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半路夫妻,经历过的人常常是不胜唏嘘。本文心理大师为您支招,告诉你半路夫妻如何获得更深、更真诚的爱情。
做这期节目,我们的心情非常愉快。靳善仁和陈锦秀历经10年终成眷属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靳善仁和陈锦秀是一对半路夫妻,两年前结婚时,两人都已年过半百。为了能够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靳善仁苦苦等候了她整整10年。做客《心理访谈》,说起10年的爱情苦旅,两人仍然百感交集。
突然想要保护她
故事要从陈锦秀说起。
陈锦秀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丈夫和她在同一个单位,夫妻恩爱,有一个儿子。但天有不测风云,在他们结婚20周年的时候,丈夫突然被查出肝硬化,3年之后撒手而去,留下了88岁的老父亲。在丈夫临终之时,陈锦秀答应丈夫,她一定会带着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不再嫁人。
丈夫走后,陈锦秀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但她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老人和孩子,她的坚韧和善良感动了身边人,也包括靳善仁。
靳善仁和陈锦秀是同事,比陈锦秀大10岁。老靳年轻时曾经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时值“文革”,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恋爱受挫,从此心灰意冷,不再相信爱情,年近50一直单身。
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但靳善仁和陈锦秀没有什么交往。看到整日沉浸于悲伤中的陈锦秀,用情如此之深,靳善仁突然生出一种强烈的感觉,有一种想要保护她的冲动。
求爱三次均被拒绝
陈锦秀的丈夫去世半年后,靳善仁托同事向陈锦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被断然拒绝。靳善仁说,他当时觉得很受打击,经历了生活的风雨和爱情的创伤之后,几十年里他没有再谈过恋爱,第一次鼓起勇气追求自己的爱情,没想到同几十年前的初恋一样,遭到拒绝。
那时,他并不知道,陈锦秀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楚。丈夫去世带来的打击还没抚平,更残酷的现实又给了她新的打击——她的儿子竟然吸毒、贩毒!
有一天,陈锦秀下班回家,发现儿子留下的字条:“妈妈,对不起!我把家里的钱拿走了,我到深圳去跟他们贩粉,我会赚大钱,钱回来就还你。”
坚强的陈锦秀能够做到在丈夫病重时不哭出声来,但这一刻,她陷入了绝望。这一次,她在丈夫的遗像前放声痛哭,大脑一片茫然:儿子吸毒,还要去贩毒,这是怎么回事?这是犯罪啊!她想动身去找儿子,可卧床的老人谁照顾呢?那段时间,陈锦秀夜夜不能入眠,白天要强打精神去上班,每天回家后,她都会关上房门,一个人在屋里哭泣。陈锦秀的精神极度疲惫,生活变得一团糟。
听到这些消息,靳善仁觉得这个女人太不容易了,他内心十分疼惜,想要保护她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于是他再次托人向陈锦秀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但得到的回音是:她要为丈夫守孝3年,不考虑再婚,请他不要再提了。
此时,热心的同事帮老靳介绍了一个人,各方面条件都比陈锦秀好,却被老靳拒绝了。人的感情就是这么奇怪,虽然一再被陈锦秀拒绝,但是老靳对她的好感不降反升。他越发觉得陈锦秀为人忠厚、诚实、坚强,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她硬是一个人扛。别人都劝老靳,陈锦秀家里88岁的公公和吸毒的儿子是多大负担,不要趟这浑水。可老靳不这么想,他暗下决定,就等她3年。
这边陈锦秀为丈夫守孝,那边老靳一直痴情地等,默默地关注着她的生活。下大雪了,老靳看陈锦秀衣着单薄,就买来厚厚的保暖内衣送给她。那时候保暖内衣刚流行,陈锦秀拒绝着老靳的寒衣,但心里是暖洋洋的。最后,在老靳的坚持下,陈锦秀收下了保暖内衣,两个人的关系终于开始有了突破。
3年的时光转眼过去了,在这3年多的交往中,老靳越来越认定陈锦秀就是自己最理想的伴侣。一天傍晚,他来到陈锦秀家,当着陈锦秀的公公和儿子的面,勇敢地向陈锦秀求婚。
陈锦秀还在犹豫,她担心的是,儿子还没彻底戒毒,万一她结婚了,儿子再开始吸毒,到那时,老靳不能接受,再闹着分手就丢人了。知道了陈锦秀的顾忌,老靳发誓,他会和她一起尽最大努力帮儿子戒毒,希望陈锦秀把儿子的事和个人感情的事分开考虑。
尽管老靳苦口婆心,但陈锦秀还是坚持再考虑一段时间,老靳的第三次求爱被拒绝。
听到这里,我和《心理访谈》节目组的同事都非常感动。两个感情受挫的中年人,一个在苦苦追寻自己的幸福,一个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中有着很深的原因。
一般来讲,爱情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谈情,是从对方那里要感情;第二层是交换,我给你一个感情,你也给我一个感情;第三层就到达一个很高的境界,我要把我的爱给你,我来承担你的苦难。靳善仁对陈锦秀感情的起点是为了分担对方的负担和痛苦,这就是一个很高的起点。
在外人看来,靳善仁和陈锦秀结婚,有很多不利因素。可靳善仁对爱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爱情就是对对方的高度认可,他可以为对方承担痛苦乃至挫折带来的灾难,愿意为之付出牺牲。而陈锦秀三次拒绝靳善仁,也显示了她高度的责任心,她不愿把自己身上的负担转嫁到爱她的人身上,她要自己来承担这一切。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两个高尚的人的爱情啊!
拯救儿子换来真情
陈锦秀觉得儿子一天不戒毒,自己就一天也不可能开始新的生活。不久,陈锦秀的担心成了现实,儿子毒瘾又犯了。为了帮助儿子彻底戒毒,绝望中的陈锦秀把他送进了戒毒所,母子俩的关系也因此降到了冰点。
把儿子送走后,陈锦秀承受不了内心的痛苦,病倒在床上。同事们非常同情她,都来探望她,靳善仁也来了,但是他在门外徘徊了许久,不敢进门,他不忍心见到陈锦秀伤心憔悴的样子。直到现在,老靳想起这件事情还忍不住落泪。
后来,是陈锦秀把靳善仁请进了家。老靳进了门啥也没说,一个人到了厨房忙活了半天,做了一桌子的菜,有糖醋带鱼、糖醋排骨,还煲了陈锦秀爱喝的清淡的汤,为的是给陈锦秀增加营养。
吃完饭,他们坐下来,聊了很久,老靳劝陈锦秀,即使儿子不愿见你的面,也不能心急,孩子现在心里一定也不好受,他需要一个过程来转变思想,你要耐心等待,一如既往地关心他。老靳的一席话,让陈锦秀心里宽敞了许多。
一个月后,陈锦秀去戒毒所看儿子,儿子不见她,说自己没有这个母亲。伤心欲绝的陈锦秀在那时想起了老靳的话,觉得身后还有一个人在支持着自己,于是,一个人在戒毒所门外站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戒毒所管教人员将这一切告诉了儿子,儿子终于答应见面。看到母亲,儿子眼泪哗哗地流,他说知道母亲在外面站了一整夜,心里很难过。他对陈锦秀说,自己是因为突然没了父亲,心里空落落的,在别人的诱惑下才吸上毒的,他也很后悔,决心再也不碰那东西了。
有了这次交流,陈锦秀理解了儿子的痛苦,更加坚定了陪儿子战胜毒品的决心。她还意识到,孩子需要一个父亲样的男人的支持和鼓励。靳善仁给陈锦秀的儿子写了一封长信。在信里,他从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开始,谈到吸毒给人带来的危害,再谈到母亲为他付出的艰辛和一个男人的责任。这封信写得情深意长,非常诚恳。孩子对陈锦秀说:读了靳叔叔的信,两天没睡着觉。自从爸爸去世后,他第一次感觉到还有人能这样理解他、关心他,非常感动。
靳善仁和陈锦秀一直坚持陪儿子与毒品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几年后,儿子终于成功戒毒。老靳又用自己的关系,帮他联系了工作,让孩子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为了报答母亲和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的靳叔叔,儿子特别为他们安排了一场浪漫的婚礼。10年的苦恋,风雨同舟,当两位老人身着婚纱礼服踏上红地毯时,他们的内心充盈着踏实的幸福,尽管幸福来得如此艰难。
演播室里,靳善仁和陈锦秀不时对望的眼神中弥漫着说不尽的温情。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相处的时光里充满了痛苦和煎熬,但因为靳善仁10年的真情付出,换来了最完美的结局。
爱的起点在于行动,用行动感化情感,是半路夫妻情感密码的真谛。
编辑 牛淑娟◎
做这期节目,我们的心情非常愉快。靳善仁和陈锦秀历经10年终成眷属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靳善仁和陈锦秀是一对半路夫妻,两年前结婚时,两人都已年过半百。为了能够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历了无数的坎坷,靳善仁苦苦等候了她整整10年。做客《心理访谈》,说起10年的爱情苦旅,两人仍然百感交集。
突然想要保护她
故事要从陈锦秀说起。
陈锦秀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丈夫和她在同一个单位,夫妻恩爱,有一个儿子。但天有不测风云,在他们结婚20周年的时候,丈夫突然被查出肝硬化,3年之后撒手而去,留下了88岁的老父亲。在丈夫临终之时,陈锦秀答应丈夫,她一定会带着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不再嫁人。
丈夫走后,陈锦秀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但她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老人和孩子,她的坚韧和善良感动了身边人,也包括靳善仁。
靳善仁和陈锦秀是同事,比陈锦秀大10岁。老靳年轻时曾经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时值“文革”,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恋爱受挫,从此心灰意冷,不再相信爱情,年近50一直单身。
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但靳善仁和陈锦秀没有什么交往。看到整日沉浸于悲伤中的陈锦秀,用情如此之深,靳善仁突然生出一种强烈的感觉,有一种想要保护她的冲动。
求爱三次均被拒绝
陈锦秀的丈夫去世半年后,靳善仁托同事向陈锦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被断然拒绝。靳善仁说,他当时觉得很受打击,经历了生活的风雨和爱情的创伤之后,几十年里他没有再谈过恋爱,第一次鼓起勇气追求自己的爱情,没想到同几十年前的初恋一样,遭到拒绝。
那时,他并不知道,陈锦秀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楚。丈夫去世带来的打击还没抚平,更残酷的现实又给了她新的打击——她的儿子竟然吸毒、贩毒!
有一天,陈锦秀下班回家,发现儿子留下的字条:“妈妈,对不起!我把家里的钱拿走了,我到深圳去跟他们贩粉,我会赚大钱,钱回来就还你。”
坚强的陈锦秀能够做到在丈夫病重时不哭出声来,但这一刻,她陷入了绝望。这一次,她在丈夫的遗像前放声痛哭,大脑一片茫然:儿子吸毒,还要去贩毒,这是怎么回事?这是犯罪啊!她想动身去找儿子,可卧床的老人谁照顾呢?那段时间,陈锦秀夜夜不能入眠,白天要强打精神去上班,每天回家后,她都会关上房门,一个人在屋里哭泣。陈锦秀的精神极度疲惫,生活变得一团糟。
听到这些消息,靳善仁觉得这个女人太不容易了,他内心十分疼惜,想要保护她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于是他再次托人向陈锦秀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但得到的回音是:她要为丈夫守孝3年,不考虑再婚,请他不要再提了。
此时,热心的同事帮老靳介绍了一个人,各方面条件都比陈锦秀好,却被老靳拒绝了。人的感情就是这么奇怪,虽然一再被陈锦秀拒绝,但是老靳对她的好感不降反升。他越发觉得陈锦秀为人忠厚、诚实、坚强,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她硬是一个人扛。别人都劝老靳,陈锦秀家里88岁的公公和吸毒的儿子是多大负担,不要趟这浑水。可老靳不这么想,他暗下决定,就等她3年。
这边陈锦秀为丈夫守孝,那边老靳一直痴情地等,默默地关注着她的生活。下大雪了,老靳看陈锦秀衣着单薄,就买来厚厚的保暖内衣送给她。那时候保暖内衣刚流行,陈锦秀拒绝着老靳的寒衣,但心里是暖洋洋的。最后,在老靳的坚持下,陈锦秀收下了保暖内衣,两个人的关系终于开始有了突破。
3年的时光转眼过去了,在这3年多的交往中,老靳越来越认定陈锦秀就是自己最理想的伴侣。一天傍晚,他来到陈锦秀家,当着陈锦秀的公公和儿子的面,勇敢地向陈锦秀求婚。
陈锦秀还在犹豫,她担心的是,儿子还没彻底戒毒,万一她结婚了,儿子再开始吸毒,到那时,老靳不能接受,再闹着分手就丢人了。知道了陈锦秀的顾忌,老靳发誓,他会和她一起尽最大努力帮儿子戒毒,希望陈锦秀把儿子的事和个人感情的事分开考虑。
尽管老靳苦口婆心,但陈锦秀还是坚持再考虑一段时间,老靳的第三次求爱被拒绝。
听到这里,我和《心理访谈》节目组的同事都非常感动。两个感情受挫的中年人,一个在苦苦追寻自己的幸福,一个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中有着很深的原因。
一般来讲,爱情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谈情,是从对方那里要感情;第二层是交换,我给你一个感情,你也给我一个感情;第三层就到达一个很高的境界,我要把我的爱给你,我来承担你的苦难。靳善仁对陈锦秀感情的起点是为了分担对方的负担和痛苦,这就是一个很高的起点。
在外人看来,靳善仁和陈锦秀结婚,有很多不利因素。可靳善仁对爱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爱情就是对对方的高度认可,他可以为对方承担痛苦乃至挫折带来的灾难,愿意为之付出牺牲。而陈锦秀三次拒绝靳善仁,也显示了她高度的责任心,她不愿把自己身上的负担转嫁到爱她的人身上,她要自己来承担这一切。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两个高尚的人的爱情啊!
拯救儿子换来真情
陈锦秀觉得儿子一天不戒毒,自己就一天也不可能开始新的生活。不久,陈锦秀的担心成了现实,儿子毒瘾又犯了。为了帮助儿子彻底戒毒,绝望中的陈锦秀把他送进了戒毒所,母子俩的关系也因此降到了冰点。
把儿子送走后,陈锦秀承受不了内心的痛苦,病倒在床上。同事们非常同情她,都来探望她,靳善仁也来了,但是他在门外徘徊了许久,不敢进门,他不忍心见到陈锦秀伤心憔悴的样子。直到现在,老靳想起这件事情还忍不住落泪。
后来,是陈锦秀把靳善仁请进了家。老靳进了门啥也没说,一个人到了厨房忙活了半天,做了一桌子的菜,有糖醋带鱼、糖醋排骨,还煲了陈锦秀爱喝的清淡的汤,为的是给陈锦秀增加营养。
吃完饭,他们坐下来,聊了很久,老靳劝陈锦秀,即使儿子不愿见你的面,也不能心急,孩子现在心里一定也不好受,他需要一个过程来转变思想,你要耐心等待,一如既往地关心他。老靳的一席话,让陈锦秀心里宽敞了许多。
一个月后,陈锦秀去戒毒所看儿子,儿子不见她,说自己没有这个母亲。伤心欲绝的陈锦秀在那时想起了老靳的话,觉得身后还有一个人在支持着自己,于是,一个人在戒毒所门外站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戒毒所管教人员将这一切告诉了儿子,儿子终于答应见面。看到母亲,儿子眼泪哗哗地流,他说知道母亲在外面站了一整夜,心里很难过。他对陈锦秀说,自己是因为突然没了父亲,心里空落落的,在别人的诱惑下才吸上毒的,他也很后悔,决心再也不碰那东西了。
有了这次交流,陈锦秀理解了儿子的痛苦,更加坚定了陪儿子战胜毒品的决心。她还意识到,孩子需要一个父亲样的男人的支持和鼓励。靳善仁给陈锦秀的儿子写了一封长信。在信里,他从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开始,谈到吸毒给人带来的危害,再谈到母亲为他付出的艰辛和一个男人的责任。这封信写得情深意长,非常诚恳。孩子对陈锦秀说:读了靳叔叔的信,两天没睡着觉。自从爸爸去世后,他第一次感觉到还有人能这样理解他、关心他,非常感动。
靳善仁和陈锦秀一直坚持陪儿子与毒品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几年后,儿子终于成功戒毒。老靳又用自己的关系,帮他联系了工作,让孩子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为了报答母亲和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的靳叔叔,儿子特别为他们安排了一场浪漫的婚礼。10年的苦恋,风雨同舟,当两位老人身着婚纱礼服踏上红地毯时,他们的内心充盈着踏实的幸福,尽管幸福来得如此艰难。
演播室里,靳善仁和陈锦秀不时对望的眼神中弥漫着说不尽的温情。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相处的时光里充满了痛苦和煎熬,但因为靳善仁10年的真情付出,换来了最完美的结局。
爱的起点在于行动,用行动感化情感,是半路夫妻情感密码的真谛。
编辑 牛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