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的优势,适时有效地让学生自由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人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的优势,适时有效地让学生自由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
1.热爱语文,“亲其师而安其学”。学生总喜欢把对教师的好恶带到相应的学科中。《学记》“疾其师而隐其学”,意为讨厌他的老師就不学该老师传授的知识,那么,“亲其师而安其学”则是喜爱他的老师而学该师传授的知识。作为教师,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
热爱语文是语文教学最质朴的要求,也是学生贴近语文、感受语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深处,不仅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母语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热爱语文,进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这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重要内容。
2.唤醒情感,“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现实生活诸多复杂因素导致了孩子的积极情感日益静默、沉睡。因此,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唤醒情感、激发情感。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心摇”是主体对“物色之动”这一客观现实的情感反映。“物色之动”是外界刺激,是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情境。情感的情境性特征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开辟了由境入情的路径。从教学实际出发,可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以触动、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教学《观舞记》时,我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不少同学也跟着扭腰、送臀。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声音和肢体语言,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使意象可感可知。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
3.陶养情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情感的小苗要茁壮成长,必有一块沃土,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要想真正进入文本的情感,需“读书百遍”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著名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无法用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朗读”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体验。在朗朗读书声中,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起点,积极能动地进入文本,重新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怀,物我交融,达到共鸣。朗读可让学生形成语感,在读中熏陶、吸取作品中内含的精神美与情感美。
4.抒发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之树郁郁葱葱,我们便期望它开花结果。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澎湃时,借助语言、文字、行为等,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迁移外化。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借助口头言语抒发读者体验的内心情感,简言之就是“谈情说爱”。说,是情感的输出、物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转换为外部的有声语言。作为情感表达方式之一,主要是学生在理解文章后整体性的交流评述,如诵读、独白、对谈、论辩。阅读中形成涌动的内心情感,借助“谈、说”使内在的情感得以外显和释放。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借文字迁移,即写作。写作是个体对生活的反映,是个体认识与情意的自我表达。文字表达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为读者留出了自由抒写和尽情抒发的天地。学生的情感因此而得以拓展,自身的情感也因此而更加细腻、美丽。
“情动而外于行”指借行为外化情感,以行为规范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一声道谢,一次让座,笑对失败,宽容对人,关爱生命……这是情感的深化和提升。这就发生了情感的泛化,它是情感不断迁移、反复积淀,走向深刻和升华的过程,它使情感不断得以概括、提炼,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态度。
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压制淘汰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文本及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开朗、勇敢、热情地面对学习、生活,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在各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人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的优势,适时有效地让学生自由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
1.热爱语文,“亲其师而安其学”。学生总喜欢把对教师的好恶带到相应的学科中。《学记》“疾其师而隐其学”,意为讨厌他的老師就不学该老师传授的知识,那么,“亲其师而安其学”则是喜爱他的老师而学该师传授的知识。作为教师,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
热爱语文是语文教学最质朴的要求,也是学生贴近语文、感受语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深处,不仅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母语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热爱语文,进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这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重要内容。
2.唤醒情感,“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现实生活诸多复杂因素导致了孩子的积极情感日益静默、沉睡。因此,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唤醒情感、激发情感。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心摇”是主体对“物色之动”这一客观现实的情感反映。“物色之动”是外界刺激,是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情境。情感的情境性特征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开辟了由境入情的路径。从教学实际出发,可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以触动、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教学《观舞记》时,我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不少同学也跟着扭腰、送臀。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声音和肢体语言,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使意象可感可知。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
3.陶养情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情感的小苗要茁壮成长,必有一块沃土,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要想真正进入文本的情感,需“读书百遍”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著名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无法用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朗读”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体验。在朗朗读书声中,以自己的经验积累为起点,积极能动地进入文本,重新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怀,物我交融,达到共鸣。朗读可让学生形成语感,在读中熏陶、吸取作品中内含的精神美与情感美。
4.抒发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之树郁郁葱葱,我们便期望它开花结果。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澎湃时,借助语言、文字、行为等,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迁移外化。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借助口头言语抒发读者体验的内心情感,简言之就是“谈情说爱”。说,是情感的输出、物化,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转换为外部的有声语言。作为情感表达方式之一,主要是学生在理解文章后整体性的交流评述,如诵读、独白、对谈、论辩。阅读中形成涌动的内心情感,借助“谈、说”使内在的情感得以外显和释放。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借文字迁移,即写作。写作是个体对生活的反映,是个体认识与情意的自我表达。文字表达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为读者留出了自由抒写和尽情抒发的天地。学生的情感因此而得以拓展,自身的情感也因此而更加细腻、美丽。
“情动而外于行”指借行为外化情感,以行为规范的方式表达内心情感。一声道谢,一次让座,笑对失败,宽容对人,关爱生命……这是情感的深化和提升。这就发生了情感的泛化,它是情感不断迁移、反复积淀,走向深刻和升华的过程,它使情感不断得以概括、提炼,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态度。
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压制淘汰下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文本及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开朗、勇敢、热情地面对学习、生活,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