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第一轮语文复习主要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尽管不少专家围绕每个专题提出了许许多多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但对于文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本身的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然而事实上却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心态、教师训练方式的不当、文章的理解和试题的解答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等,致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最终导致这样的训练长期以来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此文中笔者主要谈谈自己将课堂导语应用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细微感受。
笔者在以前的阅读教学中往往采取这样一种训练方式:在训练时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指明阅读哪篇文章,然后自己就在下面巡视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及对习题的作答等情况,待大部分学生把习题完成之后再来讲解(主要侧重于答案的公布及其作答的理由)。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浪费时间,有时一节课连两篇文章的阅读也无法顺利完成。比如,要求布置下去后对一些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来说还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对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缺乏奋斗信心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很难充分利用时间,特别是临近高考,这种不良现象表现得越来越严重,再加之每次基本都采用这种训练方法,渐渐地大多数学生就有了倦怠的心理,无形中就拖延了阅读时间。效率低下难以达到训练的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阅读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比如有些学生在下面干些与训练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盯着文章发呆,有的干脆拿出课外书看,有的觉得没意思就趴在课桌上,等老师走到他们身旁时才慌乱地在文章上做一些标记以表明他们在阅读,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阅读文章就随意地在题目上勾画几个答案以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更是冷淡、沉默,教师也就很难从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以往教学成功与失败之处的不断反思,认识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很快提高,不在于专家们提供的方法、经验不正确,主要在于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要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建立浓厚的阅读兴趣。于是便尝试着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所谓的“改革”仍是坚持以学生阅读为主体,只是在练习之前先不向学生布置阅读的任务而是针对某篇文章设计一段简单的导语。(对于导语的设计一般是从学生日常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引入到所要阅读的文章上来,或者针对后面习题设计几个让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原文才能回答上来的简单问题)就这一个小小的改变,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段“精彩的演说”之后,学生一个个激情高涨,畅所欲言。特别是回答不上来问题时,他们那种渴望、急切的心情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这时我再很神秘地向学生宣布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某篇文章,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检验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所以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无论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都敢大声地喊出来,这样更有利于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渐渐地对学生阅读文章的时间作出规定,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阅读速度明显提高并且对习题解答的准确率也不断提高,一节课时间完成三篇科技文的阅读已是绰绰有余。为了更加具体形象地说明问题,就以04年广东卷高考试题《咖啡和茶》的训练为例作以阐释。这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咖啡和茶的功效、成分、种植、生长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按照先前的训练方式那是很难让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产生兴趣,于是,我围绕习题设计了两个学生感兴趣的但又一下子难以回答上来的问题作为训练的导语。第一个问题是茶叶在制作过程中依据什么可以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这六大类?学生大多知道茶叶分为这六大类,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划分的标准。第二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把咖啡称为“黑色的金子”?于是学生便按照其字面意思说道“因为咖啡是黑色的”。这个回答非常正确,“金子”又该如何理解?学生就非常活跃地思考着,有的说“因为坚硬”,有的说“能提神”,有的说“很昂贵”。在与学生的共同分析下,这些猜想都被否决,他们回答不上来便更想知道答案,这就迎合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浓厚兴趣,这时再告诉他们阅读这篇文章可以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便显得迫不及待了。
事实表明,课堂导语的引入对阅读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再将其对阅读教学的功效作以简单的总结:一段适当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良好兴趣,这在前人的论述中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导语中针对文章内容或习题而设计的一些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把握文章主旨,而且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文章,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降低了试题难度,在准确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必然会重新树立起必胜的信念;设计有针对性的导语是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章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加强备课环节的落实(熟悉文章内容和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作出指导。
笔者在以前的阅读教学中往往采取这样一种训练方式:在训练时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指明阅读哪篇文章,然后自己就在下面巡视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及对习题的作答等情况,待大部分学生把习题完成之后再来讲解(主要侧重于答案的公布及其作答的理由)。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浪费时间,有时一节课连两篇文章的阅读也无法顺利完成。比如,要求布置下去后对一些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来说还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对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缺乏奋斗信心的学生来说他们就很难充分利用时间,特别是临近高考,这种不良现象表现得越来越严重,再加之每次基本都采用这种训练方法,渐渐地大多数学生就有了倦怠的心理,无形中就拖延了阅读时间。效率低下难以达到训练的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阅读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比如有些学生在下面干些与训练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盯着文章发呆,有的干脆拿出课外书看,有的觉得没意思就趴在课桌上,等老师走到他们身旁时才慌乱地在文章上做一些标记以表明他们在阅读,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阅读文章就随意地在题目上勾画几个答案以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更是冷淡、沉默,教师也就很难从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以往教学成功与失败之处的不断反思,认识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阅读能力难以得到很快提高,不在于专家们提供的方法、经验不正确,主要在于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而要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建立浓厚的阅读兴趣。于是便尝试着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所谓的“改革”仍是坚持以学生阅读为主体,只是在练习之前先不向学生布置阅读的任务而是针对某篇文章设计一段简单的导语。(对于导语的设计一般是从学生日常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引入到所要阅读的文章上来,或者针对后面习题设计几个让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原文才能回答上来的简单问题)就这一个小小的改变,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段“精彩的演说”之后,学生一个个激情高涨,畅所欲言。特别是回答不上来问题时,他们那种渴望、急切的心情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这时我再很神秘地向学生宣布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某篇文章,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检验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所以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无论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都敢大声地喊出来,这样更有利于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渐渐地对学生阅读文章的时间作出规定,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阅读速度明显提高并且对习题解答的准确率也不断提高,一节课时间完成三篇科技文的阅读已是绰绰有余。为了更加具体形象地说明问题,就以04年广东卷高考试题《咖啡和茶》的训练为例作以阐释。这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咖啡和茶的功效、成分、种植、生长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按照先前的训练方式那是很难让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产生兴趣,于是,我围绕习题设计了两个学生感兴趣的但又一下子难以回答上来的问题作为训练的导语。第一个问题是茶叶在制作过程中依据什么可以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这六大类?学生大多知道茶叶分为这六大类,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划分的标准。第二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把咖啡称为“黑色的金子”?于是学生便按照其字面意思说道“因为咖啡是黑色的”。这个回答非常正确,“金子”又该如何理解?学生就非常活跃地思考着,有的说“因为坚硬”,有的说“能提神”,有的说“很昂贵”。在与学生的共同分析下,这些猜想都被否决,他们回答不上来便更想知道答案,这就迎合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浓厚兴趣,这时再告诉他们阅读这篇文章可以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便显得迫不及待了。
事实表明,课堂导语的引入对阅读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再将其对阅读教学的功效作以简单的总结:一段适当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良好兴趣,这在前人的论述中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导语中针对文章内容或习题而设计的一些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把握文章主旨,而且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文章,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降低了试题难度,在准确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必然会重新树立起必胜的信念;设计有针对性的导语是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章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加强备课环节的落实(熟悉文章内容和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作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