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到学校是来学习的,只要是学习,总会有错,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心理学家盖耶认为:“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这样中肯、深刻的语言能启迪我们深思。既然学习中的错误不可避免,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错误,以什么样的策略去纠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觉得,充分利用学生错误这一难得的资源去生成预设之外的精彩,这不仅是教师的职责和智慧,也体现了教师新课程观念的落实、人文主义的关爱。教学中,我常用多种方法纠错,下面随选三种谈谈我的纠错策略。
一、纠错,应纠出学生的信心
要想有优异的成绩,除了方法、毅力外,信心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信心不足或者丧失了信心,学习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处在一个稚嫩阶段,学生有错内心往往会忐忑不安,生怕老师批评。这时,老师采取什么样的纠错策略常常能对他们心理产生一定的冲击力。我认为,纠错,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自卑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中,当学生有错,我绝不会批评,而是创设一种温馨的氛围,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心平气和地探讨。
例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在讨论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时,有个学生举手发言说:“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开头与孔乙己毫无关系。什么曲尺形的大柜台,什么做工的人站着喝酒,什么穿长衫的,与孔乙己有关系吗?”小说的第一段到底有没有作用?这个学生的观点正确吗?我没有批评,反而顺着学生的话说:“大柜台、做工的人、穿长衫的,与孔乙己真的没关系吗?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八仙过海、各抒己见。”
一个错误的发言,引起了一场思辨。最后,大家认识到:文章第一段写了短衣帮和穿长衫的,他们一“短”一“长”的穿着不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的喝酒方式不同,显示出鲜明的贫富差距、阶级等级。咸亨酒店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就为孔乙己的出场和他最后悲惨下场埋下了极妙的伏笔。问题解决了,我又说:“说错不是坏事,它是向正确前进的必然过程。如果一开始这位学生讲对了,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辩论,大家的印象也不会如此深刻。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应该感谢这位说错的学生。请大家给他点掌声。”这样的纠错,学生的信心不是减少了而绝对是增强。
二、纠错,应采取探究的方式
纠错,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是教师一言堂直接纠错还是采取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辨别错对呢?我选择的是后者。因为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力,发散学生思维,在平等的探讨中认识到正确与错误。这种做法符合新课程理念。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
在初中语文的纠错教学中,我常改变自己的角色,变成了如杜威所说的学生“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引发了讨论:“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这个于勒从表面上看却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呢?”有学生发言认为作家偏题了,理由很简单,如果写“我的父亲”,能够不主要写父亲而写其他人吗?有学生反驳,小说能选进课本肯定有足够的理由,偏题了怎么能选上?两种观点明显对立,我没有判断对错,而是将纠错的机会交给学生,在讨论中辨明是非。
通过反复讨论,大家终于统一了意见:看上去,于勒没有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其实,情节发展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于勒。开头的栈桥散步是因为盼于勒;情节发展中二姐婚事的促成是因为于勒的一封信;高潮部分当然有于勒;结尾部分的改乘圣玛洛船是因为躲于勒。这样的结构正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构思水平。
试想,纠错如果是教师直接说出答案,哪会有这样的效果。
三、纠错,应给予各个同学机会
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是班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纠错,如果能给予他们更多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对他们无疑是种鼓励和鞭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些学生之所以学习能力不足,就是因为他们学习途中有了太多的失败、失望和无助,缺少其他学生学习上“成功的欢乐”。纠错中,让落后同学多发言就是送“成功的欢乐”、机遇给他们,而欢乐的不断累积就会成为他们进步的轨迹。我在纠错教学中,经常给落后同学创造这样的机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纠错,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落后同学基础较差,相对来讲,错误也就会多,不能因为十次八次的错就失去耐心。
纠错,重要的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只要你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只要你认识到“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语),纠错的策略总会比困难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姜灶中学(226300)
一、纠错,应纠出学生的信心
要想有优异的成绩,除了方法、毅力外,信心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信心不足或者丧失了信心,学习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处在一个稚嫩阶段,学生有错内心往往会忐忑不安,生怕老师批评。这时,老师采取什么样的纠错策略常常能对他们心理产生一定的冲击力。我认为,纠错,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自卑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中,当学生有错,我绝不会批评,而是创设一种温馨的氛围,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心平气和地探讨。
例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在讨论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时,有个学生举手发言说:“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开头与孔乙己毫无关系。什么曲尺形的大柜台,什么做工的人站着喝酒,什么穿长衫的,与孔乙己有关系吗?”小说的第一段到底有没有作用?这个学生的观点正确吗?我没有批评,反而顺着学生的话说:“大柜台、做工的人、穿长衫的,与孔乙己真的没关系吗?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八仙过海、各抒己见。”
一个错误的发言,引起了一场思辨。最后,大家认识到:文章第一段写了短衣帮和穿长衫的,他们一“短”一“长”的穿着不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的喝酒方式不同,显示出鲜明的贫富差距、阶级等级。咸亨酒店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就为孔乙己的出场和他最后悲惨下场埋下了极妙的伏笔。问题解决了,我又说:“说错不是坏事,它是向正确前进的必然过程。如果一开始这位学生讲对了,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辩论,大家的印象也不会如此深刻。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应该感谢这位说错的学生。请大家给他点掌声。”这样的纠错,学生的信心不是减少了而绝对是增强。
二、纠错,应采取探究的方式
纠错,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是教师一言堂直接纠错还是采取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辨别错对呢?我选择的是后者。因为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力,发散学生思维,在平等的探讨中认识到正确与错误。这种做法符合新课程理念。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
在初中语文的纠错教学中,我常改变自己的角色,变成了如杜威所说的学生“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引发了讨论:“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这个于勒从表面上看却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呢?”有学生发言认为作家偏题了,理由很简单,如果写“我的父亲”,能够不主要写父亲而写其他人吗?有学生反驳,小说能选进课本肯定有足够的理由,偏题了怎么能选上?两种观点明显对立,我没有判断对错,而是将纠错的机会交给学生,在讨论中辨明是非。
通过反复讨论,大家终于统一了意见:看上去,于勒没有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其实,情节发展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于勒。开头的栈桥散步是因为盼于勒;情节发展中二姐婚事的促成是因为于勒的一封信;高潮部分当然有于勒;结尾部分的改乘圣玛洛船是因为躲于勒。这样的结构正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构思水平。
试想,纠错如果是教师直接说出答案,哪会有这样的效果。
三、纠错,应给予各个同学机会
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是班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纠错,如果能给予他们更多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对他们无疑是种鼓励和鞭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些学生之所以学习能力不足,就是因为他们学习途中有了太多的失败、失望和无助,缺少其他学生学习上“成功的欢乐”。纠错中,让落后同学多发言就是送“成功的欢乐”、机遇给他们,而欢乐的不断累积就会成为他们进步的轨迹。我在纠错教学中,经常给落后同学创造这样的机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纠错,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落后同学基础较差,相对来讲,错误也就会多,不能因为十次八次的错就失去耐心。
纠错,重要的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只要你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只要你认识到“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语),纠错的策略总会比困难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姜灶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