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盐,乃百味之首,调料之源,无盐不起味。盐在食中,了无痕迹,虽无其形,卻有其味。“无痕” 思政,如盐在食,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这是思政教育的理想境界。
贴近学生,开启“无痕”思政起点。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外在强加的力量和控制,有较强的排斥倾向。如果思政教育意图外显、功利色彩浓厚、手段生硬直接,那就犹如让学生直接吃盐,不仅难以被接纳,而且极易引发青少年的反感与抵触心理,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无痕”思政,是回应时代诉求、优化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追本溯源,培植“无痕”思政理念。我国古代典籍《道德经》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蕴含着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者要身教胜于言教,不能硬性灌输,要遵循潜移默化的自然规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受教育者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道德水平是主动建构的,并不是被动接受的,是主体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无痕”思政,是在教育过程中淡化思政痕迹,隐藏思政意图,使受教育者在情境活动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育人有道,创建“无痕”思政课堂。一是把思政教育浸染在教师情怀中。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长中的学生往往把教师当成自己模仿的对象。教师情怀深、人格正,课堂立意深远,以育人为方向,以真情去感染,才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二是把思政教育渗透在情境体验中。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搭建让学生积极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入境”,在体验中自然生成道德情感。三是把思政教育蕴含在故事感悟中。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没有人能欣然接受枯燥的说教,也没有人会拒绝精彩的故事。经典的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时政新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故事能够载道,课堂因故事而精彩,学生由故事而感悟,德行的光芒自然在心中绽放。“无痕”思政,如盐在食,化于无形、融于细微,随风潜入、润物无声。这是一门深邃的艺术,需以深情去探索。
(作者单位: 保定市望都县教师发展中心)
贴近学生,开启“无痕”思政起点。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外在强加的力量和控制,有较强的排斥倾向。如果思政教育意图外显、功利色彩浓厚、手段生硬直接,那就犹如让学生直接吃盐,不仅难以被接纳,而且极易引发青少年的反感与抵触心理,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无痕”思政,是回应时代诉求、优化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追本溯源,培植“无痕”思政理念。我国古代典籍《道德经》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蕴含着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者要身教胜于言教,不能硬性灌输,要遵循潜移默化的自然规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受教育者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道德水平是主动建构的,并不是被动接受的,是主体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无痕”思政,是在教育过程中淡化思政痕迹,隐藏思政意图,使受教育者在情境活动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育人有道,创建“无痕”思政课堂。一是把思政教育浸染在教师情怀中。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长中的学生往往把教师当成自己模仿的对象。教师情怀深、人格正,课堂立意深远,以育人为方向,以真情去感染,才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二是把思政教育渗透在情境体验中。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搭建让学生积极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入境”,在体验中自然生成道德情感。三是把思政教育蕴含在故事感悟中。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没有人能欣然接受枯燥的说教,也没有人会拒绝精彩的故事。经典的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时政新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故事能够载道,课堂因故事而精彩,学生由故事而感悟,德行的光芒自然在心中绽放。“无痕”思政,如盐在食,化于无形、融于细微,随风潜入、润物无声。这是一门深邃的艺术,需以深情去探索。
(作者单位: 保定市望都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