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沿着支架爬升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anhua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将直接服务于培养人的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两大任务之一。《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形容“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人的联想、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又指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也就是说,联想、想象思维并不是不可捉摸的,它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一步步地引导训练学生的思维走向更高更深的境界。
  建构主义“支架”教学法告诉我们,训练思维要先帮助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然后再撤去,让学生迁移运用。
  如何搭建思维的“支架”?
  一、搭建联想的“支架”。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把握了联想的规律,想象思维也就迎刃而解了。先看一例:第一步,随手在黑板上画一大“提”,学生会很快联想到斜坡、光柱、投影、慧尾等。第二步,除了这些自然界中的实物,还可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图案符号,像耐克、李宁、贵人鸟标志等。第三步,联想到人生,做人要勇往直前、不断进取等等。第四步,反过来,想想与“提”相对的有哪些?“横、竖、折”,“下坡”等。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步步联想、想象,思维从肤浅的表面逐渐深入到里层,是遵循着一定的联想法则的。
  其一,受着联想触点的启发引起。触点不同,联想的内容也就不同。触点话题,可把它分为自然、社会、人生三大类:
  1.自然有生物、非生物之分,生物又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2.社会包括政治(国家民族)、经济(衣食住行)、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
  3.人生包括理想、信仰,思维、情感,意志、品德等个体内容。
  其二,遵循思维方向跨类联想(相似——相关——相反),以达到不同境界(人文性、哲理性、时代感)。方向不同,联想达到的境界也就不同。
  其三,联想、想象还受着学生知识能力的主体驱动。学生的知识素养也极大地影响着联想、想象思维的品质。
  这三者,恰如火车的车轮、铁轨、动力,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奔驰向前,联想越深入,境界就越高。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触动学生的联想点,提示联想的方向,让思维不断地深入,才能提高联想、想象思维的技能,最终实现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根本任务,以便“教为不教”。
  二、开动联想的火车。搭好了支架、掌握了联想法则之后,就可多方创设联想情境,蓄势发车,训练启动学生的联想思维。
  (1)语义发散。经常运用具体的物象,从不同方向,多点进行暗示触动,搭起支架,训练学生基本的联想思维习惯。
  例如“水”:①相似/拟人。a.随物赋形→“变色龙”,毫无主见;b.加热汽化→一经表扬,就飘飘然,忘乎所以;c.流动不止→纵千回百转粉身碎骨也勇往直前。②相关/情境。a.冰雪灾害;b.湖泊干涸(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c.水污治理(全国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如淮河、太湖、滇池等);d.最后一滴水;e.滴水穿石。③相反/寓意。a.柔软无形→刚正不阿诚可贵,“韧”的精神犹可嘉;b.时清时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例](2008年海南宁夏卷第23题)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机遇”为话题,写几个比喻句,并形成排比。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道万丈深渊。
  这道题所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仿句要求以“机遇”开头,主语已加以限定,则确定的对象为喻体。顺着“机遇”内涵可跨类联想:①相似,自然界(石→土、山→水、风→雨……);②相关,社会人生(财富、宝藏,船桨、云梯,良药、名师……)
  [参考答案]①机遇对于奋进者是一竿船桨,对于勇敢者是一架云梯,对于懒惰者是一团迷阵。
  ②机遇对于耕耘者是回馈收获的泥土,对于探寻者是埋藏宝藏的矿山,对于坚韧者是孕育深邃的细流。
  (2)语句仿造。语境也是一种联想触动,仿写是近年来高考青睐的一种能力考查题型。联想点越具体明确,联想思维越易启动展开,因此,平时应训练学生很快找出语句中的显性信息,启动联想思维。联想越深入(自然→社会→人生)写出的句子越不会与别人的雷同,境界就越高。
  [例](2008年江西卷第20题)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方法(……有了……好比……是……),另写一个句子(字数不限,句意连贯)。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
  首先把握其句式“……有了……好比……是……”,再寻找联想触动点,依据不同的思维方向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①水面→天空:“山上有了小屋,好比茫茫大海上的夜空出现了北斗,是绵绵秋雨的阴天突现的阳光。”——由自然界的“水面”联想到“天空”。
  ②自然→社会:“奶业有了‘三鹿’,好比一片辽阔的草原裸露出一块荒漠,是纯真快乐生活里的一丝忧虑。”——由“自然界”又联想到“社会生活”,凸现“时代感”,让人眼前一亮。
  当然,学生的知识素养越丰富,联想就越开阔,其境界就越高,越具人文性、哲理性、时代感。例如,仿照下面的句子,写出与原句句式(一如……一如……)相同的句子:
  我爱写作,读自己刚发表的习作,一如欣喜地收割自种的金黄稻谷,一如歌唱家纵情高歌自创的歌曲。
  ①相似联想。写作→绘画、下棋等。“我爱绘画,看自己刚画出的新作,一如设计师审视自己设计的‘神七’,一如建筑工欣赏自己完成的‘鸟巢’。”(时代感)
  ②相关联想。写作→登山、饮茶、赏花等。“我爱饮茶,品尝丝丝甘甜的新茶,一如新燕爽朗地衔啄春泥,一如秋蝉酣畅地啜饮朝露。”“我爱赏花,徜徉于仙子如云的花园,一如张翁心仪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一如陶潜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丰厚的语文素养让语段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氛围。(人文性)
  ③相反联想。爱→恨、讨厌、拒绝等。“我拒绝言败,舔舐自己的伤口,一如惠灵顿顿悟于黑暗角落的蜘蛛结网,一如爱迪生第一百零一次冲刺灯泡发光材料。”(哲理性)
  (3)文段扩写。重点对象不外乎人物、景物、事件三类。充分发挥联想想象,依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联想触点,运用各种手法(摹状、比拟、比喻、夸张等),将对象写细、写活。
  其一,描写人物。联想触动点是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
  [例](2008年山东卷第18题)右面这幅摄影作品(略)展现的是刘璇在自由体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方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
  [参考答案]刘璇腾空一跃,舒展四肢,面带微笑,如鹰击长空,矫健有力;像鱼翔浅底,空灵自由;是敦煌飞天,飘逸脱俗。
  [例]以“小学生”为对象,将“夏天、葡萄架下”扩展成一段不少于30字的片段。
  [参考答案]夏天的黄昏总是美的。你看,那边缀满“珍珠”的葡萄架下,一位扎着羊角辫的小学生坐在石桌旁,两手托腮,凝视远方。夕阳映红了她那圆圆的小脸,山风翻阅着她身旁的童话。她是在想白雪公主呢,还是在想狼外婆?
  其二,描写景物。触动点是由实而虚,运用比拟、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2008年天津卷第24题)以“溪”、“海”和“潭”为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表达某种感悟,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人生天地,与大自然的那条小溪一样,都是为了尽力展示他那与众不同的美丽:可以冲出高山的阻隔,追逐辽阔无边的大海;也可以“望峰息心”,化成汪汪一碧的清潭。
  [例](2008年安徽卷第20题)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③不少于80字。
  [参考答案]1.这又是一个奇冷的冬天。寒风“呼呼”地咆哮着,用它那粗大的手指,蛮横地乱抓行人的头发,刺着行人的肌肤。行人万般无奈,只得将冬衣扣得严严实实的,把手揣在衣兜里,缩着脖子,疾步前行。而大路两旁的松柏,却精神抖擞地挺立着,傲迎风霜雨雪。2.今年冬天,天真的好冷啊。早晨起来,走到外面,那风还在吹着,丝毫没有减小的意思,仿佛要把我吹倒。虽然,我穿得那么多那么厚,简直成了个大胖子,可是,那风还是一股劲地往我身子里面钻。路上的行人也是全副武装,可是,还有一些人在直嚷嚷:“冷死了,冷死了!”
  [例]以“故乡、桥、月”中的“桥”为重点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片段。
  [参考答案]家乡的小桥轻舒双臂,抓住河岸,两条寂寞的小街因了她而“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这样,像一位月下老人,默默地牵引着过往行人,微笑着渡送人们到达成功的彼岸。
  其三,描写事件。触动点是细节。
  [例](2008年重庆卷第18题)根据下列要求为漫画《孵蛋图》(略)配上一段文字。要求:①能够揭示漫画的寓意;②句式整齐,有讽刺意味;③20~40字。
  [参考答案]母鸡悠闲地蹲踞在位子上,自以为劳苦功高;鸡蛋默默地匍匐在草根里,说不出冷暖凄凉。
  [例](2008年湖北卷第21题)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她左右顾盼着。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着船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参考答案]镜头三:姑娘抓起一颗莲子,仿佛很随意地朝远处抛去——“哗”,溅起水花,牵动了不远处少年的眼光,朝向这边……
  镜头四:“嘻嘻嘻——”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惹起一阵诡笑。姑娘满脸通红,低着头,摆弄着手中的莲子。
  (4)篇章启悟。没有联想与想象,则无以成文。联想对丰富文章题材内容、深化文章主旨及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记叙文例说。围绕主题将相关题材联想到一起:巴金《小狗包弟》(《必修》1),先写一位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以带出小狗包弟的故事,通过联想将二者组合到一起,让人知了此类事在全国普遍可见,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文革”对人心灵的创伤;郁达夫《故都的秋》(《必修》2),由北国的秋联想到江南的秋,从而对比表现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②议论文例说。议论文的方方面面同样可以运用联想来开拓文章的意境。为了论证观点,自然少不了联想一些论据来恰当证明;题材的多向联想不仅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摇曳多姿,还可使文章的主旨更为深刻。例如:《拿来主义》(《必修4》),先由“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再到“拿来主义”,通过联想就让人看出了“拿来主义”的特征,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再如《记念刘和珍君》(《必修》1),由段政府联想到“中国军人”、“八国联军”,同样深刻地揭示了执政府的反动本质。
  ③说明文例说。梁思成《中国古代的建筑》(《必修5》),为了说清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就自然地联想到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同时,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将其建筑构件联想比作语言的“词汇”, 将其建筑风格和手法联想比作文学的“文法”。
  文章家曾祥芹认为,文章是“语言板块”在“神”(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统摄下水流一般地自然伸展,内在却有着义脉贯通的联系。如何利用手头材料有效训练学生思维?以上几点,虽嫌粗浅,但对落实新课标,保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许不无裨益。
  [作者通联:安徽潜山中学]
其他文献
创作是情感与思维共同作用的活动,而并非简单的遣词造句,一篇优秀的作品不仅包含了创作者对客体的认知,同时也浸染了创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所谓“触景生情”并非是直接通过事物或者情境生情,而是通过特定的事物或者情境唤醒学生相关的记忆,从中收获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将个人感受融入到创作当中。所谓“触笔生花”就是促使学生将情感体验转化为情境画面,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产生更多的感悟,激发学生
文本细读的倡导与研讨,对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所谓“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像煲骨头汤一样,慢慢煨,细细炖,不温不火,熬出文本的味道和营养。”但是,文本如何细读?该从哪里入手呢?细读需要寻找一个“切入点”,找到一个“突破口”。例如从某一关键词句、某一结构特点等角度入手。一小步一小步轻轻迈进文本,然后仔细推敲、细细琢磨,品味言语背后的内涵,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一、从语言入手,抓住
有时侯觉得真的有一个上帝存在。它主宰着这个世界的公平,而且它公平得很苛刻。上帝总是把人类分为两类,一类是凡人,一类是天才。而且他让凡人与天才的存在又显得那么得合理,他让凡人享受着世俗的幸福,同时它让天才承担着深刻的苦难。  也许没有人不知道凡高,这个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画家,在他死后许多年,他的一幅作品曾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震惊世界的价格拍卖,创下了至今为止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
全国中语会成立30年了,“三十而立”,是该好好纪念。  我这辈子从事语文教育40余年,多半时间,都是在“全国中语会”的旗帜下过来的。  中国当代语文的巨擘叶圣老,是中国语文的大纛、“全国中语会”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之一(历任荣誉会长)。叶圣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为“全国中语会”学术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是全国中语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把目光稍稍聚集到上个世纪70年代。70年代的关键词是“正本清源”、“
后现代课程观是后现代理念渗透入课程领域后的产物。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对正在形成的后现代课程框架做了基本的勾勒和描述。“后现代思想家对人之个性与多元论的认同,决定了他们对‘对话’的推崇。”[1]多尔所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正是一个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对话机会以获得更为丰厚的收获的开放系统。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后现代课程观的积极成分做了本土化的吸收,它使语文教
通常情况下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与绘画也不例外。对三幅名画的欣赏,给了我们在文本解读方面的诸多启示。  一、当识庐山真面目:《清明上河图》的玄机与文本解读  《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家喻户晓,它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是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尽量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其中有三项活动要求学生讨论交流:   一是关爱每个伙伴。假如在你的伙伴中,有人或者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考试分数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痛苦,或者因外形不佳而自惭形秽,你怎样针对这些伙伴的具体情况给予切实的帮助?怎样使每个人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二
《社戏》在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是他一生孤寂、冷漠的心灵里唯一的安慰,充满着美妙的诗情,它与《故乡》互相映照,互为补充,是鲁迅小说抒情艺术的双璧。《社戏》语言精练、深刻,富有浮雕性和传神性,不仅有诗一样的韵味,而且还具有风清骨峻的内在力量,这也是鲁迅加进民族语言的重要因素。  《社戏》渗透着双喜、阿发们真挚友情的喜悦。随着平桥村那只有说有笑的航船的前进,豆麦水草的清香,山影月色的秀丽,依稀歌吹的迷人
【课文说明】  新课改以后编写的语文教材,其最大的变化恐怕是选入不少新课文,多了一些新作者。余华及其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我”在某一天出门远行的经历、感受。它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广泛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比如,小说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但富有象征性或寓言性;语言很有特色,主观化色彩特别浓厚等。  对于
“禅房花木深”是一句很妙的唐诗,它是说奇花异木的幽深之处,藏匿着的是参差错落的禅房。若以此为喻来看散文,是不是可以说,语言是“花木”。而在语言的“花木”深处,藏匿的是思想、感情的“禅房”。读散文。最终就是为了读出这个东西。  散文一般分为托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即事明理类等等。在读者眼中,物、景、事往往是比较表象的、外在的,是容易看出来的。但也正因为物、景、事的惹眼,才使我们常常不易洞见被这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