一。
  案例:在上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我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分析汤姆的形象: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很多学生都说汤姆是勇敢的化身,他保护女孩蓓基,并勇敢地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逃犯印第安人乔。因此,大多学生都喜欢汤姆这个人物。但是,也有学生不喜欢汤姆,原因是汤姆和蓓基谈恋爱。听到这样的评论,满堂哗然。如果我只会生硬地训斥学生,讽刺学生只懂得谈恋爱,那这就成为这节课的一个硬伤,学生对汤姆这个人物的理解也不会全面了。这时,我先明确表态这本书是给孩子们看的,书中好几个章节都写到了爱这个字,“孩子有了爱”这个想法,就变得真诚、纯洁。作者是希望孩子都去向往纯洁,向往真善。因此,汤姆和蓓基之间并不是学生想象中的成人爱情。通过我正确地引导,学生畅谈个人见解出现的矛盾迎刃而解,并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亦即教师希望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丰富的情境启发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中学生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所以,教师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出来,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案例:《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悼念诗感情充沛,是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启迪思想的理想教材。第一次教学,我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由于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的变迁,对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及特殊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故难以深入把握本诗情感。因此,学生的反复诵读只是无知地喊着“总理,你在哪里?”。
  事实证明我的第一次教学是失败的。在第二次教学时,我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加强学生对总理这位伟人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阅读、感悟和思考,激荡情感,获得体验。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十里长街送总理,并设置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导语,播放了一首悲伤的轻音乐,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触摸久远的时代,加以有表情的示范朗读,深深涤荡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最后,借用作家梁衡在总理诞辰一百年时写的一篇文章《大有大无周恩来》,提到总理一生有惊人的六无:死后无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正是这惊人的六无铸就了总理伟大的人格。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理伟大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激励着学生,留给他们无穷的回味和思考。
  通过这首诗的两次教学尝试,我认为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了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又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中培养爱国情感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90后”,生长环境较为单一,对外来文化的良莠分辨不清,对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也缺乏深刻认识,很难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在教学中传统文化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来源。
  案例:《活板》是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说明文。本文的情感价值目标是: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灿烂文化、热爱科学的热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部分,“21世纪的印刷技术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那我们还有必要学习《活板》吗?”如果仅仅引导学生学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热爱科学文化等,那么这种空洞的说教只停留在情感的表层。因此,我在教学时有意引入与本文有关的热门时事:“韩国称发现最古老金属活字,或为争夺印刷发明地”,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从思想和理性上来看待要不要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当今社会,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原来的“知识教育”、“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而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感品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在倡导“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决不能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培养,应该把它重视起来,满足学生的情感、审美等精神层面的渴求,让学生的心灵日渐健康、丰满起来。这样,才能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求得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其他文献
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变“辅导课”为“导辅课”,课前让学生结合课本,以生产、生活中的情景进行设计,如对点燃火柴和吹熄蜡烛等司空见惯的问题加以引领,深究原理,提醒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燃烧与灭火的条件之间的密切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燃学生心中兴趣的之火,可以照亮学生心里的荒漠的草原。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生在预习中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问题
期刊
【设计理念】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较难掌握。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通过学生亲身
期刊
摘 要: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已经形成的行为习惯对自身和周围的人都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教师,上课时,除了把书上和课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也会对他们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每次接手新的班级,开始新课程的教授,心里总会问自己:我做好准备了吗?我了解学生的情况吗?我该怎么给学生一个定位,使老师和学生都有双赢的结果?初次教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告诉自己,虽然没有
期刊
摘 要:我国地域辽阔,县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是互通的。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文化就像一条纽带一样,连接着生活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县域特色传统文化指特色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社会环境相结合,打上富有地域烙印的一种传统文化,具有独特性,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文明表现。浚县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浚县在商代称为
期刊
教师要灌满学生的一碗水,自己至少应该有一桶水,其实很多学者提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高质量的水,而且这一桶水要随时的更新,随时保持最佳的质量。还有学者提出教师应该拥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甚至是一江至清至纯的江水。由此来看,作为我们教师应该随时要提高自己的水的质量!提高水质有什么意义?如何提高?如何才能发挥这一桶水的威力?怎么样去灌满学生的那一碗水才最有效益?只是靠老师去灌还是让学生主动去
期刊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总目标就设定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增强  大多数学生天生就喜欢表达,只不过他们的表达很多是不规范的。因此经常见到有学生在课堂上高举双手,但
期刊
我校是一所乡村中学,近来发现有不少学生开始在恋爱的漩涡里挣扎。早恋已成为中学生生活中的一大困惑,是学校管理中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早恋形成的原因很多:  ①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发育较早,已进入青春朦胧期,伴随着生理的成熟和性意识的增强,自然会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果学生不能分清自己的生理需要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就会在盲目与冲突中滑向早恋的险境。  ②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
期刊
读鲁迅的作品《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思考良久,突然想起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在上个世纪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文学和教育也在变革中发展前进。在不胜枚举的作家和教育家中,鲁迅可谓是“一览众山小”的人物。也许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作家、思想家,并不是一个教育家,可是只要翻开他的作品,从只言片语中就可以发现他在关心着中国教育,关心着中国的孩子,关心着中国的未来。就是他指
期刊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录了从春秋到清代的六十多首古代诗词,这些厚重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对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作了丰富多彩的描绘,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诗人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不仅表现了泱泱大国的物华风貌,而且对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情感生活,尤其是对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各种苦难作了全面、真实、精妙、形象、生动而详尽的反映,客观地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
期刊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些要求后,部分老师片面的追求愉快学习和活跃的教学氛围,使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陷入“虚、闹、杂、碎、偏”的境地,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学生快乐了,个性张扬了,收获少了;课堂热闹了,文本冷落了,学习任务淡化了,这难道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新理念语文课吗?  崔峦教授曾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