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媒体课件,凭借本身直观、生动、方便等优势受到教师群体的青睐。连颇为传统的语文课堂也广泛运用它。多年来各省市举办的“语文优质课竞赛”“名师课堂”等活动,所有授课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我们感受到它为语文教学改革所助一臂之力。但很多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闯入误区。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语文课堂上;运用误区;创新高效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不仅使人们将多种信息做统一处理的愿望成为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其技术条件已日趋成熟,无论在教育领域亦或是其他领域都已逐步普及。教师在感受其便捷性和實用性的同时,也要提防因使用多媒体工具不当而出现的教学问题。
擅用多媒体教学,使语文课堂洋溢着浓厚的科技化气息,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不过,在“激活”的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越俎代庖
一部分老师为了追求时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一些老师觉得自己的板书不好看时,电脑可以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不但免去了出丑的可能性,而且省时省力;一些老师的朗读不够给力时,她们手上的鼠标轻轻一移,标准好听的范读在同学们的耳际清晰响起;大多数语文老师不善于画画也无需自怨自艾,多媒体定会拱手相助……这样,多媒体的身份自然而然从教学的辅助工具,一跃上升为教师的“替身”,语文课堂俨然成了多媒体的独角戏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曾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甚至同一个读者的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语文课堂是学生享受美、学习美、表现美的平台,绝不能被机械化的资源代替了。
二、生搬硬套
有时为了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学校会要求每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而且在课堂教学的观摩和考核过程中,更是把多媒体使用情况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因此,老师们不能掉以轻心,再怎样也要弄出几张幻灯片来播一播。很多时候,老师们在上公开课时,干脆就把无关痛痒的内容弄上屏幕来过过瘾,反正抱着让屏幕一直“亮”着的心理……让多媒体当应付检查的挡箭牌,这与穿着高档的西服在路边卖菜无异,值得深思。
三、花里花哨
多媒体课件,教师乐用、学生喜看。但许多教师力求外表美观,过分看重情景教学效果,电视、录像、动画、音乐被大量引用。与此同时,在技术上追求夸张、博取眼球,字体或者图形反复闪烁,频繁变形是眼睛很疲劳。记得笔者看到《背影》这篇课文的一张PPT时,发现一边是对父亲背影深情的赏析,一边却有一个动画小女孩在不停地手舞足蹈。这种不合时宜、花里花哨的内容既不实用,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课堂应有的气氛抹杀了。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状况外,课件制作粗糙、片面追求多媒体效果、“多媒体满堂灌”等问题在目前语文课堂中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这让我们觉得似乎多媒体教学是弊大于利的。难道我们持着“避之则吉”的态度吗?陈立同在《运用现代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运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也绝不会否认多媒体的时效性和科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怎样合理、适度地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效果呢?这正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帮多媒体课件“重塑形象”。
一、当教学环节的引领者
好的语文课件,是语文教师匠心精神的一种体现,它能让语文课堂呈现出流畅、灵动的舒适感。且缺乏文采的教师在引领学生的思路与学法往下一个驿站转移时,总是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否则,语文课给人的感觉是了无生趣,使语文课或多或少失去了它应有的灵性与魅力。因此,匠心独运的语文课件使语文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环节起承转合得更加合理、自然、流畅。在顺德区第四届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大赛教学技能的比赛场上,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所使用的课件使我获益良多。她为了让学生体会“搁浅”小鱼的痛苦心情,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这位教师在课件上下了功夫,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件最先出现一个“蒸”字,由黑变红,渐渐后消失,变成一轮炎炎烈日,将浅水洼里的水晒得蒸发了,水里的鱼浅浅地“现身”了。看着孩子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她顺势质疑:“假如你是这浅水洼里的一条小鱼,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会说些什么呢?”这恰到好处地地过渡到学习第二自然。此时,课件不仅巧妙地“过渡”,还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蒸”的字义,更为下文的感情朗读埋下了伏笔,这可谓“一石三鸟”。
二、当文本朗读的催情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也突出了文本在对话中的重要地位。感情真挚地朗读是语文学习能否生机盎然的关键。好的语文课件在这方面贡献力量犹如一种催化剂,产生了奇效。笔者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笔者利用课件再现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包括园林布局、收藏的珍品、建筑风貌等,再插入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电影解说词的帮助下,时光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学生的情感顿时被撩拨起来,回归文本朗读语段,便不需要费任何的多余口舌,爱国情、民族恨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朗读演绎中流淌出来。
三、当文本“补白处”的导演
小学语文课本基本上都是图文并茂,色彩斑斓。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除却网上丰富的资源,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以及周边教学环境可以利用的素材,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去敏锐地捕捉文本中需要开掘的空白处,或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寻找需要帮助的“补白处”。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将学生个人力、地域力与多媒体联系起来。
在制作策略上,要化静为动,化文本表达为情境创设、化单调为多彩,等等。如,笔者在执教《手捧空盆子的孩子》第二课时,为了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与感知“人无信不立”,在课件上进行了如下的处理:除文本插图上的国王、手盆空盆子的孩子外,又补充了四五个文本插图上没有的手捧各色鲜花的孩子,并将他们动画化,增强了课件的观赏性。接着教师利用课间创设了让学生对课件上“手捧空盆子”与“手捧鲜花”的孩子各自说心里话的环节,拓展了学生的说话训练。而后点击课件,让国王分别对这两类孩子说话,课件让那位手捧空盆子的孩子从心里慢慢地开出一朵绚丽的“诚实之花”来,让孩子们深深地铭记“最美的花是开在心里的”。此时的课件,既填充了文本中的空白,又挖掘出说话的训练点,既增加了语文学习的情趣性,又浸染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课件才是有效有用的。
四、当解决文本难点的大师
好的语文教学辅助课件绝不会是文本插图的“复制品”,也绝不是课文重点语段的“播放器”。要求孩子解读文本,最佳的方法莫过于让孩子们专注读书。好的语文课件是最大化地辅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难点。笔者在备《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发现班上的孩子都没有亲眼见过骆驼,对骆驼的知识非常浅薄,理解课文的难点——喜爱骆驼、怀念童年的骆驼队有一定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影视与图片资料,如,《城南旧事》电影片段、骆驼掉毛的图片、驼铃声,等等。笔者让孩子们根据自己联系影视作品、图片、音频资料中认识骆驼,引导他们再读文本,抓住主要的三个片段:小英子学骆驼咀嚼、小英子询问骆驼队去向、关心骆驼并想给骆驼剪毛,深刻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情感,解决教学难点就水到渠成了。
总而言之,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除网上丰富的资源,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从认知角度以及周边教学环境可以利用的素材,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将学生个人力、地域力与多媒体联系起来。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漫无目的地、全盘接受地滥用”。语文教师要走出使用多媒体的误区,谨记课堂上真正主导作用的始终是教师本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技术水平,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技术,学习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理论,积极实践不同类别的多媒体课堂,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愿优秀的语文课件给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令人神清气爽、荡气回肠的富有创新意味的文雅之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德)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语文课堂上;运用误区;创新高效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不仅使人们将多种信息做统一处理的愿望成为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其技术条件已日趋成熟,无论在教育领域亦或是其他领域都已逐步普及。教师在感受其便捷性和實用性的同时,也要提防因使用多媒体工具不当而出现的教学问题。
擅用多媒体教学,使语文课堂洋溢着浓厚的科技化气息,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不过,在“激活”的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越俎代庖
一部分老师为了追求时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一些老师觉得自己的板书不好看时,电脑可以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不但免去了出丑的可能性,而且省时省力;一些老师的朗读不够给力时,她们手上的鼠标轻轻一移,标准好听的范读在同学们的耳际清晰响起;大多数语文老师不善于画画也无需自怨自艾,多媒体定会拱手相助……这样,多媒体的身份自然而然从教学的辅助工具,一跃上升为教师的“替身”,语文课堂俨然成了多媒体的独角戏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曾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甚至同一个读者的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语文课堂是学生享受美、学习美、表现美的平台,绝不能被机械化的资源代替了。
二、生搬硬套
有时为了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学校会要求每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而且在课堂教学的观摩和考核过程中,更是把多媒体使用情况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因此,老师们不能掉以轻心,再怎样也要弄出几张幻灯片来播一播。很多时候,老师们在上公开课时,干脆就把无关痛痒的内容弄上屏幕来过过瘾,反正抱着让屏幕一直“亮”着的心理……让多媒体当应付检查的挡箭牌,这与穿着高档的西服在路边卖菜无异,值得深思。
三、花里花哨
多媒体课件,教师乐用、学生喜看。但许多教师力求外表美观,过分看重情景教学效果,电视、录像、动画、音乐被大量引用。与此同时,在技术上追求夸张、博取眼球,字体或者图形反复闪烁,频繁变形是眼睛很疲劳。记得笔者看到《背影》这篇课文的一张PPT时,发现一边是对父亲背影深情的赏析,一边却有一个动画小女孩在不停地手舞足蹈。这种不合时宜、花里花哨的内容既不实用,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课堂应有的气氛抹杀了。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状况外,课件制作粗糙、片面追求多媒体效果、“多媒体满堂灌”等问题在目前语文课堂中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这让我们觉得似乎多媒体教学是弊大于利的。难道我们持着“避之则吉”的态度吗?陈立同在《运用现代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运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也绝不会否认多媒体的时效性和科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怎样合理、适度地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效果呢?这正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帮多媒体课件“重塑形象”。
一、当教学环节的引领者
好的语文课件,是语文教师匠心精神的一种体现,它能让语文课堂呈现出流畅、灵动的舒适感。且缺乏文采的教师在引领学生的思路与学法往下一个驿站转移时,总是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否则,语文课给人的感觉是了无生趣,使语文课或多或少失去了它应有的灵性与魅力。因此,匠心独运的语文课件使语文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环节起承转合得更加合理、自然、流畅。在顺德区第四届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大赛教学技能的比赛场上,一位青年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所使用的课件使我获益良多。她为了让学生体会“搁浅”小鱼的痛苦心情,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这位教师在课件上下了功夫,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件最先出现一个“蒸”字,由黑变红,渐渐后消失,变成一轮炎炎烈日,将浅水洼里的水晒得蒸发了,水里的鱼浅浅地“现身”了。看着孩子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她顺势质疑:“假如你是这浅水洼里的一条小鱼,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会说些什么呢?”这恰到好处地地过渡到学习第二自然。此时,课件不仅巧妙地“过渡”,还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蒸”的字义,更为下文的感情朗读埋下了伏笔,这可谓“一石三鸟”。
二、当文本朗读的催情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也突出了文本在对话中的重要地位。感情真挚地朗读是语文学习能否生机盎然的关键。好的语文课件在这方面贡献力量犹如一种催化剂,产生了奇效。笔者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笔者利用课件再现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包括园林布局、收藏的珍品、建筑风貌等,再插入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电影解说词的帮助下,时光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学生的情感顿时被撩拨起来,回归文本朗读语段,便不需要费任何的多余口舌,爱国情、民族恨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朗读演绎中流淌出来。
三、当文本“补白处”的导演
小学语文课本基本上都是图文并茂,色彩斑斓。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除却网上丰富的资源,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以及周边教学环境可以利用的素材,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去敏锐地捕捉文本中需要开掘的空白处,或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寻找需要帮助的“补白处”。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将学生个人力、地域力与多媒体联系起来。
在制作策略上,要化静为动,化文本表达为情境创设、化单调为多彩,等等。如,笔者在执教《手捧空盆子的孩子》第二课时,为了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与感知“人无信不立”,在课件上进行了如下的处理:除文本插图上的国王、手盆空盆子的孩子外,又补充了四五个文本插图上没有的手捧各色鲜花的孩子,并将他们动画化,增强了课件的观赏性。接着教师利用课间创设了让学生对课件上“手捧空盆子”与“手捧鲜花”的孩子各自说心里话的环节,拓展了学生的说话训练。而后点击课件,让国王分别对这两类孩子说话,课件让那位手捧空盆子的孩子从心里慢慢地开出一朵绚丽的“诚实之花”来,让孩子们深深地铭记“最美的花是开在心里的”。此时的课件,既填充了文本中的空白,又挖掘出说话的训练点,既增加了语文学习的情趣性,又浸染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课件才是有效有用的。
四、当解决文本难点的大师
好的语文教学辅助课件绝不会是文本插图的“复制品”,也绝不是课文重点语段的“播放器”。要求孩子解读文本,最佳的方法莫过于让孩子们专注读书。好的语文课件是最大化地辅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难点。笔者在备《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发现班上的孩子都没有亲眼见过骆驼,对骆驼的知识非常浅薄,理解课文的难点——喜爱骆驼、怀念童年的骆驼队有一定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影视与图片资料,如,《城南旧事》电影片段、骆驼掉毛的图片、驼铃声,等等。笔者让孩子们根据自己联系影视作品、图片、音频资料中认识骆驼,引导他们再读文本,抓住主要的三个片段:小英子学骆驼咀嚼、小英子询问骆驼队去向、关心骆驼并想给骆驼剪毛,深刻体会作者对骆驼的情感,解决教学难点就水到渠成了。
总而言之,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除网上丰富的资源,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从认知角度以及周边教学环境可以利用的素材,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将学生个人力、地域力与多媒体联系起来。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漫无目的地、全盘接受地滥用”。语文教师要走出使用多媒体的误区,谨记课堂上真正主导作用的始终是教师本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技术水平,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技术,学习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理论,积极实践不同类别的多媒体课堂,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愿优秀的语文课件给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令人神清气爽、荡气回肠的富有创新意味的文雅之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德)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