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孙悟空作为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经典人物,在影视作品中被多次改编,其形象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本文搜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刻画孙悟空形象的中国电影,将这些电影进行分析归类,发现因地域文化差异,电影对孙悟空形象的勾勒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况,香港电影偏向于解构孙悟空神话,而大陆电影偏向于重构孙悟空神性,本文将以《大话西游》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详细论述两地各自解构与重构背后的缘由。
关键词:孙悟空;影视改编;形象塑造;《西游记》
作者简介:尹明柔,四川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2
斯图亚特·霍尔提到,“意义必须进入这些实践的领域,如果它想在某一文化中有效地循环”[1]。孙悟空作为《西游记》里的经典形象被搬上荧幕多次,承载着人们对孙悟空的认知和情感,已经成为一个神话符号。然而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影响下,孙悟空这一符号作用在不同的故事中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本文搜集了20世纪90年代[2]以来以孙悟空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电影,通过分析发现《金箍棒传奇1.2》、《大圣归来》、《万万没想到》、《悟空传》这五部大陆电影在讲孙悟空失去了金箍棒或能力变得平凡,观影期待在于孙悟空再次恢复能力;《大话西游1.2.3》、《情癫大圣》、《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这六部香港电影则是从根本解构了孙悟空的神性,孙悟空最终沦落为凡人或始终是只冥顽不化的妖猴;而《红孩儿大话火焰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孙悟空之三打白骨精》这三部来自澳门台湾的电影则基本依循原著。故本文重在比较研究大陆和香港电影,旨在论述两地出现如此差异化现象的缘由。
一、社会变迁下孙悟空神话的解构——以《大话西游》为例
《大话西游》首映于1995年,是香港电影产业高峰时期的作品。这部电影影响力极大,它至今仍活跃在大荧幕上反复重映。该片由刘镇伟执导,周星驰主演,二人都是香港西游题材电影的代表人物,《大话西游》从最大程度容纳了二人对西游的理解,从某种层面来说,他们的理解代表着香港电影对西游的理解。
(一)文本解读:神话的解构
影片里的孙悟空经历了四个阶段,妖——人——神——人,做妖时我行我素,性情乖张,投身成至尊宝时胆小怯懦,平庸且负面。但后来为救白晶晶不惜反复穿越,为救众人带上紧箍咒,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蜕变。
但当紫霞被牛魔王刺死时,神性破灭,他是孙悟空的模样,心里却住着有七情六欲的至尊宝,法力和感情只能选一个,那个无所不能的大圣已经被解构成凡人了。
最后的结局,新的时空已经打开,原来为了救人放下一切的神性在这个时空并不存在,他只能做那个命运安排好去取经的孙悟空,也暗示着孙悟空不过是个凡人,孙悟空神话被彻底击破。
(二)解构缘由:
1.无厘头喜剧
“无厘头”是一句广东话,意思是无端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或说出莫名其妙的话。香港深受以广东为中心的岭南文化影响,自周星驰系列电影开始兴盛,夹杂了嘲讽,颠覆了逻辑和规则,也融合了胡闹、荒唐和低级趣味,放在喜剧电影中,常令人忍俊不禁。
《大话西游》里孙悟空言语和行为的无厘头,使齐天大圣彻底沦为小人物,他滑稽的表演迎合了观众对小人物的想象,令人捧腹爆笑。
2.九七情节
1984 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定下香港回归的条约。香港陷入一片迷茫,甚至怀着大限来临的恐慌,企图逃离香港这个即将消失的空间。这些对于九七回归产生的强烈而无意识的情感,被称为“九七情结”。
电影的时间线同样映射了“九七情节”,剧情包括四个时空——五百年前泼猴杀唐僧的时空、五百年后至尊宝的时空、五百年前有紫霞的時空、离开即将爆炸的岛屿穿越而入的新时空。时空的变换切合香港的时空变迁,孙悟空和香港的命运是一致的,它没有独立主权(对应孙悟空是妖,在天庭没有位置),回归前英国管理较松(在花果山称王),香港人害怕回归大陆会被剥夺自由。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在香港蔓延,孙悟空跌落神坛,那么香港的结局会不会就像影片里那样——“那个人样子好怪。” “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条狗。”
二、传统文化下孙悟空神性的重构——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
在大陆拍摄的几部电影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票房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因此,本文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进行分析。
(一)文本解读:妖性-人性-神性
故事情节是对原著的补缺——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在五行山之后,陪唐僧去西天取经之前。他误打误撞被江流儿从五行山下放出来,因为欠江流儿人情开始护送其回长安城,身上就开始出现了人性,比如人的忧郁、怯懦和勇敢。这一阶段的孙悟空,逐渐人性化。
全影片的高潮是孙悟空由人到神的进化。佛主在他身上下的封印,就是神性的象征,最后他打破封印,就是去除了人性弱点。
(二)重构缘由
1.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
《西游记》作为经典名著,逐渐吸纳了不同时代的思想内容,儒、释、道三教杂处。该片基于原著创作,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主流价值追求从未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依旧在寻求唐僧师徒取经受难过程中的自我修行和自我拯救,这是一个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并常与民族大义、百姓民生挂钩,因此,又是一种英雄式的追求。
2.现代思维的融合
第一,影片情节是对原著的补缺,在原有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形象下,重新塑造了唐僧江流儿,给电影观众一个现代版本的故事。
第二,融入现代元素:大圣会说很多当下流行的语言,很不屑地喊小唐僧为“小屁孩”;人物的虽然借用传统脸谱,但做了现代化的改变。 第三,孙悟空个人形象更加立体化。石头砸到脚,会为了绷面子而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会讲一些诸如“有一天,你要是够坚强、勇敢,你就能驾驭它们”一类的意味深长的哲理话。
《大圣归来》的孙悟空既有传统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的局限;既有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又有普通人的懊恼、焦虑。因此,更容易与新一代电影观众形成共鸣。
3.好莱坞叙事的借用
大卫·波德维尔说:“经典传统却变成全世界影像表达的一个默认框架,一个几乎每位电影制作者都必须由此出发的起跑点。[3]”此处的经典传统是指好莱坞叙事传统,该片也对好莱坞叙事进行了借鉴。
首先,故事设定大圣的法力被封印,成了凡人,需要完成自我修行。这种平民视角是好莱坞惯用的套路,一是可以迎合大众市场的主流群众,二是符合从平凡到英雄的价值观认同。
其次,好莱坞擅用多线故事,本片抽取了原著的部分内容,丰满了唐僧救孙悟空和师徒踏上取经路的情节,将故事进行精简编织,使内在因果张弛有度。
结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对孙悟空的改编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大陆电影里孙悟空失去能力,要完成妖-人-神的蜕变,成为真正的英雄;香港电影里孙悟空不再是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他身上摆脱不了人和妖的缺点。这两种形象刻画,实质上一个是在重塑孙悟空的神性,一个是在解构孙悟空的神话,深究原因,这与电影的地域文化背景有关,只有弄清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才能读懂孙悟空形象背后的故事。
注释:
[1]斯图亚特·霍尔.表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本文对主要刻画孙悟空形象的电影研究范围限定在1990年以后,第一,80年代之前多为抗战宣传电影,目的在与巩固民心,80年代主要是戏剧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呈现方式有很大差别,观众大多没有看过,代入感较弱;第二,9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发展市场经济,电影有了比较良好的生产创作环境.
[3][美]大卫·波德维尔.好莱坞的叙事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吴承恩.西游記整理校注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赵卫防.香港电影产业流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张锦池.西游记考论[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列孚.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J].当代电影,2002(2):59-68.
关键词:孙悟空;影视改编;形象塑造;《西游记》
作者简介:尹明柔,四川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2
斯图亚特·霍尔提到,“意义必须进入这些实践的领域,如果它想在某一文化中有效地循环”[1]。孙悟空作为《西游记》里的经典形象被搬上荧幕多次,承载着人们对孙悟空的认知和情感,已经成为一个神话符号。然而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影响下,孙悟空这一符号作用在不同的故事中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本文搜集了20世纪90年代[2]以来以孙悟空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中国电影,通过分析发现《金箍棒传奇1.2》、《大圣归来》、《万万没想到》、《悟空传》这五部大陆电影在讲孙悟空失去了金箍棒或能力变得平凡,观影期待在于孙悟空再次恢复能力;《大话西游1.2.3》、《情癫大圣》、《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这六部香港电影则是从根本解构了孙悟空的神性,孙悟空最终沦落为凡人或始终是只冥顽不化的妖猴;而《红孩儿大话火焰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孙悟空之三打白骨精》这三部来自澳门台湾的电影则基本依循原著。故本文重在比较研究大陆和香港电影,旨在论述两地出现如此差异化现象的缘由。
一、社会变迁下孙悟空神话的解构——以《大话西游》为例
《大话西游》首映于1995年,是香港电影产业高峰时期的作品。这部电影影响力极大,它至今仍活跃在大荧幕上反复重映。该片由刘镇伟执导,周星驰主演,二人都是香港西游题材电影的代表人物,《大话西游》从最大程度容纳了二人对西游的理解,从某种层面来说,他们的理解代表着香港电影对西游的理解。
(一)文本解读:神话的解构
影片里的孙悟空经历了四个阶段,妖——人——神——人,做妖时我行我素,性情乖张,投身成至尊宝时胆小怯懦,平庸且负面。但后来为救白晶晶不惜反复穿越,为救众人带上紧箍咒,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蜕变。
但当紫霞被牛魔王刺死时,神性破灭,他是孙悟空的模样,心里却住着有七情六欲的至尊宝,法力和感情只能选一个,那个无所不能的大圣已经被解构成凡人了。
最后的结局,新的时空已经打开,原来为了救人放下一切的神性在这个时空并不存在,他只能做那个命运安排好去取经的孙悟空,也暗示着孙悟空不过是个凡人,孙悟空神话被彻底击破。
(二)解构缘由:
1.无厘头喜剧
“无厘头”是一句广东话,意思是无端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或说出莫名其妙的话。香港深受以广东为中心的岭南文化影响,自周星驰系列电影开始兴盛,夹杂了嘲讽,颠覆了逻辑和规则,也融合了胡闹、荒唐和低级趣味,放在喜剧电影中,常令人忍俊不禁。
《大话西游》里孙悟空言语和行为的无厘头,使齐天大圣彻底沦为小人物,他滑稽的表演迎合了观众对小人物的想象,令人捧腹爆笑。
2.九七情节
1984 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定下香港回归的条约。香港陷入一片迷茫,甚至怀着大限来临的恐慌,企图逃离香港这个即将消失的空间。这些对于九七回归产生的强烈而无意识的情感,被称为“九七情结”。
电影的时间线同样映射了“九七情节”,剧情包括四个时空——五百年前泼猴杀唐僧的时空、五百年后至尊宝的时空、五百年前有紫霞的時空、离开即将爆炸的岛屿穿越而入的新时空。时空的变换切合香港的时空变迁,孙悟空和香港的命运是一致的,它没有独立主权(对应孙悟空是妖,在天庭没有位置),回归前英国管理较松(在花果山称王),香港人害怕回归大陆会被剥夺自由。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在香港蔓延,孙悟空跌落神坛,那么香港的结局会不会就像影片里那样——“那个人样子好怪。” “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条狗。”
二、传统文化下孙悟空神性的重构——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
在大陆拍摄的几部电影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票房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因此,本文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进行分析。
(一)文本解读:妖性-人性-神性
故事情节是对原著的补缺——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在五行山之后,陪唐僧去西天取经之前。他误打误撞被江流儿从五行山下放出来,因为欠江流儿人情开始护送其回长安城,身上就开始出现了人性,比如人的忧郁、怯懦和勇敢。这一阶段的孙悟空,逐渐人性化。
全影片的高潮是孙悟空由人到神的进化。佛主在他身上下的封印,就是神性的象征,最后他打破封印,就是去除了人性弱点。
(二)重构缘由
1.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
《西游记》作为经典名著,逐渐吸纳了不同时代的思想内容,儒、释、道三教杂处。该片基于原著创作,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主流价值追求从未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依旧在寻求唐僧师徒取经受难过程中的自我修行和自我拯救,这是一个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并常与民族大义、百姓民生挂钩,因此,又是一种英雄式的追求。
2.现代思维的融合
第一,影片情节是对原著的补缺,在原有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形象下,重新塑造了唐僧江流儿,给电影观众一个现代版本的故事。
第二,融入现代元素:大圣会说很多当下流行的语言,很不屑地喊小唐僧为“小屁孩”;人物的虽然借用传统脸谱,但做了现代化的改变。 第三,孙悟空个人形象更加立体化。石头砸到脚,会为了绷面子而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会讲一些诸如“有一天,你要是够坚强、勇敢,你就能驾驭它们”一类的意味深长的哲理话。
《大圣归来》的孙悟空既有传统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的局限;既有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又有普通人的懊恼、焦虑。因此,更容易与新一代电影观众形成共鸣。
3.好莱坞叙事的借用
大卫·波德维尔说:“经典传统却变成全世界影像表达的一个默认框架,一个几乎每位电影制作者都必须由此出发的起跑点。[3]”此处的经典传统是指好莱坞叙事传统,该片也对好莱坞叙事进行了借鉴。
首先,故事设定大圣的法力被封印,成了凡人,需要完成自我修行。这种平民视角是好莱坞惯用的套路,一是可以迎合大众市场的主流群众,二是符合从平凡到英雄的价值观认同。
其次,好莱坞擅用多线故事,本片抽取了原著的部分内容,丰满了唐僧救孙悟空和师徒踏上取经路的情节,将故事进行精简编织,使内在因果张弛有度。
结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对孙悟空的改编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大陆电影里孙悟空失去能力,要完成妖-人-神的蜕变,成为真正的英雄;香港电影里孙悟空不再是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他身上摆脱不了人和妖的缺点。这两种形象刻画,实质上一个是在重塑孙悟空的神性,一个是在解构孙悟空的神话,深究原因,这与电影的地域文化背景有关,只有弄清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才能读懂孙悟空形象背后的故事。
注释:
[1]斯图亚特·霍尔.表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本文对主要刻画孙悟空形象的电影研究范围限定在1990年以后,第一,80年代之前多为抗战宣传电影,目的在与巩固民心,80年代主要是戏剧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呈现方式有很大差别,观众大多没有看过,代入感较弱;第二,90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发展市场经济,电影有了比较良好的生产创作环境.
[3][美]大卫·波德维尔.好莱坞的叙事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吴承恩.西游記整理校注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赵卫防.香港电影产业流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张锦池.西游记考论[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列孚.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J].当代电影,2002(2):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