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翻译理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rb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不仅是诗人和作家,也是杰出的翻译家。徐志摩翻译过很多诗歌,并且还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理论的独到见解。然而,对于徐志摩的翻译理论,后人仍然知之甚少。本文以《翻译家徐志摩研究》为视角,将阐述徐志摩的翻译理论,并对其理论加以补充和说明。
  关键词:徐志摩的翻译理论;《翻译家徐志摩研究》
  作者简介:侯翠平,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一、导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诗人,他也是一位成就颇高的翻译家。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他翻译了80余首诗,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他为中国翻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然而,后人还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他的诗歌创作上,对其翻译作品,尤其是翻译理论了解甚少。高伟著的《翻译家徐志摩研究》较全面地探讨了徐志摩的翻译思想,本论文将以该书为视角,阐述徐志摩的翻译理论和原则,并对其理论加以补充和说明。
  二、徐志摩的翻译理论
  (一)忠实于原作,既合文法又合意境。
  徐志摩认为,完全地译诗是不可能的,但必须把诗意传达出来。徐志摩主张要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熟悉作者心境的条件下,凭读者的能耐“再现”。以歌德的诗《浮士德》为例:
  原文:Who never ate his bread in sorrow,
  Who never spent the midnight hours,
  Weeping and waiting for the morrow,
  He know you not, ye heavenly powers!
  (徐译) 谁不曾和着悲泪吞他的饭,
  谁不曾在凄凉的深夜,怆心的,
  独自偎着他的枕衾幽叹——
  伟大的神明啊,他不认识你。
  歌德的这四行诗写的是心灵的感悟和受挫折人的精神慰藉。徐译此诗时,刚刚因陆小曼一事辞去北大教授,他决定去欧洲散散心,并与泰戈尔相約见面,途中顺便看望孩子,可是不幸孩子刚刚生病去世,作为父亲,徐内心很痛苦,于是他转向意大利与泰戈尔赴约,可是泰戈尔又因病提前回国了,这使得徐志摩更加悲痛。然而,这一系列的遭遇却很自然地使他把四行诗的伤感和怆凉翻译得恰到好处,与原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很相符。
  (二)既重视诗的形式,又重视诗的神韵。
  徐志摩在《一个译诗问题》中,曾表述过:“翻译难不过译诗,因为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也不单是他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像颜色化入水,又得把形式化进神韵,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从这一形象的比喻中可以看出,翻译诗需要“形”和“神”的统一,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如果没有“形”, “神”则失去了依附的对象;如果没有“神”,“形”则成了无用的摆设。可是,翻译诗歌想要达到“形”“神”兼备是很难完全实现的。以《鲁拜集》的第七十三首为例:
  原文:Oh Love! Could thou and I with Fate conspire
  To grasp this sorry scheme of thing entire,
  Would not we shatter it to bits—and then
  Re-mould it nearer to the Heart’s Desire?
  (徐译) 爱啊!假如你我能勾着命运谋反,
  一把抓住了这整个儿“寒尘”的世界,
  我们还不趁机把他完全捣烂——
  再来按我们的心愿,改造他一个痛快?
  在原文中,句子的节奏属于五步抑扬格,朗读起来抑扬顿挫,韵脚是AABA式。然而,在译文中每行字数都不相同,韵脚虽然属于ABAB式,但“界”和“快”也没有实现完全押韵。另外,一、三行“掉尾”句式的取消和四行断裂句式的出现使得译文的“形”大打折扣,也使得原文中的“神”——磅礴的气势和无所畏惧的反抗精神所黯然失色。因此,尽管徐志摩既重视诗的形式,又重视诗的神韵,但他的译诗也很难做到完全的“形神兼备”。
  (三)主张用白话文不用文言文翻译。
  经历“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学领域掀起了使用白话文的浪潮。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徐志摩更是主张使用白话文来翻译作品。在《征译诗启》中他认为,虽然白话文形式的翻译不是完美的,但它要比文言翻译好,用白话文翻译诗歌更自然,更生动活泼,更能传达诗歌的韵味。因此,徐志摩的大部分译作都是采用白话文形式,也正是他的这一坚持,新诗取代旧诗成为一种趋势,白话翻译成为一种潮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代翻译领域,徐志摩的确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译者,他不仅翻译了80余首诗,6部戏剧,8篇小说,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和原则。然而,对于他的翻译思想,《翻译家徐志摩研究》一书列举的理论仍有一些遗漏。例如:徐志摩没有把翻译看成两种语言的转化,而是努力挖掘文化的深层内涵,因此他译诗经常转译或编译;再有,徐志摩译诗很讲究语言的美,尤其是对诗歌语言的美,他会反复斟酌达到精益求精。另外,徐志摩对翻译的态度也是极其严谨认真的。可以说,徐志摩在翻译的道路上,坚持着自己的翻译理论和原则,为后人留下了太多优秀的作品,也为译者提供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全福:徐志摩与诗歌翻译[J].中国翻译,1999(6):39.
  [2]高伟:翻译家徐志摩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希腊神话对英美两国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希腊神话,英美两国文学是不完整的。希腊神话对英美两国的文学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拓宽了英美两国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希腊神话;英美文学;影响分析  作者简介:刘莉(198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职英语教学与教改、英美文化与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中图分类号]:G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石头寨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地位优势显著,自然环境优良,相对于长三角地区其他村落而言其离土文化较早。随着社会形态的塑造,人力资源的积累,家庭再生产的作用,逐步呈现出现代城市体系辐射下的城乡融合。石头寨村地处大城市近郊,由于乡村与城市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乡村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城市辐射下的资源,
摘 要:中国传统古代女性被一个“贞”字捆绑,然而女性这样卑微的地位,并不止中国古代的女性,看似神圣的《圣经》中的女性代表——撒拉,也遵循着属于她的“三从四德”,也有着西方独特的纲常伦理。不管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悲惨,还是撒拉的一生,都是代表着无数女性的状态,甚至这种状态在自由、平等的社会仍然存在,仍然被作为一个女性的标准。  关键词:撒拉;三从四德;圣经;女性  作者简介:刘全琴(1998-),女,四
摘 要:《山河故人》作为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在2015年上映的文艺电影,于众多商业大片的围剿之下拿下了3萬的票房,真正地做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他通过镜头语言将故事的真实性与虚幻完美融合,通过听觉效果引发时代与情感的共鸣,导演运用娴熟而精湛的视听语言,处理出准确而生动的叙事和节奏,一步一步地引出故事的核心观点。  关键词:《山河故人》;贾樟柯;视听语言;真实;虚幻;时代;情感  [中图分类号]:J9
作者简介:陈婉(1995.10-),女,汉族,广东揭阳人,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英语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题记:“One point seven billion were there for his birth. Two-hundred-twenty countries tuned id f
摘 要:受周围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乔治·艾略特从小就接受着严格的宗教教育。作为一个曾经的宗教狂热分子,艾略转变为了东正教怀疑论者最终放弃了基督教,成为了人文宗教的忠实倡导者。此外,尽管艾略特坚信人类应该取代上帝,且爱心和同情心应该取代人的信仰,但在艾略特的作品中上帝却是无处不在且是至高无上的,这种矛盾的宗教观的形成与艾略特所处的环境和多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宗教观
秋风瑟瑟又一年,  年年南辕。  只此南辕,  幸得棠与良辰眠。  春水涟漪染九千,  思蕊难见。  苞含夢远,  执子手共佳期盼。
摘 要:《德伯家苔丝》是英国著名诗人、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富盛誉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灿烂瑰宝。小说讲述了俊俏懵懂的乡村少女苔丝在不幸被诱奸后惨遭丈夫抛弃最后愤然杀死凶手的故事。其中的情节冒犯了许多维多利亚的时代的道德观念,在当时引起强烈冲突,可小说所表达的反对封建宗教、反对封建道德、反对资产阶级法律的精神却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其反抗精神及追求人性解放的做法在今天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从弗洛
摘 要:《郑伯克段于鄢》深刻阐释了郑庄公及其母、弟共叔段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的现象,明确的体现出作者对宗法制度的厌恶和道德沦丧的悲叹。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郑庄公残忍、阴险、无道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一直受争议的郑庄公加以一定分析。  关键词:郑庄公;政治评价;社会背景  作者简介:徐学婧(1999.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受于书中种种智慧,归算起来,已是历史长河中无数经典的概述。而《论语》所传,历经世纪风霜巨浪,耳目相传,纸笔更替,所凝汇而成终于是经典中的源泉,智慧中的山峰。  幼时便熟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而今师从大学之门,从无知迈入有知,致以有知界限,所触及种种,才知所知更是渺小,书读万卷,道途万里,才知古人智慧所累积,皆是不易。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亦加增忧伤。圣人那般悲天悯人之广袤胸怀,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