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传统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培养新的史学人才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通过对我院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尝试对这一课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历史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我院历史学专业创建于1986年,2008年由专科升为本科。30多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经过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历史学专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我们的许多优秀的毕业生成为新乡市及周边地区中学的教学骨干,也有继续深造在高校等不同行业成为高级人才,为提高全民族文化、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唯物史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历史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型教育的要求。为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基本素质高、上手快可持续的从事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历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实现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到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轨道。为此,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立体构筑“三维”育人体系。
我们首先转变和更新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影响下形成的狭窄的专业观、基础观、课程观、学时观等等。围绕着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师范素质教育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我们的出发点和思路一是突破狭窄的专业教育观念,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性的新观念;二是突破单纯的知识传统观念,树立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导向,坚持“立足新乡,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主动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之路,全面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实力与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立体构筑“知识、能力、素质”三维育人体系,提升内涵,彰显特色。三维构筑、协调发展:即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养成三维独立,既要自成体系又要全面协调,相互统一。知识必需够用,突出强化能力训练,同步强调素质训练与养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和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的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把历史学专业建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特色的专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地方性、应用性、师范性”的专业定位,依据社会发展需求,我们确定了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类型:地方应用型人才。职业类型:中小学教师,文化企事业和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立足新乡,面向豫北,辐射中原。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两个方向:教师教育方向和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方向。依据是,从历史学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在学校就业的约占33--40%,考研录取率约30--40%。考研学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等录取。从河南省及新乡市社会发展来看,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的建设,新乡市“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南太行的开发和建设,旅游业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而且中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区域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出现了众多新的业态以及企事业单位,这需要大量的高级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两个方向,一是培养师范类人才,围绕中小学历史教育培养具备教育思维、教学技能、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中小学历史教师,为学生考研创造条件。二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培养区域文化与旅游方向的管理型人才,就业方向主要是文化公司、书店、社区文化站、博物馆、旅行社、名胜古迹景区等。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構建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的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把历史学专业建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特色的专业。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依据中学历史教师的行业标准和旅游行业标准,我们修订了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主线、两方向、三平台、五模块”的课程体系。一主线:以历史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两方向:教师教育、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三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和专业课平台;五模块:思想政治理论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教师教育和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实践育人模块。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取得较大成绩,根据国家教委有关历史学专业的有关规定,兼顾我校教学科研实际需要,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初步形成有较强科学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既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和学生实际需要,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注重综合,强化技能,加强实践。理论课突出课内实践,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项目教学、专业考察、实物、实景、实地的零距离接触,动手参与,实际操作。加强与历史文化与旅游行业相关的课程建设,开设考古学、文物鉴赏、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社会调查等课程,与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互相渗透。专业课程设置上,一是突出地方应用型特点,围绕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增加应用型实践课程比重,增设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凸显我们的教学研究及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突出历史学专业地域特色,强化区域化教学研究倾向,以牧野文化研究所为平台,有计划地引导、培养各任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重点建设突出地方特色的课程。 新乡是“牧野之战”的发生地,在本区域还出土了大量的殷商青铜器、陶器,有比较充足的教学材料,拟开设《殷商史》课程;岳飞生于河南汤阴,早期在新乡南太行抗金,留下了一些传说和遗迹。拟开设《岳飞文化研究》课程,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讲授岳飞文化;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其学术著作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等多种,其故居仍存,拟以孙奇逢学术思想为中心,开设《中国古代思想史》;徐世昌出生于河南卫辉,葬于卫辉,近代时期非常有影响的人物,曾任民国大总统,其著作现存《水竹村人诗集》《归云楼题画诗》《拣珠录》《清儒学案》《退耕堂政书》《东三省政略》等,拟开设《徐世昌与近代中国》课程,主要讲授与徐世昌有关的中国近代史。目前,关于新乡、河南的明清方志仍存多种,另外明清民国时期的家谱也有大量传世,可以两个整理研究中心为依托,以《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为载体,重点讲授方志、家谱。在授课方式上,可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对分,以相关教学研究机构为平台,将以上课程打造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
四、实践平台建设
加强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建设。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活动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专业课程应当更多地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特点,应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社会现实。所开设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要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社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加强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紧密对接的项目建设。按照“专业对接行业、实训扎根基地、科研结合产学、项目推进创新”的基本思路,大力加强与各专业紧密对接的项目建设,构建各专业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密切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合作发展联盟”项目的方式,在原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签约组建“合作发展联盟”,实现各专业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层次的无缝对接。
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在校外,根据专业需要建设一批教学与科研基地,同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协同育人。在校内,建设教学技能实训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教学技能训练。
我们历史学专业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产学研合作单位较少,产学研合作的单位较为单一;精品课程少;
教学方法仍需改革;自编教材少;学校对该专业经费投入不够等等。必须正确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有的教学要素要配套进行。我们要坚定转型发展和学科提升信心,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考核方式;全面落实学校的发展定位,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历史学专业发展开辟出更宽更广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人才。
参考文献
[1]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关系研究——以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贠大强,王晓如.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2]高师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J].张安东.池州学院学报.2009(02)
[3]解放旨趣之教师教育课程的内涵、价值与实现[J].付光槐.高教探索.2018(04)
[4]论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变革[J].靳玉乐,廖婧茜.教师教育学报.2016(06)
(作者單位:新乡学院)
关键词:历史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我院历史学专业创建于1986年,2008年由专科升为本科。30多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经过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历史学专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我们的许多优秀的毕业生成为新乡市及周边地区中学的教学骨干,也有继续深造在高校等不同行业成为高级人才,为提高全民族文化、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唯物史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历史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型教育的要求。为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基本素质高、上手快可持续的从事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历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实现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到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轨道。为此,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立体构筑“三维”育人体系。
我们首先转变和更新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影响下形成的狭窄的专业观、基础观、课程观、学时观等等。围绕着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师范素质教育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我们的出发点和思路一是突破狭窄的专业教育观念,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性的新观念;二是突破单纯的知识传统观念,树立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为导向,坚持“立足新乡,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主动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之路,全面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实力与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立体构筑“知识、能力、素质”三维育人体系,提升内涵,彰显特色。三维构筑、协调发展:即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养成三维独立,既要自成体系又要全面协调,相互统一。知识必需够用,突出强化能力训练,同步强调素质训练与养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和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的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把历史学专业建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特色的专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地方性、应用性、师范性”的专业定位,依据社会发展需求,我们确定了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类型:地方应用型人才。职业类型:中小学教师,文化企事业和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立足新乡,面向豫北,辐射中原。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两个方向:教师教育方向和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方向。依据是,从历史学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在学校就业的约占33--40%,考研录取率约30--40%。考研学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等录取。从河南省及新乡市社会发展来看,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的建设,新乡市“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南太行的开发和建设,旅游业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而且中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区域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出现了众多新的业态以及企事业单位,这需要大量的高级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两个方向,一是培养师范类人才,围绕中小学历史教育培养具备教育思维、教学技能、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中小学历史教师,为学生考研创造条件。二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培养区域文化与旅游方向的管理型人才,就业方向主要是文化公司、书店、社区文化站、博物馆、旅行社、名胜古迹景区等。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構建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的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把历史学专业建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有特色的专业。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依据中学历史教师的行业标准和旅游行业标准,我们修订了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主线、两方向、三平台、五模块”的课程体系。一主线:以历史学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两方向:教师教育、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三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和专业课平台;五模块:思想政治理论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教师教育和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实践育人模块。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取得较大成绩,根据国家教委有关历史学专业的有关规定,兼顾我校教学科研实际需要,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初步形成有较强科学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既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和学生实际需要,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注重综合,强化技能,加强实践。理论课突出课内实践,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项目教学、专业考察、实物、实景、实地的零距离接触,动手参与,实际操作。加强与历史文化与旅游行业相关的课程建设,开设考古学、文物鉴赏、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社会调查等课程,与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互相渗透。专业课程设置上,一是突出地方应用型特点,围绕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增加应用型实践课程比重,增设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凸显我们的教学研究及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为本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突出历史学专业地域特色,强化区域化教学研究倾向,以牧野文化研究所为平台,有计划地引导、培养各任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重点建设突出地方特色的课程。 新乡是“牧野之战”的发生地,在本区域还出土了大量的殷商青铜器、陶器,有比较充足的教学材料,拟开设《殷商史》课程;岳飞生于河南汤阴,早期在新乡南太行抗金,留下了一些传说和遗迹。拟开设《岳飞文化研究》课程,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讲授岳飞文化;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其学术著作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洛学编》等多种,其故居仍存,拟以孙奇逢学术思想为中心,开设《中国古代思想史》;徐世昌出生于河南卫辉,葬于卫辉,近代时期非常有影响的人物,曾任民国大总统,其著作现存《水竹村人诗集》《归云楼题画诗》《拣珠录》《清儒学案》《退耕堂政书》《东三省政略》等,拟开设《徐世昌与近代中国》课程,主要讲授与徐世昌有关的中国近代史。目前,关于新乡、河南的明清方志仍存多种,另外明清民国时期的家谱也有大量传世,可以两个整理研究中心为依托,以《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为载体,重点讲授方志、家谱。在授课方式上,可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对分,以相关教学研究机构为平台,将以上课程打造为校级、省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
四、实践平台建设
加强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建设。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活动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专业课程应当更多地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特点,应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社会现实。所开设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要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社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加强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紧密对接的项目建设。按照“专业对接行业、实训扎根基地、科研结合产学、项目推进创新”的基本思路,大力加强与各专业紧密对接的项目建设,构建各专业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密切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可以通过建立“专业合作发展联盟”项目的方式,在原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签约组建“合作发展联盟”,实现各专业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层次的无缝对接。
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在校外,根据专业需要建设一批教学与科研基地,同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协同育人。在校内,建设教学技能实训中心,加强对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教学技能训练。
我们历史学专业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产学研合作单位较少,产学研合作的单位较为单一;精品课程少;
教学方法仍需改革;自编教材少;学校对该专业经费投入不够等等。必须正确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有的教学要素要配套进行。我们要坚定转型发展和学科提升信心,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考核方式;全面落实学校的发展定位,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历史学专业发展开辟出更宽更广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人才。
参考文献
[1]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关系研究——以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贠大强,王晓如.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2]高师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J].张安东.池州学院学报.2009(02)
[3]解放旨趣之教师教育课程的内涵、价值与实现[J].付光槐.高教探索.2018(04)
[4]论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变革[J].靳玉乐,廖婧茜.教师教育学报.2016(06)
(作者單位:新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