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旋律影片与其他所有影片的创作手法上来说,是相通的。一般来说,有一部分主旋律影片是献礼片。即某些重大事件发生后需要特定类型的影片来反映时代主题。因此主旋律电影的重要要求就是要让观众受教育、受震撼,燃烧起爱国热情,这种宣传意义在主旋律影片的创作中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主旋律创作中的人物塑造以及情境构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物塑造;情境构建;主旋律电影
艺术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通过更深入地去认识人,了解人,探究人,来完成对人格的重建。那么,怎么样把人格重建这一艺术作品的职责和主旋律影片的宣传的职责合二为一,怎么让影片又好看又动人,这是在创作主旋律影片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影片,做到又好看又感人,就是一个好的成功的影片。只不过当谈到主旋律影片的时候,这个“动人”,它是有特定意义的——即只能是让我们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所以如果需要达到这样的两种标准,就偏向于一种命题作文。所以,主旋律创作有时类似于“戴着镣铐跳舞”。
一 主旋律创作中的人物塑造
首先我们谈到了人物,人物的性格一定要独特。这是在创作人物的时候首先要有的意识,或者说是创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怎么样去塑造比较独特的人物?首先,尤其当前主旋律影片的创作提倡的是写小人物的生活。当然有的影片写的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英雄。但现在更多的影片喜欢创作小人物,他虽然好像有一个很英勇的举动,但实际上纵观革命洪流,他还是一个小人物,那怎么能让这样的一些人物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地呈现在我们的作品里,这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把主人公写的有个性,还要让青年观众特别的喜欢,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有“网感”,还要讴歌革命与时代,还是挺难的。
那么应该怎么创作呢?首先人物要真实。但是真实有的时候会和琐碎相连,有时我们把真人真事原封不动搬上荧幕会显得很假。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他就是在界定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这种联系。如何把琐碎的生活抽象成为艺术化的真实?这是我们在塑造人物的时候需要去完成的工作。
其次就是避免想当然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在主旋律影片中,我们想着那些爱冲锋陷阵的革命英雄,他们就应该是这样不怕牺牲的,为了大义要冲锋在前的人物。如果我们把他们行动的动机只是想当然地描述的非常宏大,那么所创作出来的人物势必不够独特。独特的人物一定要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当他去参加这场战役的时候,当他不顾生死、冲锋在前的时候,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每个人物有不同的遭遇,有不同的性格,就会有不同的原因。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家园受到了日本人的侵略,他怀着这样的一种家族的、民族的仇恨,要去反抗;有些人在革命道路上一开始是有所抵触的,但是他因为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和激励,于是他接过先人的接力棒,往前走。
二 情境的构建
情境张力对于主旋律影片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就是通过群场戏可以来调动起观众的热情,以及观众感同身受的民族的自豪感和国家的热爱。
还有一些影片的情境是本身就有一些象征意义和象征色彩的。比如《我和我的祖国》里香港回归的短片的设定就围绕着时间来做。如果《前夜》是走林治远的单人单线——他是怎么样完成最后开国大典升旗任务的线索,那么香港回归的那个短片,实际上是有好几条线索。首先,中英两个代表要来完成这个仪式,政府的人物怎样去争取英国国旗必须在零点之前降下,五星红旗必须在零点升起。第二个就是以这个修表匠华哥这样一条线,以他的情绪、他和他妻子的诠释为线索。他怎样来到了香港,怎样去修表,然后去校准时间,这是他们婚姻和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祖国的热爱的隐喻。另外,还有他的妻子香港警察的这条线,他们怎样坚守岗位,怎样在零点的时候换上帽徽,还有一条升旗手的线索,通过反复的排练,升旗手怎么样在最后国歌放完的时候,一秒不差地升起国旗。所有的这四条线全部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时间。这个情境构造得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内在张力就在这样的一种象征意义里不断凸显出来。这是通过对结构的探索来创新主旋律影片创作。
另外举一个笔者认为不是很成功的例子《金刚川》,这个影片在玩一个结构。之前《敦刻尔克》也是重复叙述的结构,把一个小时、一天和一周彻底打乱,从海陆空三个角度来做。但《金刚川》就模仿的很不成功。本身这场战役看上去也挺简单的,就是美国空军反复的去炸桥,部队就不断在修这个桥,以及怎么样配合炮兵营的过程。电影分为几个视角,首先是部隊视角,然后是通过美国士兵的视角,最后是通过炮手这边的视角,进行了这样的一种重复叙事。但是在这种重复叙事的过程中,视角并没有新意。例如通过美国士兵的视角来佐证这个中国军人是多么坚强和刚毅,但这种中国军人的坚强刚毅完全通过其他的视角是能够表现出来的。但是电影能够去玩这个视角,玩这个结构已经是探索了,还是走出了这一步的。
但影片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典型性人物。一开始的几场戏里,尤其是对手视角里,即以军人为主的视角里,几个人物是完全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的。稍微有一点性格的人物,就是吴京演的炮手是很潇洒的,张译饰演的这个炮手是一个非常谨慎的、服从上级命令的炮手,以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炮手来做成这样的一种对比和矛盾冲突。但是那两个人物没有什么转变,没有成长属于扁平人物。可能最核心的、最让我们振奋的就是人桥的部分中最后的桥面视角。虽然电影没有塑造很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通过人物的性格去展示革命军人整体的风貌。但电影做到了探索了一种新的讲述方式,用一种新的结构来讲述革命与战争,这还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詹庆生.《金刚川》:抗美援朝电影的新突破与新挑战[J].电影艺术,2020,(06):59-61.
作者简介:李心怡(1993—),安徽黄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传播学。
关键词:人物塑造;情境构建;主旋律电影
艺术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通过更深入地去认识人,了解人,探究人,来完成对人格的重建。那么,怎么样把人格重建这一艺术作品的职责和主旋律影片的宣传的职责合二为一,怎么让影片又好看又动人,这是在创作主旋律影片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影片,做到又好看又感人,就是一个好的成功的影片。只不过当谈到主旋律影片的时候,这个“动人”,它是有特定意义的——即只能是让我们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所以如果需要达到这样的两种标准,就偏向于一种命题作文。所以,主旋律创作有时类似于“戴着镣铐跳舞”。
一 主旋律创作中的人物塑造
首先我们谈到了人物,人物的性格一定要独特。这是在创作人物的时候首先要有的意识,或者说是创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怎么样去塑造比较独特的人物?首先,尤其当前主旋律影片的创作提倡的是写小人物的生活。当然有的影片写的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英雄。但现在更多的影片喜欢创作小人物,他虽然好像有一个很英勇的举动,但实际上纵观革命洪流,他还是一个小人物,那怎么能让这样的一些人物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地呈现在我们的作品里,这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把主人公写的有个性,还要让青年观众特别的喜欢,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有“网感”,还要讴歌革命与时代,还是挺难的。
那么应该怎么创作呢?首先人物要真实。但是真实有的时候会和琐碎相连,有时我们把真人真事原封不动搬上荧幕会显得很假。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他就是在界定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这种联系。如何把琐碎的生活抽象成为艺术化的真实?这是我们在塑造人物的时候需要去完成的工作。
其次就是避免想当然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在主旋律影片中,我们想着那些爱冲锋陷阵的革命英雄,他们就应该是这样不怕牺牲的,为了大义要冲锋在前的人物。如果我们把他们行动的动机只是想当然地描述的非常宏大,那么所创作出来的人物势必不够独特。独特的人物一定要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当他去参加这场战役的时候,当他不顾生死、冲锋在前的时候,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每个人物有不同的遭遇,有不同的性格,就会有不同的原因。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家园受到了日本人的侵略,他怀着这样的一种家族的、民族的仇恨,要去反抗;有些人在革命道路上一开始是有所抵触的,但是他因为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和激励,于是他接过先人的接力棒,往前走。
二 情境的构建
情境张力对于主旋律影片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就是通过群场戏可以来调动起观众的热情,以及观众感同身受的民族的自豪感和国家的热爱。
还有一些影片的情境是本身就有一些象征意义和象征色彩的。比如《我和我的祖国》里香港回归的短片的设定就围绕着时间来做。如果《前夜》是走林治远的单人单线——他是怎么样完成最后开国大典升旗任务的线索,那么香港回归的那个短片,实际上是有好几条线索。首先,中英两个代表要来完成这个仪式,政府的人物怎样去争取英国国旗必须在零点之前降下,五星红旗必须在零点升起。第二个就是以这个修表匠华哥这样一条线,以他的情绪、他和他妻子的诠释为线索。他怎样来到了香港,怎样去修表,然后去校准时间,这是他们婚姻和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祖国的热爱的隐喻。另外,还有他的妻子香港警察的这条线,他们怎样坚守岗位,怎样在零点的时候换上帽徽,还有一条升旗手的线索,通过反复的排练,升旗手怎么样在最后国歌放完的时候,一秒不差地升起国旗。所有的这四条线全部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时间。这个情境构造得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内在张力就在这样的一种象征意义里不断凸显出来。这是通过对结构的探索来创新主旋律影片创作。
另外举一个笔者认为不是很成功的例子《金刚川》,这个影片在玩一个结构。之前《敦刻尔克》也是重复叙述的结构,把一个小时、一天和一周彻底打乱,从海陆空三个角度来做。但《金刚川》就模仿的很不成功。本身这场战役看上去也挺简单的,就是美国空军反复的去炸桥,部队就不断在修这个桥,以及怎么样配合炮兵营的过程。电影分为几个视角,首先是部隊视角,然后是通过美国士兵的视角,最后是通过炮手这边的视角,进行了这样的一种重复叙事。但是在这种重复叙事的过程中,视角并没有新意。例如通过美国士兵的视角来佐证这个中国军人是多么坚强和刚毅,但这种中国军人的坚强刚毅完全通过其他的视角是能够表现出来的。但是电影能够去玩这个视角,玩这个结构已经是探索了,还是走出了这一步的。
但影片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典型性人物。一开始的几场戏里,尤其是对手视角里,即以军人为主的视角里,几个人物是完全没有鲜明的性格特点的。稍微有一点性格的人物,就是吴京演的炮手是很潇洒的,张译饰演的这个炮手是一个非常谨慎的、服从上级命令的炮手,以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炮手来做成这样的一种对比和矛盾冲突。但是那两个人物没有什么转变,没有成长属于扁平人物。可能最核心的、最让我们振奋的就是人桥的部分中最后的桥面视角。虽然电影没有塑造很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通过人物的性格去展示革命军人整体的风貌。但电影做到了探索了一种新的讲述方式,用一种新的结构来讲述革命与战争,这还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詹庆生.《金刚川》:抗美援朝电影的新突破与新挑战[J].电影艺术,2020,(06):59-61.
作者简介:李心怡(1993—),安徽黄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