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高三复习课“电解原理”为例,从电解原理的再现、电解原理的拓展、电解原理的应用等3个方面,尝试采用递进式问题链驱动化学课堂的互动教学,以增强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递进式问题链;高三复习;电解原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3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如何在高三复习中,既能达到巩固基础、培养能力、加强应用、提升素养之目的,又能激发兴趣,增强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近日举行的宁波市高三化学复习研讨会上,以高三复习课“电解原理”为例,尝试采用了递进式问题链驱动化学课堂的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听课教师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
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所有问题解决必定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开始[1]。在问题的设计中,特别是高三复习课中,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依据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勒(Keller,J. K.,1987)开发的“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来实现问题的设计和布局,包括注意、适切性、信心和满意四个方面的内容[2]。本课设计以问题链来驱动课堂的互动,为了使所设计的问题吸引并维持注意,教师运用新奇的或意料之外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或更深层次的兴趣,即认知好奇心。其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适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这就是适切性。再次,学生面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时应有一定的信心去解决。最后,如果行为的结果与学生的期望一致,而这一结果又是积极的,那么学生的动机就会被激发,这就是满意。只有设计维持注意,适切学生实际,学生有信心解决,且结果比较满意的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互动性,这也是笔者设计问题链驱动课堂互动的初衷。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不仅方式多样,功能也因“问”而异。递进式问题链,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利用正向或逆向的思维方式提出一连串的由浅入深的问题组。对于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应该采用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即问题链,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避免学生思维“卡壳”[3]。
电化学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解原理是电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三复习中,要以教材内容为起点,结合近几年高考的相关要求,建构递进式问题,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中的互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1 环节1 对电解原理的再现——经典案例的变换
问题1 观察电解饱和食盐水(图1)的装置思考,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是什么?分别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设计意图:要增加ClO-浓度,首先必须要充分接触,显然图1装置中,阳极产生的Cl2,不可能与溶液中生成的OH-有充分的接触,那么如何通过改变装置来增大其接触呢?这就是本问设计的关键点,源于生活中消毒液发生器的联想,一些聪明的学生还是不难想到可以用图2的形式呈现,并能根据图2装置,指出阴阳极,说明产生较多ClO-的理由。
问题4 若要杜绝ClO-的产生,有什么办法?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虽然学生容易想到不让Cl2与OH-接触,但不少学生不明白有什么方法使之分开,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教材中,通过对图3的再认,明确阳离子交换膜的功能,为后续“海水淡化”提供知识背景,进一步了解电解反应可通过条件的改变朝着我们所需要的方向进行,渗透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加强,特别是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给他们再次领悟的机会,使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学会最基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也能学会、学通,同时也不让中上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在“炒冷饭”,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原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里从最基础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延伸到消毒液的制备,再到离子交换膜的应用,对所有的学生而言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复习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储备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就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设计习题时,还要从整体把握,看习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我们据此设计了本课的第二环节。
2 环节2 对电解原理的拓展——混合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递进式问题链;高三复习;电解原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31–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如何在高三复习中,既能达到巩固基础、培养能力、加强应用、提升素养之目的,又能激发兴趣,增强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近日举行的宁波市高三化学复习研讨会上,以高三复习课“电解原理”为例,尝试采用了递进式问题链驱动化学课堂的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听课教师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
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所有问题解决必定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开始[1]。在问题的设计中,特别是高三复习课中,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依据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勒(Keller,J. K.,1987)开发的“ARCS”的动机设计模型来实现问题的设计和布局,包括注意、适切性、信心和满意四个方面的内容[2]。本课设计以问题链来驱动课堂的互动,为了使所设计的问题吸引并维持注意,教师运用新奇的或意料之外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或更深层次的兴趣,即认知好奇心。其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适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这就是适切性。再次,学生面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时应有一定的信心去解决。最后,如果行为的结果与学生的期望一致,而这一结果又是积极的,那么学生的动机就会被激发,这就是满意。只有设计维持注意,适切学生实际,学生有信心解决,且结果比较满意的问题才能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互动性,这也是笔者设计问题链驱动课堂互动的初衷。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不仅方式多样,功能也因“问”而异。递进式问题链,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利用正向或逆向的思维方式提出一连串的由浅入深的问题组。对于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应该采用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即问题链,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避免学生思维“卡壳”[3]。
电化学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解原理是电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三复习中,要以教材内容为起点,结合近几年高考的相关要求,建构递进式问题,增强师生间在课堂中的互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1 环节1 对电解原理的再现——经典案例的变换
问题1 观察电解饱和食盐水(图1)的装置思考,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是什么?分别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设计意图:要增加ClO-浓度,首先必须要充分接触,显然图1装置中,阳极产生的Cl2,不可能与溶液中生成的OH-有充分的接触,那么如何通过改变装置来增大其接触呢?这就是本问设计的关键点,源于生活中消毒液发生器的联想,一些聪明的学生还是不难想到可以用图2的形式呈现,并能根据图2装置,指出阴阳极,说明产生较多ClO-的理由。
问题4 若要杜绝ClO-的产生,有什么办法?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虽然学生容易想到不让Cl2与OH-接触,但不少学生不明白有什么方法使之分开,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教材中,通过对图3的再认,明确阳离子交换膜的功能,为后续“海水淡化”提供知识背景,进一步了解电解反应可通过条件的改变朝着我们所需要的方向进行,渗透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加强,特别是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给他们再次领悟的机会,使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学会最基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使他们也能学会、学通,同时也不让中上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在“炒冷饭”,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原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里从最基础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延伸到消毒液的制备,再到离子交换膜的应用,对所有的学生而言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复习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储备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就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设计习题时,还要从整体把握,看习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我们据此设计了本课的第二环节。
2 环节2 对电解原理的拓展——混合系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