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生的敢想、敢说、敢问开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学生留有主动质疑的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教学《读数写数》,上课伊始,教者指着大屏幕上的小猴故作神秘地对小朋友们说:“刚才呀,小猴子悄悄地告诉老师,它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它想考一考你们,你们愿不愿意呀?”很快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他们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这堂课中,教者先后创设了许多情境吸引学生,如:小动物送信、小小记录员、小猫钓鱼、小鸟捉虫、小猴摘果、找朋友等,学生兴趣盎然,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时,教者模仿“幸运五十二”中“猜价格”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说“多了”、“少了”,指名同学猜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起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自主、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全面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教者让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花边等,学生兴致勃勃,你一句我一句,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画的画、描的描、涂的涂,齐心协力完成他们的作品。结果每一组的作品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真正参与进去了。又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需要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多少时,教者不是直接提出具体要求,而是提问:你想用哪两种动物比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交流。这样给学生留出的是一个非常开阔的思维空间,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实现“互动”。
三、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一年级的小朋友更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让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本书3元5角、一把尺子6角,小刚买一本书,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钱?几个同学都回答找回1元5角。但有名同学却叫了起来:“不对!应找回9角!”既然问题提出来了,那不妨让大家再讨论讨论,教者请每一组推选一名“小老师”,让他们说出足够的理由,说服那一位同学……这样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不仅那一个同学弄懂了为什么是找回1元5角,就连一些似懂非懂的同学也弄得清清楚楚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教学《读数写数》,上课伊始,教者指着大屏幕上的小猴故作神秘地对小朋友们说:“刚才呀,小猴子悄悄地告诉老师,它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聪明,它想考一考你们,你们愿不愿意呀?”很快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他们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这堂课中,教者先后创设了许多情境吸引学生,如:小动物送信、小小记录员、小猫钓鱼、小鸟捉虫、小猴摘果、找朋友等,学生兴趣盎然,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时,教者模仿“幸运五十二”中“猜价格”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说“多了”、“少了”,指名同学猜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起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自主、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互动”,也就是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全面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教者让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花边等,学生兴致勃勃,你一句我一句,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画的画、描的描、涂的涂,齐心协力完成他们的作品。结果每一组的作品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真正参与进去了。又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需要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多少时,教者不是直接提出具体要求,而是提问:你想用哪两种动物比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交流。这样给学生留出的是一个非常开阔的思维空间,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在“自动”的基础上实现“互动”。
三、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一年级的小朋友更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让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本书3元5角、一把尺子6角,小刚买一本书,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钱?几个同学都回答找回1元5角。但有名同学却叫了起来:“不对!应找回9角!”既然问题提出来了,那不妨让大家再讨论讨论,教者请每一组推选一名“小老师”,让他们说出足够的理由,说服那一位同学……这样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不仅那一个同学弄懂了为什么是找回1元5角,就连一些似懂非懂的同学也弄得清清楚楚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