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葛浩文的翻译先后经历了不同阶段,在翻译风格上有少许变化。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呼兰河传》为主,研究葛浩文早期翻译风格,发现葛浩文早期翻译以归化为主,十分尊重原文表达,与其后期改写为主的翻译有所不同。
【关键词】葛浩文早期翻译;《呼兰河传》英译;归化
【作者简介】王强伟(1993.11-),女,河南安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使得莫言作品的译者葛浩文受到更多关注,也证明了葛浩文翻译中国文学的成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英译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然而,葛浩文早期翻译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葛浩文早期英译《呼兰河传》为例,探讨葛浩文早期的翻译风格。
二、葛浩文对萧红的关注
1970年,葛浩文获得硕士学位。他留校工作一年后,进入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攻读中国文学专业,师从柳亚子的公子柳无忌先生。葛浩文的博士论文最终将萧红作为选题,完成了毕业论文“a literary biography of Hsiao Hung (1911-1942)”,并获得博士学位。1979年,他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了专著《萧红评传》。同年,葛浩文翻译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合集出版。1988年,葛浩文翻译的《呼兰河传》二次出版。葛浩文本身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有两位:萧红和莫言。他是第一个翻译萧红小说的人。
三、葛浩文早期翻译特点
在翻译事业之初,葛浩文的翻译略显稚嫩,译文时常显得生硬,翻译腔浓厚,有着明显的“隔”之嫌。此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明显带着以原文为中心的痕迹,在翻译时,他亦步亦趋,力求将每一个字词语句的信息都对应在英译本中,甚至不惜牺牲英文行文的习惯和要求,使得译文常常显得过于冗长赘余。(吕敏宏,2011:103-104)。
1.直译。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中,语言多按原文进行直译,尊重原文的表达,没有对原文词汇和句型做大的修改。
(1)原文: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萧红,2016:2)
译文:From south to north, from east to west; from a few feet to several yards in length; anywhere, anytime, the cracks run in every direction. As soon as harsh winter is upon the land, the earth’s crust opens up.(Goldblatt, 1979:113)
原文中表示方向和长度的词不是实指,这里模糊的说法是用来表达地域广和裂口多和长的含义。译文没有改变原文说法,而是沿用了原文的词汇。
(2)原文: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的变化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去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萧红,2016:17)
译文:Throughout the year--warm spring with its blooming flowers, autumn with its rains, and winter with its snows——they simply follow the seasonal changes as they go from padded coats to unlined jackets. The cycle of birth,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governs their lives as they silently manage their affairs.(Goldblatt, 1979:128)
原文“春暖花开”、“秋雨”和“冬雪”代表一年四季呼兰县气候的变化,“生老病死”代表人的一生,这些葛浩文都按照原文逐字翻译,没有意译。
2.原文风格。翻译不仅要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风格也要和原文相同。葛浩文的译文中,有些地方比较符合原文风格,而有些则没能准确传达出原文的风格。
(1)原文:只因为这驴子哭瞎了一个妇人的眼睛(即打了驴子那人的母亲)所以不能不记上。(萧红,2016:20)
译文:..., but a woman lost her sight as a result of crying over the donkey (it turned out to be the mother of the one who had struck the monkey), so the episode could not simply be overlooked. (Goldblatt, 1979:130)
原文中炉子哭瞎了一个妇人的眼睛,是以儿童的视角来描述这件事情,译文中如实翻译,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2)原文:严寒把大地冻裂了。(萧红,2016:2)
译文:The severe winter weather splits the frozen earth. (Goldblatt, 1979:113)
原文“冻裂”一词,从儿童的视角描述大地因严寒而裂缝的现象,体现了作者作为孩童的纯真可爱。译文中“splits”仅描述了大地裂开口这一自然现象,无法体现孩童天真的性格。
3.文化词的翻译。葛浩文在英译《呼兰河传》中,有些文化现象翻译到位,但有些词汇翻译不准确,有些则完全没有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1)原文:开出,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萧红,2016:40)译文:Rather than starting by beating her drum, she wraps her embroidered red skirt around her and begins to tremble. (Goldblatt, 1979:149)
原文中“红花裙子”指红色布料上带花的裙子,译文使用“embroidered”一词,很好的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2)原文:蒿草里边长着一丛一丛的天星星,好像山葡萄似的,是很好吃的。(萧红,2016:126)
译文:Clumps of wild berries grew among the mugwort, looking like mountain grapes,and delicious to eat. (Goldblatt, 1979:227)
原文中“天星星”一词指一种非常小的成串的圆形水果,“天星星”这个名称很形象得描绘出这种水果的样子。而译文中wild berry指传达出了这种水果,却没有准确传达出“天星星”这个名字里蕴含的智慧。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葛浩文早期的翻译风格。首先,葛浩文早期以直译为主,意译和改写的地方较少。其次,葛浩文的翻译有的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风格,有的地方则没能再现原文风格。另外,《呼兰河传》这部小说里有很多体现东北地域文化的地方,葛浩文的翻译有时很好的重现了原文的文化,而有时则丢失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葛浩文早期翻译时较为忠实于原文,不像其后期的翻译对原文有较多改写。
参考文獻:
[1]Goldblatt,H.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and Tales of Hulan River[M].Bloomington
【关键词】葛浩文早期翻译;《呼兰河传》英译;归化
【作者简介】王强伟(1993.11-),女,河南安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使得莫言作品的译者葛浩文受到更多关注,也证明了葛浩文翻译中国文学的成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英译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然而,葛浩文早期翻译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葛浩文早期英译《呼兰河传》为例,探讨葛浩文早期的翻译风格。
二、葛浩文对萧红的关注
1970年,葛浩文获得硕士学位。他留校工作一年后,进入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攻读中国文学专业,师从柳亚子的公子柳无忌先生。葛浩文的博士论文最终将萧红作为选题,完成了毕业论文“a literary biography of Hsiao Hung (1911-1942)”,并获得博士学位。1979年,他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了专著《萧红评传》。同年,葛浩文翻译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合集出版。1988年,葛浩文翻译的《呼兰河传》二次出版。葛浩文本身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有两位:萧红和莫言。他是第一个翻译萧红小说的人。
三、葛浩文早期翻译特点
在翻译事业之初,葛浩文的翻译略显稚嫩,译文时常显得生硬,翻译腔浓厚,有着明显的“隔”之嫌。此时,葛浩文的翻译思想明显带着以原文为中心的痕迹,在翻译时,他亦步亦趋,力求将每一个字词语句的信息都对应在英译本中,甚至不惜牺牲英文行文的习惯和要求,使得译文常常显得过于冗长赘余。(吕敏宏,2011:103-104)。
1.直译。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中,语言多按原文进行直译,尊重原文的表达,没有对原文词汇和句型做大的修改。
(1)原文: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萧红,2016:2)
译文:From south to north, from east to west; from a few feet to several yards in length; anywhere, anytime, the cracks run in every direction. As soon as harsh winter is upon the land, the earth’s crust opens up.(Goldblatt, 1979:113)
原文中表示方向和长度的词不是实指,这里模糊的说法是用来表达地域广和裂口多和长的含义。译文没有改变原文说法,而是沿用了原文的词汇。
(2)原文: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的变化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去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萧红,2016:17)
译文:Throughout the year--warm spring with its blooming flowers, autumn with its rains, and winter with its snows——they simply follow the seasonal changes as they go from padded coats to unlined jackets. The cycle of birth, old age, sickness, and death governs their lives as they silently manage their affairs.(Goldblatt, 1979:128)
原文“春暖花开”、“秋雨”和“冬雪”代表一年四季呼兰县气候的变化,“生老病死”代表人的一生,这些葛浩文都按照原文逐字翻译,没有意译。
2.原文风格。翻译不仅要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风格也要和原文相同。葛浩文的译文中,有些地方比较符合原文风格,而有些则没能准确传达出原文的风格。
(1)原文:只因为这驴子哭瞎了一个妇人的眼睛(即打了驴子那人的母亲)所以不能不记上。(萧红,2016:20)
译文:..., but a woman lost her sight as a result of crying over the donkey (it turned out to be the mother of the one who had struck the monkey), so the episode could not simply be overlooked. (Goldblatt, 1979:130)
原文中炉子哭瞎了一个妇人的眼睛,是以儿童的视角来描述这件事情,译文中如实翻译,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2)原文:严寒把大地冻裂了。(萧红,2016:2)
译文:The severe winter weather splits the frozen earth. (Goldblatt, 1979:113)
原文“冻裂”一词,从儿童的视角描述大地因严寒而裂缝的现象,体现了作者作为孩童的纯真可爱。译文中“splits”仅描述了大地裂开口这一自然现象,无法体现孩童天真的性格。
3.文化词的翻译。葛浩文在英译《呼兰河传》中,有些文化现象翻译到位,但有些词汇翻译不准确,有些则完全没有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1)原文:开出,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萧红,2016:40)译文:Rather than starting by beating her drum, she wraps her embroidered red skirt around her and begins to tremble. (Goldblatt, 1979:149)
原文中“红花裙子”指红色布料上带花的裙子,译文使用“embroidered”一词,很好的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2)原文:蒿草里边长着一丛一丛的天星星,好像山葡萄似的,是很好吃的。(萧红,2016:126)
译文:Clumps of wild berries grew among the mugwort, looking like mountain grapes,and delicious to eat. (Goldblatt, 1979:227)
原文中“天星星”一词指一种非常小的成串的圆形水果,“天星星”这个名称很形象得描绘出这种水果的样子。而译文中wild berry指传达出了这种水果,却没有准确传达出“天星星”这个名字里蕴含的智慧。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葛浩文早期的翻译风格。首先,葛浩文早期以直译为主,意译和改写的地方较少。其次,葛浩文的翻译有的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风格,有的地方则没能再现原文风格。另外,《呼兰河传》这部小说里有很多体现东北地域文化的地方,葛浩文的翻译有时很好的重现了原文的文化,而有时则丢失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葛浩文早期翻译时较为忠实于原文,不像其后期的翻译对原文有较多改写。
参考文獻:
[1]Goldblatt,H.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and Tales of Hulan River[M].Bloom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