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复杂,职教工作者应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对其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并且要经常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改进教育方法。
【关键词】逆反心理 形成原因 对策
The reason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roducing the mind to rebel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
Li Bo
【Abstract】The reason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mind to rebel are very complex, so all teaching staff must treat students’ mind to rebel correct, give it a dialectic analysis. Teachers can not affirm all but also can not negate all, must turn over to think often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repeated thought.
【Keywords】Mind to rebel Reason of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外界作用的一种反向心理活动及状态。逆反心理的成因繁杂,又各具特点,既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深厚的主观因素。其实质是个体对自我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地位的维护,并无积极和消极之分。它可以产生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并带有某种随机性,并非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复杂,职教工作者应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1.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1 就其客观因素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庭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育者及其教育内容产生逆反心理。③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再次,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和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1.2 当今的青少年,往往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胶着状态。这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1.2.1 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1.2.2 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1.2.3 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的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学生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1.2.4 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1.2.5 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个体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2.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再次,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做好以上三点,教育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要不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自我。
2.1 要反思树威信的手段。教育者威信的形成,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威无信的教师,多见于刚上任的新教师,学生对其能力持怀疑态度,所以新教师自信的心理素质、丰富知识和才华的多方面展示,对课堂的控制与对学生的吸引对其树立威信是相当重要的。有威无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会受到明显的挑战,但仅仅靠“威”,是无法树立“信”的。因“无信”而诱发学生的隐性逆反心理,处理不好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极大障碍。
2.2 反思自己与学生的沟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不断提高师生沟通的能力,反思自己与学生相处的言行举止,不断调整对学生的态度,找到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与途径。
2.3 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只有流动的水,才会清澈美丽;只有变化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呆板、重复、武断的教育方式是很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出现逆反心理的。要实现对已形成习惯的教育方式的反思,需要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教育者要有反思的意识,更要愿意反思,通过反思来修正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的客观实在性,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准确的调适,利用其积极的一面,抑制其消极的一面。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有其易生、易变、不稳定性、相对普遍性的特质,应引起职教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蓝维等著.《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
2 王晓萍等编著.《心理潜能》.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 《北京教育》.2000.6
4 《教学与管理》.2003.12
【关键词】逆反心理 形成原因 对策
The reason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roducing the mind to rebel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
Li Bo
【Abstract】The reasons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mind to rebel are very complex, so all teaching staff must treat students’ mind to rebel correct, give it a dialectic analysis. Teachers can not affirm all but also can not negate all, must turn over to think often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 method through the repeated thought.
【Keywords】Mind to rebel Reason of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外界作用的一种反向心理活动及状态。逆反心理的成因繁杂,又各具特点,既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深厚的主观因素。其实质是个体对自我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地位的维护,并无积极和消极之分。它可以产生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并带有某种随机性,并非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复杂,职教工作者应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1.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1 就其客观因素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家庭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育者及其教育内容产生逆反心理。③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再次,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和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1.2 当今的青少年,往往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胶着状态。这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1.2.1 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1.2.2 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1.2.3 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的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学生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1.2.4 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1.2.5 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个体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2.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再次,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做好以上三点,教育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要不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自我。
2.1 要反思树威信的手段。教育者威信的形成,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威无信的教师,多见于刚上任的新教师,学生对其能力持怀疑态度,所以新教师自信的心理素质、丰富知识和才华的多方面展示,对课堂的控制与对学生的吸引对其树立威信是相当重要的。有威无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会受到明显的挑战,但仅仅靠“威”,是无法树立“信”的。因“无信”而诱发学生的隐性逆反心理,处理不好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极大障碍。
2.2 反思自己与学生的沟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不断提高师生沟通的能力,反思自己与学生相处的言行举止,不断调整对学生的态度,找到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与途径。
2.3 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只有流动的水,才会清澈美丽;只有变化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呆板、重复、武断的教育方式是很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出现逆反心理的。要实现对已形成习惯的教育方式的反思,需要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教育者要有反思的意识,更要愿意反思,通过反思来修正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的客观实在性,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准确的调适,利用其积极的一面,抑制其消极的一面。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有其易生、易变、不稳定性、相对普遍性的特质,应引起职教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蓝维等著.《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
2 王晓萍等编著.《心理潜能》.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 《北京教育》.2000.6
4 《教学与管理》.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