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1-0057-04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B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各地的化学试卷已浮出水面,纵观高考化学试题,有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疑惑。现将个人不成熟的思考和盘托出,就教于方家。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最主要的亮点是——新颖度、综合度、陌生度。
例1.(全国Ⅰ卷理综第28题)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的碳粉充分混合物,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
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物凝固城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元素Z是 __________;
(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应属于实验题范畴,但与往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相比却有较大的变化:往年一般是给出药品、仪器和基本操作,要求考生正确完成某项实验,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实验原理、装置的理解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上;而今年的这道题目中,却融合了无机信息题内容,考查重点也由验证性向探究性过渡。特别是题目的黄色药品是未知的,仅可推测它大概是金属氧化物。题目新颖,综合度、陌生度更高了,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综合分析问题和探究能力。(2)、(4)两问虽然考查的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但由于变换了角度,难度大大增加。(3)问则完全是元素化合物的命题手法,记得高考曾经考过CuO与C反应的所有化学方程式,与这里相类似。但本题怪在用MO来完成反应式。许多学生费尽心机地在那里拼命推导MZ是什么物质,花了大量时间,最终却一无所得。这也难怪,因为中学涉及的方程式都是具体物质,而命题者又用了“黄色粉末状化合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这些非常明显的现象来误导学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落入陷阱中。
此外,北京卷、重庆卷等高考化学试题也有类似倾向,在学科内综合方面增大了力度,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原则。如北京理综卷Ⅱ卷中的第26、27,28题的无机板块试题,完全打破了传统命题中知识板块的界限,将中学常见的重要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与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础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思考容量之大,学科内综合程度之高是前所末有的。较高的综合度产生了较高的陌生度,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许多同学不是很适应。这种陌生度较高的试题,不仅凸显了考核能力,也使考核更体现公平的原则。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今年化学高考的亮点之二是——强化应用、强化定量。
今年的许多试题都注重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化了定量计算,加大了对能力水平的考查,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对中学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在化学高考淡化计算几年之后,今年全国化学高考题中计算的分量明显增大了。多数试卷在加大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考核力度的同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化学计算板块题,而是将化学计算的考核分散到了Ⅰ卷的选择题与Ⅱ卷的非选择题各小题之中,如:全国Ⅰ理综的13题、26.(3)(5)题,北京卷的5题、7题、12题、26.(5)题、27.(4)题28.(4)题等。这样既分散、降低了难度,又强调了化学计算的应用性,更好的发挥了化学计算题的学科功能,提高了化学学科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估计在今后几年之内,化学计算的命题仍将沿用这一思路。
今年化学高考亮点之三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今年高考有更多省市自主命题,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有的求变,有的求稳,有的新潮,有的传统,有的追求平稳过渡……。如:全国Ⅰ卷理综化学题与全国Ⅱ卷理综化学题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该不是全国高考命题组在进行的一组有意的对照尝试吧?
我想,在提倡高考百花齐放的今天,各省独立命题成为趋势,各省高考命题思路、手法与难易不同的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全国一张卷的格局,已经被打破,猜题、套题、押题的现实,会不会也成为历史呢?
下面,谈谈个人对今年高考题的一些疑惑之处:高考是一次非常严肃的考试,它决定了千千万万个考生个人的命运,国家每年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来完成这项工作,很难想像在考题中还会出现严重的科学性、严谨性问题,但问题确实存在,值得好好反思。
疑惑之一:科学性问题
例2.(全国Ⅰ卷理综第26题)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制备KMnO4,方法如下:软锰矿和过量的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浓缩溶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KMnO4。试回答:
(1)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K2Mn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3)若用2.5g软锰矿(含MnO2 80%)进行上述实验,计算KMnO4的理论产量;
(4)KMnO4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 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5)上述制得的KMnO4产品0.165g,恰好与0.335g纯Na2C2O4反应。计算该KMnO4的纯度。
【挑毛病】“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K2MnO4及K2MnO4在酸性溶液中能否氧化Cl-?
根据电极电位判断,KMnO4及K2MnO4在酸性溶液中氧化Cl-的反应是可以发生的。虽然,有关反应并非中学所要求,但作为高考题,严谨性总要考虑吧?何况,多年来高考命题遵循着“源于教材,不拘泥于中学教材”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学生从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可以推出相关反应的,很多高考题不就是这样被炮制出来的吗?!那么,根据第一步反应生成的K2MnO4和KCl的比例,就可以确定出K2MnO4部分作氧化剂与KCl反应,部分发生歧化反应。这样得出的化学方程式及计算结果将与标准答案迥然不同,哪一个更有道理呢?而这恰恰是标准答案中没有考虑到的。
例3.(全国Ⅰ卷理综第29题)A、B、C、D、E、F和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化合物 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A能发生银镜反应,1molA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3mol H2反应生成B,则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B在浓硫酸中加热可生成C,C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D,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①芳香化合物E的分子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E在NaOH溶液中可转变为F,F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生成G(C8H6O4)。1molG与足量的NaHCO3溶液反应可放出44.8L CO2(标准状况),由此确定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略)
分析:这里仅就(3)①进行讨论,E的分子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按高考惯例,考核同分异构体时,如果同分异构体在四种或四种以内的,有时会要求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如果在四种以上时,一般会提供几种结构简式,留下2种让考生来填空。近年来,更出现了“任写一种”或“任写两种”这样更简单的命题。本人认为,高考这一不成文的惯例是合理的,凸显了多年来高考命题老师对中学教学的了解,对学生水平的了解。本题(3)小题的同分异构体共7种(见解析),却要求考生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明显偏难了。更遗憾的是,命题者提供的标准答案居然错了,只写出7种中的6种,用自己都没能正确解答的问题来要求中学生,岂非咄咄怪事?!
新课程改革开始了,高考也在发生改变,它改变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从以上分析至少可以看出一点,今后仅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方法再也行不通了。但另一方面,高考命题的水平是否也应进一步提高呢?
高考在变,我们也要变。但我想,不管怎样变,抓好双基是错不了的,培养能力也是错不了的。在抓好双基的前提下,关注能力的提高,关注知识的积累和综合,关注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只要我们把基础打扎实了,把每一步都迈坚实了,我们就一定可以获得好成绩。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国各地的化学试卷已浮出水面,纵观高考化学试题,有一些亮点,也存在一些疑惑。现将个人不成熟的思考和盘托出,就教于方家。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最主要的亮点是——新颖度、综合度、陌生度。
例1.(全国Ⅰ卷理综第28题)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的碳粉充分混合物,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
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物凝固城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元素Z是 __________;
(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应属于实验题范畴,但与往年高考化学实验题相比却有较大的变化:往年一般是给出药品、仪器和基本操作,要求考生正确完成某项实验,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实验原理、装置的理解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上;而今年的这道题目中,却融合了无机信息题内容,考查重点也由验证性向探究性过渡。特别是题目的黄色药品是未知的,仅可推测它大概是金属氧化物。题目新颖,综合度、陌生度更高了,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综合分析问题和探究能力。(2)、(4)两问虽然考查的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但由于变换了角度,难度大大增加。(3)问则完全是元素化合物的命题手法,记得高考曾经考过CuO与C反应的所有化学方程式,与这里相类似。但本题怪在用MO来完成反应式。许多学生费尽心机地在那里拼命推导MZ是什么物质,花了大量时间,最终却一无所得。这也难怪,因为中学涉及的方程式都是具体物质,而命题者又用了“黄色粉末状化合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这些非常明显的现象来误导学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落入陷阱中。
此外,北京卷、重庆卷等高考化学试题也有类似倾向,在学科内综合方面增大了力度,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以及“能力立意”的原则。如北京理综卷Ⅱ卷中的第26、27,28题的无机板块试题,完全打破了传统命题中知识板块的界限,将中学常见的重要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与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础概念、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思考容量之大,学科内综合程度之高是前所末有的。较高的综合度产生了较高的陌生度,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许多同学不是很适应。这种陌生度较高的试题,不仅凸显了考核能力,也使考核更体现公平的原则。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今年化学高考的亮点之二是——强化应用、强化定量。
今年的许多试题都注重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化了定量计算,加大了对能力水平的考查,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对中学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在化学高考淡化计算几年之后,今年全国化学高考题中计算的分量明显增大了。多数试卷在加大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考核力度的同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化学计算板块题,而是将化学计算的考核分散到了Ⅰ卷的选择题与Ⅱ卷的非选择题各小题之中,如:全国Ⅰ理综的13题、26.(3)(5)题,北京卷的5题、7题、12题、26.(5)题、27.(4)题28.(4)题等。这样既分散、降低了难度,又强调了化学计算的应用性,更好的发挥了化学计算题的学科功能,提高了化学学科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估计在今后几年之内,化学计算的命题仍将沿用这一思路。
今年化学高考亮点之三是——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今年高考有更多省市自主命题,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有的求变,有的求稳,有的新潮,有的传统,有的追求平稳过渡……。如:全国Ⅰ卷理综化学题与全国Ⅱ卷理综化学题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该不是全国高考命题组在进行的一组有意的对照尝试吧?
我想,在提倡高考百花齐放的今天,各省独立命题成为趋势,各省高考命题思路、手法与难易不同的情况今后会越来越多,全国一张卷的格局,已经被打破,猜题、套题、押题的现实,会不会也成为历史呢?
下面,谈谈个人对今年高考题的一些疑惑之处:高考是一次非常严肃的考试,它决定了千千万万个考生个人的命运,国家每年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来完成这项工作,很难想像在考题中还会出现严重的科学性、严谨性问题,但问题确实存在,值得好好反思。
疑惑之一:科学性问题
例2.(全国Ⅰ卷理综第26题)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制备KMnO4,方法如下:软锰矿和过量的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浓缩溶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KMnO4。试回答:
(1)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K2Mn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3)若用2.5g软锰矿(含MnO2 80%)进行上述实验,计算KMnO4的理论产量;
(4)KMnO4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 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5)上述制得的KMnO4产品0.165g,恰好与0.335g纯Na2C2O4反应。计算该KMnO4的纯度。
【挑毛病】“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K2MnO4及K2MnO4在酸性溶液中能否氧化Cl-?
根据电极电位判断,KMnO4及K2MnO4在酸性溶液中氧化Cl-的反应是可以发生的。虽然,有关反应并非中学所要求,但作为高考题,严谨性总要考虑吧?何况,多年来高考命题遵循着“源于教材,不拘泥于中学教材”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学生从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可以推出相关反应的,很多高考题不就是这样被炮制出来的吗?!那么,根据第一步反应生成的K2MnO4和KCl的比例,就可以确定出K2MnO4部分作氧化剂与KCl反应,部分发生歧化反应。这样得出的化学方程式及计算结果将与标准答案迥然不同,哪一个更有道理呢?而这恰恰是标准答案中没有考虑到的。
例3.(全国Ⅰ卷理综第29题)A、B、C、D、E、F和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有机化合物 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A能发生银镜反应,1molA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3mol H2反应生成B,则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由A生成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B在浓硫酸中加热可生成C,C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D,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①芳香化合物E的分子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E在NaOH溶液中可转变为F,F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生成G(C8H6O4)。1molG与足量的NaHCO3溶液反应可放出44.8L CO2(标准状况),由此确定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略)
分析:这里仅就(3)①进行讨论,E的分子式是C8H8Cl2。E的苯环上的一溴取代物只有一种,则E的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按高考惯例,考核同分异构体时,如果同分异构体在四种或四种以内的,有时会要求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如果在四种以上时,一般会提供几种结构简式,留下2种让考生来填空。近年来,更出现了“任写一种”或“任写两种”这样更简单的命题。本人认为,高考这一不成文的惯例是合理的,凸显了多年来高考命题老师对中学教学的了解,对学生水平的了解。本题(3)小题的同分异构体共7种(见解析),却要求考生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明显偏难了。更遗憾的是,命题者提供的标准答案居然错了,只写出7种中的6种,用自己都没能正确解答的问题来要求中学生,岂非咄咄怪事?!
新课程改革开始了,高考也在发生改变,它改变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从以上分析至少可以看出一点,今后仅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方法再也行不通了。但另一方面,高考命题的水平是否也应进一步提高呢?
高考在变,我们也要变。但我想,不管怎样变,抓好双基是错不了的,培养能力也是错不了的。在抓好双基的前提下,关注能力的提高,关注知识的积累和综合,关注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只要我们把基础打扎实了,把每一步都迈坚实了,我们就一定可以获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