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子”是中西方文化中共有的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遇到因面子问题而引发的文化冲突。本文以电影《刮痧》、《喜宴》中的冲突为例,分析不同“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和文化根源,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电影经常反映的素材,电影《刮痧》和《喜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以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分析“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和文化根源,从而让交际者提高对社会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度,减少因“面子”引发的文化冲突。
一、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差异
(一)西方人的“面子论”
英国学家Brown和Levi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公众中的社会形象”,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即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期望受到认可或赞许。西方的“赞美文化”就是典型,如“You look good today”;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让对方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和决定权。凡有违交际者自由愿望的行为就是对交际者消极面子的侵犯。因此,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照顾消极面子,才能在交际中给彼此留足面子。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关系中,“面子”往往代表个人荣誉、地位和尊严,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在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保住面子,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为保住面子而进行的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行为。中国人注重“赏脸”,避免“丢脸”,极力要“给面子”和“顾全面子”,因此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知道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又能施行相应的言语行为,才能给自己保住面子。
二、中西方“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
(一)“避免冲突”和“就事论事”
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幕:
保罗父亲:“我只相信事实,你不应该打丹尼斯!”
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
保罗父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是给我面子!”
中国有很多“许大同”们,他们会因为自家孩子欺负了别人,主动负荆请罪,甚至当场打骂孩子,借己之手替对方家长出气,贬己尊人,给足对方宽宏大量的“面子”。同时表明绝不纵容孩子犯错,保住自己家教严格的“面子”。然而,西方也有很多“保罗父亲”,认为“打孩子”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与道歉无关。他们倾向于就事论事,不留情面地将施虐者告上法庭。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违反了社会准则或信条,就不应该“给面子”。
美国学者Hall曾提出强弱语境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强语境文化,寻求和谐共处,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冲突。而一旦发生冲突,人们倾向维护双方的面子,避免矛盾升级。西方文化则是弱语境文化,强调个人意见和差异。在西方人眼里贬低自己是愚蠢的行为,更不能说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他们要求建立“平等性”的关系。他们主张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适度的冲突是一种积极行为。
(二)强调“面子”和尊重“自由”
电影《喜宴》中身在美国的高伟同为了应付父母催婚压力,决定和朋友假结婚并简单办理登记了事。母亲得知孩子的计划之后,表示坚决不赞成。原因是婚姻大事,草草了事无法给亲朋好友交代。
中国人十分看重婚嫁丧娶这类大事。如果主人不邀请宾客,亲朋好友会认为主人瞧不起自己;宾客越多,越说明主人受人尊敬。婚礼的盛大程度直接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财富实力。作为退伍高官,高父高母不能接受到公证处办理手续就算结婚的想法,认为如此草率寒酸的做法,让他们把东方人的面子丢失殆尽。但是对于伟同,他的内心已经基本西化,认为结婚是个人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他没有必要为炫耀或者迎合而违背自己的意愿。
这个例子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面子”问题上的差异。中国人更看重积极面子,更重视自己被他人的认可以及对他人的肯定,以确保自己或他人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相反,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消极面子的维护。人们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干涉,不会在主观上迁就他人而使自己的自由权受到影响。如果被迫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者被迫做某事,他就是丢了面子。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因为中西方的这种差异,对彼此造成“面子威胁”,引发矛盾冲突。
三、中西方面子差异的文化根源
回顾历史,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和人们聚族而居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就是更注重和谐共赢。另外,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仁爱”和“中庸”要求人们做到“泛爱众而亲仁”,在言行中,为对方留面子,尽量避免矛盾。因此,人们在决定言行时,往往在考虑自己的意愿之外,很大程度上会顾忌言行是否与外部期待相一致,是否符合社会群体的愿望。
相反,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强调民主和自由。“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使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个人奋斗,重视个人价值。同时宗教对西方人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基督教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们突出自我,重视自我。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的确立,人口频繁流动,不易形成稳定的群体关系,西方人的群体意识较低。因此,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会得到尊重。只要言行举止、处事风格不妨碍他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并为之负责。
四、结语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反映。中国的面子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更加强调积极面子;西方的面子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更加强调消极面子。我们通过比较找出其中文化根源,从而得知: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是特定文化价值的反映,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理解其本质特征并习得相应语言策略,才能创造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以便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Edward T.Hall.Beyond Culture[M].New York:Anchor Press,1976
[2]Brown,P.& 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顾曰国.礼貌、用语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
[5]鲁瑜.面子:中西方文化冲撞与解读[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6]郭峥嵘.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的比较和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7]孙敏.中西方面子语言策略使用差异的文化解析[J].海外英语,2012(11)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电影经常反映的素材,电影《刮痧》和《喜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以电影片段为切入点,分析“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和文化根源,从而让交际者提高对社会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度,减少因“面子”引发的文化冲突。
一、中西方对“面子”的理解差异
(一)西方人的“面子论”
英国学家Brown和Levi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公众中的社会形象”,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即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期望受到认可或赞许。西方的“赞美文化”就是典型,如“You look good today”;消极面子,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让对方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和决定权。凡有违交际者自由愿望的行为就是对交际者消极面子的侵犯。因此,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要照顾消极面子,才能在交际中给彼此留足面子。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关系中,“面子”往往代表个人荣誉、地位和尊严,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准则。在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是如何保住面子,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为保住面子而进行的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行为。中国人注重“赏脸”,避免“丢脸”,极力要“给面子”和“顾全面子”,因此只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知道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又能施行相应的言语行为,才能给自己保住面子。
二、中西方“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
(一)“避免冲突”和“就事论事”
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幕:
保罗父亲:“我只相信事实,你不应该打丹尼斯!”
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
保罗父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是给我面子!”
中国有很多“许大同”们,他们会因为自家孩子欺负了别人,主动负荆请罪,甚至当场打骂孩子,借己之手替对方家长出气,贬己尊人,给足对方宽宏大量的“面子”。同时表明绝不纵容孩子犯错,保住自己家教严格的“面子”。然而,西方也有很多“保罗父亲”,认为“打孩子”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与道歉无关。他们倾向于就事论事,不留情面地将施虐者告上法庭。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违反了社会准则或信条,就不应该“给面子”。
美国学者Hall曾提出强弱语境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强语境文化,寻求和谐共处,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冲突。而一旦发生冲突,人们倾向维护双方的面子,避免矛盾升级。西方文化则是弱语境文化,强调个人意见和差异。在西方人眼里贬低自己是愚蠢的行为,更不能说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他们要求建立“平等性”的关系。他们主张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适度的冲突是一种积极行为。
(二)强调“面子”和尊重“自由”
电影《喜宴》中身在美国的高伟同为了应付父母催婚压力,决定和朋友假结婚并简单办理登记了事。母亲得知孩子的计划之后,表示坚决不赞成。原因是婚姻大事,草草了事无法给亲朋好友交代。
中国人十分看重婚嫁丧娶这类大事。如果主人不邀请宾客,亲朋好友会认为主人瞧不起自己;宾客越多,越说明主人受人尊敬。婚礼的盛大程度直接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财富实力。作为退伍高官,高父高母不能接受到公证处办理手续就算结婚的想法,认为如此草率寒酸的做法,让他们把东方人的面子丢失殆尽。但是对于伟同,他的内心已经基本西化,认为结婚是个人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他没有必要为炫耀或者迎合而违背自己的意愿。
这个例子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面子”问题上的差异。中国人更看重积极面子,更重视自己被他人的认可以及对他人的肯定,以确保自己或他人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相反,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消极面子的维护。人们希望自己的行为不受干涉,不会在主观上迁就他人而使自己的自由权受到影响。如果被迫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者被迫做某事,他就是丢了面子。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因为中西方的这种差异,对彼此造成“面子威胁”,引发矛盾冲突。
三、中西方面子差异的文化根源
回顾历史,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和人们聚族而居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就是更注重和谐共赢。另外,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仁爱”和“中庸”要求人们做到“泛爱众而亲仁”,在言行中,为对方留面子,尽量避免矛盾。因此,人们在决定言行时,往往在考虑自己的意愿之外,很大程度上会顾忌言行是否与外部期待相一致,是否符合社会群体的愿望。
相反,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强调民主和自由。“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使人们追求自我实现,强调个人奋斗,重视个人价值。同时宗教对西方人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基督教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们突出自我,重视自我。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的确立,人口频繁流动,不易形成稳定的群体关系,西方人的群体意识较低。因此,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会得到尊重。只要言行举止、处事风格不妨碍他人,一切由个人自主并为之负责。
四、结语
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反映。中国的面子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更加强调积极面子;西方的面子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更加强调消极面子。我们通过比较找出其中文化根源,从而得知: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是特定文化价值的反映,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理解其本质特征并习得相应语言策略,才能创造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以便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Edward T.Hall.Beyond Culture[M].New York:Anchor Press,1976
[2]Brown,P.& 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顾曰国.礼貌、用语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
[5]鲁瑜.面子:中西方文化冲撞与解读[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6]郭峥嵘.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的比较和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7]孙敏.中西方面子语言策略使用差异的文化解析[J].海外英语,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