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中国虎妈”原来是贬义词,引发美英媒体争论。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在其著作《虎妈的战歌》收录的文章中为“中国虎妈”一词正名,她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为例,介绍中国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方法,不仅高要求严标准,罗列一堆“不许”,还谏言西方家庭应借鉴中国家庭的严格家教方式。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虎妈。
我们来认识一个,母亲:李紫欣32岁(幼儿教师);儿子:许宇轩(幼儿园大班学生)。
今天是星期六,早晨五点半李紫欣揉着有些惺忪的眼睛起床、洗漱,为儿子准备早餐。六点钟叫起迟迟不愿起床的许宇轩,洗漱、吃早餐。六点半,下楼、坐公交赶往市中心。
其实这种生活已持续两年了,两年前看到同事的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绘画,学演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李紫欣左右权衡、反复比较给孩子报了一个小提琴班。老师的教学水平高,又有耐心、爱心,不可多得。就是离家太远,从市郊的家中到那儿得一个多小时。这可辛苦了紫欣和儿子。不过总算坚持下来了,儿子的琴艺也大有提高,但是这孩子总是不太愿意学,为此没少挨过骂,挨过打。
一个小时的小提琴学完了,时钟指向了九点。跟小提琴老师告别后,紫欣母子俩匆匆坐车赶往下一站——蒙氏数学辅导班。
从蒙氏数学班出来已近中午,母子俩简单吃了点饭,又到书城转了转,买了两本书,一本《数学学前必读》,一本《语文学前必读》。大约两点,紫欣带着儿子来到环球雅思——儿子大班了,千万不能错过黄金时期的教育。英语可是非常重要,升学、就业、甚至评职称、出国留学,哪一样用不上!
学完英语已经四点了,紫欣给儿子买了份肯德基作为对他一天辛苦的抚慰,母子二人又坐上回家的汽车,家中还有一堆作业等着儿子——有老师布置的,但更多是紫欣布置的。等到所有的作业做完,时针已经过了七点,紫欣的老公已经把饭菜准备好,一家人共进晚餐。八点钟一家人洗漱完毕,儿子自觉地坐到书桌前读了两篇带有拼音标注的《中外名人成长故事》。八点五十分儿子上床睡觉,在老公讲的《安徒生童话》中睡去。一天中属于夫妻二人的时间终于到了,二人一起聊了会天,看了会电视,十点钟紫欣拖着有些疲倦的身体走进卧室,不一会就睡着了。虎妈的一天也就到此结束。
“虎妈”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确实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心血,我们太爱我们的孩子了: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一门甚至几门艺术、英语、奥数……
有的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老是看到自家孩子的不足……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教育对象。我们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其实颇有道理,其实教育孩子类似于一门农艺,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给幼苗施肥、浇水、除草等,不能揠苗助长。因此,家长一定要好好研究家庭教育方法。
“虎妈”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严苛管制、强化训练、高压和惩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军体、杂技训练并无二致。在国内,这种应试训练已经发展到占用孩子所有可用的时间,包括睡眠和休息时间,不允许玩乐和看“闲书”,而且完全不鼓励批判性思维,刻板地追求标准答案,通过“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对考试要求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极致状态。
殊不知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是在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孩子从小就严重厌学。一个生活在压力和威逼之中、没有梦想和内在学习兴趣的孩子,长大后虽然可以谋取学位和职业,却不大可能成为有高度智慧的优秀人才。所谓“高分低能”、“钱学森之问”的症结端在于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妈”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没指望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这种教育还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
家长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幼儿之间的交往,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中国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
如果说,赴美留学生卢刚枪杀师长同胞的悲剧或属例外,一些高分学生缺乏自立能力,拙于表达、甚至不会交友和恋爱,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似乎培养出一个“人才”时,他却还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的“才”难有大用甚至没有幸福,从而丧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是培养“人”还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问题。支撑“虎妈”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开启了发现儿童、保护儿童、解放儿童的现代教育之路,主张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大人或成人社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陶行知在谈到公民教育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要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没有这种公民意识就没有对待儿童的“平常心”。
当今社会,“打造优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如雷贯耳,“24小时记下1000个英语单词”、对4岁幼儿的“思维训练”等铺天盖地,“虎妈战歌”歌声嘹亮,全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
其实,对待子女教育要精心规划,严格管理。准确把握好教育的“度”: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多一分宽容,少一份苛刻,摆正扭曲的心态,做到严中有爱……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攀比,不要太过功利——从而揠苗助长!让我们时刻以幼儿为中心,从孩子的自身特点考虑,从幼儿成长发展、健康幸福出发,先是把幼儿培养成合格的“人”,而后是优秀的“才”!
我们来认识一个,母亲:李紫欣32岁(幼儿教师);儿子:许宇轩(幼儿园大班学生)。
今天是星期六,早晨五点半李紫欣揉着有些惺忪的眼睛起床、洗漱,为儿子准备早餐。六点钟叫起迟迟不愿起床的许宇轩,洗漱、吃早餐。六点半,下楼、坐公交赶往市中心。
其实这种生活已持续两年了,两年前看到同事的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绘画,学演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李紫欣左右权衡、反复比较给孩子报了一个小提琴班。老师的教学水平高,又有耐心、爱心,不可多得。就是离家太远,从市郊的家中到那儿得一个多小时。这可辛苦了紫欣和儿子。不过总算坚持下来了,儿子的琴艺也大有提高,但是这孩子总是不太愿意学,为此没少挨过骂,挨过打。
一个小时的小提琴学完了,时钟指向了九点。跟小提琴老师告别后,紫欣母子俩匆匆坐车赶往下一站——蒙氏数学辅导班。
从蒙氏数学班出来已近中午,母子俩简单吃了点饭,又到书城转了转,买了两本书,一本《数学学前必读》,一本《语文学前必读》。大约两点,紫欣带着儿子来到环球雅思——儿子大班了,千万不能错过黄金时期的教育。英语可是非常重要,升学、就业、甚至评职称、出国留学,哪一样用不上!
学完英语已经四点了,紫欣给儿子买了份肯德基作为对他一天辛苦的抚慰,母子二人又坐上回家的汽车,家中还有一堆作业等着儿子——有老师布置的,但更多是紫欣布置的。等到所有的作业做完,时针已经过了七点,紫欣的老公已经把饭菜准备好,一家人共进晚餐。八点钟一家人洗漱完毕,儿子自觉地坐到书桌前读了两篇带有拼音标注的《中外名人成长故事》。八点五十分儿子上床睡觉,在老公讲的《安徒生童话》中睡去。一天中属于夫妻二人的时间终于到了,二人一起聊了会天,看了会电视,十点钟紫欣拖着有些疲倦的身体走进卧室,不一会就睡着了。虎妈的一天也就到此结束。
“虎妈”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确实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心血,我们太爱我们的孩子了: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一门甚至几门艺术、英语、奥数……
有的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老是看到自家孩子的不足……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教育对象。我们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其实颇有道理,其实教育孩子类似于一门农艺,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给幼苗施肥、浇水、除草等,不能揠苗助长。因此,家长一定要好好研究家庭教育方法。
“虎妈”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严苛管制、强化训练、高压和惩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军体、杂技训练并无二致。在国内,这种应试训练已经发展到占用孩子所有可用的时间,包括睡眠和休息时间,不允许玩乐和看“闲书”,而且完全不鼓励批判性思维,刻板地追求标准答案,通过“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对考试要求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极致状态。
殊不知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是在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孩子从小就严重厌学。一个生活在压力和威逼之中、没有梦想和内在学习兴趣的孩子,长大后虽然可以谋取学位和职业,却不大可能成为有高度智慧的优秀人才。所谓“高分低能”、“钱学森之问”的症结端在于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妈”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没指望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这种教育还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
家长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幼儿之间的交往,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中国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造成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
如果说,赴美留学生卢刚枪杀师长同胞的悲剧或属例外,一些高分学生缺乏自立能力,拙于表达、甚至不会交友和恋爱,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似乎培养出一个“人才”时,他却还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的“才”难有大用甚至没有幸福,从而丧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是培养“人”还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问题。支撑“虎妈”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开启了发现儿童、保护儿童、解放儿童的现代教育之路,主张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大人或成人社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陶行知在谈到公民教育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要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没有这种公民意识就没有对待儿童的“平常心”。
当今社会,“打造优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如雷贯耳,“24小时记下1000个英语单词”、对4岁幼儿的“思维训练”等铺天盖地,“虎妈战歌”歌声嘹亮,全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
其实,对待子女教育要精心规划,严格管理。准确把握好教育的“度”: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多一分宽容,少一份苛刻,摆正扭曲的心态,做到严中有爱……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攀比,不要太过功利——从而揠苗助长!让我们时刻以幼儿为中心,从孩子的自身特点考虑,从幼儿成长发展、健康幸福出发,先是把幼儿培养成合格的“人”,而后是优秀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