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事实,“毕业即失业”的论调,使各高校逐渐重视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纷纷将重点指向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主旨目标不明确,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遇到的最大问题。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应局限于就业、止步于就业,其主旨应放在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和培养上,从课堂实训建设、学生专业社团实训建设、实训室实训建设、实习基地实训四个方面建设展开,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式,全面指向构建主旨,真正发挥实践教学体系效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实践教学体系;“四位一体”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工作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诉求。学生群体间流传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言论,这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就业现状无奈的调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即使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就业,但他们认为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在工作中基本用不上,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好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好用的难题,近些年高校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纷纷将关注点指向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逐渐被高等院校所重视,尤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条件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已经让很多院校在思索新的办学模式,例如,高校可以跟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将工厂或公司需要完成的小部件搬到工科院校来由学生完成,或者搬到学校由学生观摩。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工厂或公司人手短缺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的设备不足和学生实际锻炼的问题;再如,部分高校大胆的把学生放到企业当中。学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解决了企业招聘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校文科专业自有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的难题。
在各高校纷纷建立完善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目标问题。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目标是什么?部分高校可能这样回答‘就业便是硬道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便是促进就业率的提升,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笔者认为,此种回答有失偏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不应仅仅局限于就业,止步于就业,不能仅仅为了就业而去建设。大学教育不应窄化为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的教育也不应窄化为技术工人加工厂!
如果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就业为目的,那么大学教育将窄化为职业教育,这很难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充分就业,能够充分的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以就业为主旨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其所强调的重点是专业领域之下的特定技术能力培养,这与时代要求相违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新产业和新的工作机会更是很难事先预测,经济体对于人才的需求并非局限于专业领域之特定技能,而是指向大学生能力的可调适性与既有知识的转化能力。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人才往往强调更为广博、具有创意、会持续学习,与他人共同合作与相处能力的重要性等方面。因此,大学教育不应过度窄化为仅仅以就业为目的,否则最后学生可能也达不到就业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
那么,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主旨到底应该以什么为主旨呢?依笔者浅见,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升为主旨,重点在于就业力而非在就业上。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的结果。大学教育不应仅仅拘泥于大学职业教育之就业而已,而需要从长远考虑。
高校关注就业与关注就业力有何不同呢?换句话说,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所关注的中心放在就业与就业力的提升和培养上有何不同呢?简单来说,就业通常关注的是大学毕业生在特定较短时期内能否找到工作,相对而言,就业力所关注的是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长期职业生涯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转换至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不狭隘地只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即使其所学专业在劳力市场或职场上已趋于饱和,仍可产生外溢效果而有能力转移至其他专业领域就业,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么什么是就业力呢?
三、就业力概述
就业力起源于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向全美教育系统发布了一份‘对未来教育系统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报告’。就业力英文概念为Employability,是指受雇者的就业能力,经过就业技能/技巧训练后,受雇者所具备或者拥有的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就业力的培养要紧贴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形成具有支撑性、发展性的核心能力。就业力的培养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与就业力强弱成正比。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和创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运用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能力等。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的成败。适者生存,是生物界与人类社会最普遍的法则。适应能力包括人际交往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承受一定挫折的能力等。
第三,竞争能力。学生在职场中不仅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还应当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如何进行思,就是一种思维能力。其次是营销能力。营销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推销自我,获得他人信任和社会认可的能力。营销能力与求职成功率成正比。再次是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既要看你学得怎么样,发展怎么样,还要看你的进取精神,团队合作的意识,责任感的高低,生活的态度,这些展现出来的都属个人的发展能力。最后是情商。情商是就业中非同小可的重要方面,甚至比个人的知识、技能、智慧更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就业结果与事业成功。
四、基于就业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之探索 如何基于学生就业力的提升与培养建设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呢?笔者结合近些年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学生就业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笔者采用“四位一体”的构建思路。所谓四位一体,即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专业社团实践项目设计,实训室实践项目开发,实习基地的培养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全面指向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升这一主旨。
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知识结合最紧密,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迁移至行动(工作)中去的关键环节;学生专业社团实训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最活跃的实践阵地,其实践内容丰富于课堂实训,其实践内容源于课堂实训,是课堂实训内容的延伸与深化。学生专业社团实训是半社会化的实训实践,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课堂实训内容,能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进行实训,此环节将实训项目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实训室实践,是前两部分实训的进一步强化与提高,是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而设计的实训活动;实习基地实训,是学生完成知识迁移的最后步骤,是学生完成社会认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于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取决于此阶段。四个实训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以学生就业力培养与提升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课堂实训体系
课堂实训是学生实践项目开展的第一步与首要环节。课堂实训项目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最为紧密,课堂实训活动的开展是理论知识迁移至行动中并转化成能力的前提。课堂实训项目的设计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上世纪80 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我国,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行动导向”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发展趋势。行动导向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评价和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行动导向”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的实践。
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自2006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招生以来,在专业实训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笔者将每门核心专业课程规划出一定比例的时间开展课堂实训活动,每门课程根据各自的特点,设计出课堂实践项目,架构起本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每一项内容都由专业教师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指导。为适应新的形势,近年来我们要求课堂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规定每学期每门课程要有专项实践教学总结报告进行经验分享。在课堂实训项目开发上,首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突出发展学生的领导、团队工作及沟通技能,结合所传授的知识安排角色扮演、竞聘演讲、讲课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将理论讲解与课堂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开发体验式内容。例如:给予学生反思经验的机会,将布置的各种作业待上交后让学生分享自己有关作业的心得体会。第三,增加仿真环境下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设计竞争、模拟招聘、工作分析等。第四,在课堂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用开放式的方式和方法传授就业技能,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态度和工作的职责得以提升。第五,将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训练/培养而不是讲授方式进行实训,教师扮演教练或者辅导者的角色。至目前为止,课堂实践体系已基本固定化,达到了知识迁移的预期效果。
(二)、学生专业社团实训
学生专业社团实训是最活跃、学生最感兴趣的实践平台,其实践内容是在课堂实训基础上的延伸。学生专业社团实训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课堂实训内容,能够使学生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选择的进行实训。笔者所在系部学生专业社团实训体系从建设到完善已经实施了四年,五个专业分别建设起了自己的专业性社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于2007年11月建立,经过四年发展学社已具有一定规模,在承德市大学城有较大的影响力。学社内部分为培训开发部,绩效考核部,测评部,技术中心,创业部等部门,专业社团内的各个部门是完全按照专业知识及能力要求所构建。学社建设以构建学生第二课堂为中心,全面实现与专业、课堂教学相对接。
专业性社团成为学生实践的第二课堂,成为学生就业力提升的第二阵地。人力资源学社组织的精品活动有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牌培训师大赛、户外拓展项目实训等。学社活动的开展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学生在专业学社实习实践项目体系的指导下,通过竞赛、比赛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一系列可惜的成绩,学社学生于2008年在河北省创业大赛中取得全校唯一两个三等奖,这在河北省专科院校中不多见;2010年承德市创业大赛入围决赛去的优胜奖;2011年7月,在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论文大赛中,取得全校唯一两项省级二等奖。奖项的获得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参与实践的热情。从人力资源学社走出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与认可。毕业两年的学生中不乏有挑起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领头羊。这种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的形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得到初步验证,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还将导师制引入到专业社团建设中去,引入职业生涯档案计划,协助学生了解将本身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至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应用的选择性。
(三)、实训室实践体系
实训室实践体系建设,是前两部分实训的进一步强化与提高,是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而设计的实训活动。自2007年12月份笔者所在系部建成人力资源专业实验室以来,在核心专业课程中,教学实践大纲规定每门课程安排4-8学时的上机操作实训,学生从实验室中逐步学习并掌握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电子政务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教学软件与理论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此举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即将建成人力资源行为观察室与求职技能训练室两个百万元级实训室。在这两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我们将会开发出适用于教师专业与非教师专业不同的职业技能实训项目,如:教师授课技能训练,职业行为塑造,团队合作能力养成培养项目,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画面试训练,小型管理游戏,沙盘游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项目等。通过实训项目的设计与活动的组织开展,将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使真实的工作要求,通过实训项目展示出来,并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达到满足职业的要求,最终提升学生就业力。
(四)、实习基地实训
实习基地实训,是学生完成知识迁移的最后步骤,是学生完成社会认知的关键环节,学生对于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取决于此阶段。笔者所在系部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划分成三大模块。即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专业见习,三年级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学生实习基地实训体系。通过一年级认知实习,使学生对工作初步建立起了认识,从感性角度构建起基本观念,通过二年级专业见习,使学生进一步从理性的角度认清楚专业工作的性质特点,进一步修正并完善职业观,通过三年级专业实习,将学生真正的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在实际的工作中,将大学所学知识及在前三个实训环节中积累的技能与锻炼的能力真正的迁移至工作中去,并产生好的绩效表现。通过实习基地实训,学生能够更有信心的走向工作岗位,顺畅的承担起即将面临的工作。
以上四个实践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科学而又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一环节紧密结合,最终将会提升学生的就业力。通过此体系,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找到工作,而且还会找到学生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会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立荣.人员测评的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9:77-82.
[2]易斌,林洵婷.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就业力研究[J].江苏商论,2012(10):158-160.
[3]张红娜,张丽霞.基于胜任力模型大学生就业研究[J],企业导报,2010(9):255-257.
[4]李春玲.胜任力与就业力: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抉择[J],长沙大学学报,2012(5):131-133.
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GJJG209。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高校实践教学KPI体系》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04128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实践教学体系;“四位一体”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工作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诉求。学生群体间流传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言论,这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就业现状无奈的调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即使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就业,但他们认为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在工作中基本用不上,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好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好用的难题,近些年高校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纷纷将关注点指向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逐渐被高等院校所重视,尤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条件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已经让很多院校在思索新的办学模式,例如,高校可以跟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将工厂或公司需要完成的小部件搬到工科院校来由学生完成,或者搬到学校由学生观摩。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工厂或公司人手短缺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的设备不足和学生实际锻炼的问题;再如,部分高校大胆的把学生放到企业当中。学校与企业合作,一方面解决了企业招聘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校文科专业自有实习基地建设不足的难题。
在各高校纷纷建立完善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目标问题。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目标是什么?部分高校可能这样回答‘就业便是硬道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便是促进就业率的提升,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笔者认为,此种回答有失偏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不应仅仅局限于就业,止步于就业,不能仅仅为了就业而去建设。大学教育不应窄化为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的教育也不应窄化为技术工人加工厂!
如果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就业为目的,那么大学教育将窄化为职业教育,这很难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充分就业,能够充分的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以就业为主旨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其所强调的重点是专业领域之下的特定技术能力培养,这与时代要求相违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新产业和新的工作机会更是很难事先预测,经济体对于人才的需求并非局限于专业领域之特定技能,而是指向大学生能力的可调适性与既有知识的转化能力。劳动力市场所需求的人才往往强调更为广博、具有创意、会持续学习,与他人共同合作与相处能力的重要性等方面。因此,大学教育不应过度窄化为仅仅以就业为目的,否则最后学生可能也达不到就业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旨
那么,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主旨到底应该以什么为主旨呢?依笔者浅见,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升为主旨,重点在于就业力而非在就业上。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的结果。大学教育不应仅仅拘泥于大学职业教育之就业而已,而需要从长远考虑。
高校关注就业与关注就业力有何不同呢?换句话说,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所关注的中心放在就业与就业力的提升和培养上有何不同呢?简单来说,就业通常关注的是大学毕业生在特定较短时期内能否找到工作,相对而言,就业力所关注的是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长期职业生涯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转换至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不狭隘地只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即使其所学专业在劳力市场或职场上已趋于饱和,仍可产生外溢效果而有能力转移至其他专业领域就业,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发展。那么什么是就业力呢?
三、就业力概述
就业力起源于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向全美教育系统发布了一份‘对未来教育系统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报告’。就业力英文概念为Employability,是指受雇者的就业能力,经过就业技能/技巧训练后,受雇者所具备或者拥有的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就业力的培养要紧贴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形成具有支撑性、发展性的核心能力。就业力的培养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与就业力强弱成正比。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和创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运用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职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能力等。
第二,适应能力。适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的成败。适者生存,是生物界与人类社会最普遍的法则。适应能力包括人际交往的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承受一定挫折的能力等。
第三,竞争能力。学生在职场中不仅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还应当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如何进行思,就是一种思维能力。其次是营销能力。营销能力是指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推销自我,获得他人信任和社会认可的能力。营销能力与求职成功率成正比。再次是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既要看你学得怎么样,发展怎么样,还要看你的进取精神,团队合作的意识,责任感的高低,生活的态度,这些展现出来的都属个人的发展能力。最后是情商。情商是就业中非同小可的重要方面,甚至比个人的知识、技能、智慧更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就业结果与事业成功。
四、基于就业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之探索 如何基于学生就业力的提升与培养建设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呢?笔者结合近些年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学生就业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笔者采用“四位一体”的构建思路。所谓四位一体,即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专业社团实践项目设计,实训室实践项目开发,实习基地的培养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全面指向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升这一主旨。
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知识结合最紧密,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迁移至行动(工作)中去的关键环节;学生专业社团实训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最活跃的实践阵地,其实践内容丰富于课堂实训,其实践内容源于课堂实训,是课堂实训内容的延伸与深化。学生专业社团实训是半社会化的实训实践,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课堂实训内容,能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进行实训,此环节将实训项目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实训室实践,是前两部分实训的进一步强化与提高,是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而设计的实训活动;实习基地实训,是学生完成知识迁移的最后步骤,是学生完成社会认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于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取决于此阶段。四个实训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以学生就业力培养与提升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课堂实训体系
课堂实训是学生实践项目开展的第一步与首要环节。课堂实训项目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最为紧密,课堂实训活动的开展是理论知识迁移至行动中并转化成能力的前提。课堂实训项目的设计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上世纪80 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我国,随着职教改革的深入,“行动导向”也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发展趋势。行动导向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评价和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行动导向”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的实践。
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自2006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招生以来,在专业实训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笔者将每门核心专业课程规划出一定比例的时间开展课堂实训活动,每门课程根据各自的特点,设计出课堂实践项目,架构起本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每一项内容都由专业教师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指导。为适应新的形势,近年来我们要求课堂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规定每学期每门课程要有专项实践教学总结报告进行经验分享。在课堂实训项目开发上,首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突出发展学生的领导、团队工作及沟通技能,结合所传授的知识安排角色扮演、竞聘演讲、讲课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将理论讲解与课堂实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开发体验式内容。例如:给予学生反思经验的机会,将布置的各种作业待上交后让学生分享自己有关作业的心得体会。第三,增加仿真环境下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设计竞争、模拟招聘、工作分析等。第四,在课堂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使用开放式的方式和方法传授就业技能,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态度和工作的职责得以提升。第五,将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训练/培养而不是讲授方式进行实训,教师扮演教练或者辅导者的角色。至目前为止,课堂实践体系已基本固定化,达到了知识迁移的预期效果。
(二)、学生专业社团实训
学生专业社团实训是最活跃、学生最感兴趣的实践平台,其实践内容是在课堂实训基础上的延伸。学生专业社团实训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课堂实训内容,能够使学生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有选择的进行实训。笔者所在系部学生专业社团实训体系从建设到完善已经实施了四年,五个专业分别建设起了自己的专业性社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于2007年11月建立,经过四年发展学社已具有一定规模,在承德市大学城有较大的影响力。学社内部分为培训开发部,绩效考核部,测评部,技术中心,创业部等部门,专业社团内的各个部门是完全按照专业知识及能力要求所构建。学社建设以构建学生第二课堂为中心,全面实现与专业、课堂教学相对接。
专业性社团成为学生实践的第二课堂,成为学生就业力提升的第二阵地。人力资源学社组织的精品活动有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牌培训师大赛、户外拓展项目实训等。学社活动的开展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学生在专业学社实习实践项目体系的指导下,通过竞赛、比赛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一系列可惜的成绩,学社学生于2008年在河北省创业大赛中取得全校唯一两个三等奖,这在河北省专科院校中不多见;2010年承德市创业大赛入围决赛去的优胜奖;2011年7月,在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论文大赛中,取得全校唯一两项省级二等奖。奖项的获得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参与实践的热情。从人力资源学社走出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与认可。毕业两年的学生中不乏有挑起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领头羊。这种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的形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得到初步验证,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还将导师制引入到专业社团建设中去,引入职业生涯档案计划,协助学生了解将本身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至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应用的选择性。
(三)、实训室实践体系
实训室实践体系建设,是前两部分实训的进一步强化与提高,是结合最新的社会需求而设计的实训活动。自2007年12月份笔者所在系部建成人力资源专业实验室以来,在核心专业课程中,教学实践大纲规定每门课程安排4-8学时的上机操作实训,学生从实验室中逐步学习并掌握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电子政务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教学软件与理论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此举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即将建成人力资源行为观察室与求职技能训练室两个百万元级实训室。在这两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我们将会开发出适用于教师专业与非教师专业不同的职业技能实训项目,如:教师授课技能训练,职业行为塑造,团队合作能力养成培养项目,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画面试训练,小型管理游戏,沙盘游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项目等。通过实训项目的设计与活动的组织开展,将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使真实的工作要求,通过实训项目展示出来,并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达到满足职业的要求,最终提升学生就业力。
(四)、实习基地实训
实习基地实训,是学生完成知识迁移的最后步骤,是学生完成社会认知的关键环节,学生对于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取决于此阶段。笔者所在系部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划分成三大模块。即一年级认知实习,二年级专业见习,三年级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学生实习基地实训体系。通过一年级认知实习,使学生对工作初步建立起了认识,从感性角度构建起基本观念,通过二年级专业见习,使学生进一步从理性的角度认清楚专业工作的性质特点,进一步修正并完善职业观,通过三年级专业实习,将学生真正的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在实际的工作中,将大学所学知识及在前三个实训环节中积累的技能与锻炼的能力真正的迁移至工作中去,并产生好的绩效表现。通过实习基地实训,学生能够更有信心的走向工作岗位,顺畅的承担起即将面临的工作。
以上四个实践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科学而又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一环节紧密结合,最终将会提升学生的就业力。通过此体系,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找到工作,而且还会找到学生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会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立荣.人员测评的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9:77-82.
[2]易斌,林洵婷.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就业力研究[J].江苏商论,2012(10):158-160.
[3]张红娜,张丽霞.基于胜任力模型大学生就业研究[J],企业导报,2010(9):255-257.
[4]李春玲.胜任力与就业力: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抉择[J],长沙大学学报,2012(5):131-133.
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GJJG209。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高校实践教学KPI体系》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04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