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联系狄更斯晚年的创作思想和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状,运用传统的道德哲学分析法,透过不同的视角,重新评述《远大前程》中的人物;认为作者塑造一系列人物,其最重要目的是为了烘托主人公匹普所经历的艰难的人格完善过程;在此基础上,狄翁高度赞扬以匹普为代表的底层人物的弥足珍贵的道德信念一这正是作者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一贯的乐观主义之所在。
[关键词]人格完善;道德信念;乐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95-02
《远大前程》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后期作品,表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更加成熟的人生观。…故事梗概是,囚犯马格韦契在逃亡中曾得到过少年匹普的帮助。后来,马格韦契在国外发迹,他通过律师供给大量金钱,使匹普从家乡的一个穷孩子变为伦敦的一名绅士。匹普误认为一切是富有而古怪的郝小姐对他的恩施,因为他小时侯曾定期去她家,与她的养女埃斯特拉一起给她解闷。后来马格韦契回伦敦看望匹普时,匹普才知道真相。匹普帮马格韦契尽快逃离英国,但因仇人告密而失败。从此匹普失去了财产和地位,去海外谋生。十年后,重返旧地,偶遇埃斯特拉,两人从此开始了新生活。在运用传统的道德哲学分析法解析该作品时,多数评论家侧重于作品的社会批判意义,并认为主人公匹普受到黑暗现实的污染,变得忘恩负义,最后因梦想破灭才“人性复苏”——总之在评价这一人物时,对他颇有微词。本文也运用传统的道德哲学分析法,但通过文本细读,细细品味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和感情,采取不同的视角,将书中人物按照同主人公的关系分成几组,逐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作者不仅通过对人物的褒贬表达了传统的善恶是非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倾注心血和情感,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道德升华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可信可敬的人格楷模。
一、“天使”组人物分析
我们来分析第一组人物,即“天使”组;再看他们的“善报”。所谓“天使”,是指小说中纯洁、善良、有如天使般的人物。他们无疑是匹普道德上的救星和指南。其中第一对人物,当数乔姐夫和孤女比蒂。这两人来自社会底层,是主人公儿时的忠实伙伴,自然对他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人格奠基者;匹普后来表现出来的仁爱和宽恕,皆来源于此。正如书中所说,忠厚、善良、木讷而心胸宽广如海的乔,是“朴素的忠诚,朴素的正义”的化身,明显具有寓言化的倾向。不过这位好人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并没有造作的痕迹:在小匹普的眼中,力大无穷,保护弱小,自然是惟一的靠山;天真浪漫,是不可多得的玩伴;然而,怕老婆成了他几乎惟一的弱点(当然,这也是出于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护,只是过犹不及而已)。他的爱心不光是给家人的,即使对陌生人甚至逃犯也是如此,例如他当着官兵的面毫不讳言若遇见马格韦契,不会坐视其饿死。在匹普落难的关键时刻,又是他不计前嫌,用自己微薄的积蓄拯救了匹普,并无微不至地护理他直到康复才悄悄离去。总之,在匹普的成长路上,乔不仅是他人格上的引路人,也是救星。纵观两人的关系历程,乔的行为只能用两个字概括:无私。他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人格,是“高尚情操的标尺”。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在与乔的默默交流中,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维多利亚时代冰冷如严冬的人际关系中,关爱与温情依然傲立霜雪。乔的结局——乔大嫂死后他与善良的比蒂喜结连理,也体现了作者的道德寓意:善有善报。比蒂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尽管相貌平凡,但拥有一位理想妻子的所有美德:能干、宽容、聪明、冷静,正是她最先指出匹普追求埃丝特拉只能是虚幻一场。如果没有匹普的“远大前程”,没有埃丝特拉,她可能会接受匹普,让他过上一种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不过她最终嫁给了乔,结局甚好。
第一组第二对人物是出身没落贵族的荷伯特和马休父子。虽说儿子一派天真,略显稚嫩,父亲有些书呆子气,不通世务,但却是作者笔下常见的带喜剧意味的好人。读者再一次领略了作者的幽默笔调和乐观态度。荷伯特与匹普的友情构成了本书的又一大亮点。马休耿直清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他最早揭露骗子康培森心怀不轨,说明他确实有远见卓识,并非一无是处的呆气;承他家教,儿子荷伯特也将埃丝特拉及郝小姐对匹普的态度一览无余。马休最后获得了郝小姐的一大笔遗产,荷伯特爱情事业双丰收。匹普对这些人自始至终都充满亲近景仰之情,成长道路虽有波折,却不至于陷入泥潭。
二、两个女人和三个搞笑人物人物分析
第二组人物是对主人公起过重大负面影响的两个女人:郝小姐和埃丝特拉。她们都给匹普带来巨大伤害,原因是她们受了别人的伤害。作者把这两个人物设置为匹普成长道路上的考验,但并未将其妖魔化,而是将她们也当成受害者,以怜悯的笔法述其所为,目的是让主人公学会宽恕。小匹普第一次见到郝小姐,便觉得她从身体到灵魂,从里到外,都在那猝然重击之下,早已全垮了。小孩子心灵中的怜悯之芽在许多年后结出了宽恕之果。而当年那一击,便是康培森的无情欺骗。这位集受伤与伤害于一身的高贵女人,最终竟跪在匹普面前,深深忏悔,当能赢得读者的同情和匹普的原谅。埃斯特拉由于成长在扭曲的环境之下,失去了爱与接受爱的能力,最终能否与匹普破镜重圆也难以说清,但在读者和匹普的心中,她也是值得同情的对象。
第三组人物是狄翁作品中常见的怪异搞笑人物:泼辣暴躁的乔大嫂、势利可恶的旁布尔霍克、小市侩特拉布裁缝等等。这些人物构成了维多利亚时代世态人情的缩影,也是主人公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却的影响。乔大嫂早年对小匹普的“一手拉扯”(或者说“一手打大”)使得匹普性格格外敏感,为匹普后来盲目追求“远大前程”播下了种子;旁布尔霍克前倨后恭再倨外加无耻的拍马撒谎,给主人公的成长提供了反面教材;市侩的奉承当然会使原本淳朴的乡村少年飘飘然沾染纨绔习气。
三、大反派组人物分析
大反派构成了最后一组人物:奧立克、蛛穆尔、亚瑟、康培森。奥立克不讨人喜欢,这是公认的事实。但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匹普不该几次三番与他结怨,最后差点儿死在他手上,尸骨无存,这也算是个教训吧。这位仁兄,作者给他安排了很好的归宿:监狱。蛛穆尔人如其名,是只讨厌的“蜘蛛”,浪荡无行,结果死得很早。亚瑟更惨,与康培森合谋欺骗自己的姐姐郝小姐,良心不安,疑神疑鬼,竟然被吓死了,作者怎么让他与传说中的英雄亚瑟王同名呢,康培森当之无愧是最大的反面人物,连曾经的同伙马格韦契都称他为“恶棍中的恶棍”。他一手导致了许多人的毁灭:郝小姐、马格韦契……到最后还垂涎马格韦契的家产,告发他,置之于死地。不过这位一世为钱财而不惜任何手段的骗子迎来的不是金钱而是死亡。这些人代表社会的丑陋面,在匹普的成长中起着警示作用。
四、主人公人物分析
再来看主角匹普。虽然作者晚年生活不幸,但依然对社 会改良持有乐观态度:“即使我的心情变坏了,我也仍然会致力于给别人的生活和想象带去欢乐。”这部作品讲述的就是一个淳朴无辜的乡下少年误入歧途,最终克服一切障碍,成长为一位具有人格典范的人的故事。尽管颇遭读者和评论家非议,作者却是非常喜欢他,并为之辩护的。因此,匹普在沾染不良习气后,作者安排他历经一系列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在痛苦的自省中,在乔等人的感召下,凭着自己的纯洁本质,战胜了虚荣,解开了心灵上的死结之一:接不接受马格韦契(另一死结是对埃斯特拉的痴情)。至此,他忘却得失之心,人格趋于完美,胸中块垒趋于平和。在此过程中,作者对匹普的感情是有迹可寻的:第一次与埃丝特拉见面,乡下少年匹普倍受鄙视、侮辱,敏感的他反而从此无法抗拒地爱上了这个高傲的女孩。这份初恋不涉及任何社会背景,注定要伴随终身。于是,匹普“远大前程”的实质就是对埃丝特拉的追求:为了她做个“上等人”。这份追求开始渐渐改变敏感的小匹普,但他却无可厚非,因为人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虚荣心:“姐姐的抚养使我变得敏感。在小小成长的世界里,只有不公的待遇最能让他如此深切地感受。也许他受到的只是小小的不公,但孩子太小,他的世界也太小。这不公好比小小的玩具木马,而在他眼里,就如同爱尔兰大猎犬一样庞然耸立。”当匹普有了“远大前程”后,他仍旧关心乔,尽管有些孩子气,有点虚荣:“乔是个好伙计——我想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不过有些事他还不行。比方说,比蒂,你教他点儿学问和礼仪吧。”那个时代的势利之风也对他不无影响。
然而,当他习惯了上层生活,沾染公子习气后,仍然有着良好的判断力,能清楚地分辨孰是孰非。在他心中,决不愿同乔分开;旁布尔霍克造谣说他是匹普的亲密朋友,最早的恩主,乔听到了一定非常生气,误以为匹普也说过类似的话,以至于同匹普也有些生分了。这样看来,两人之间的隔膜并不全是匹普造成的。例如匹普曾生气道:“乔,你怎么能叫我‘先生’?”当他的梦想破灭,心中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份沦落,而是痛心同乔之间的隔膜:“但最大最深的伤痛——仅仅是因为这个逃犯,连我都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这人随时都可能被人带出去,被绞死在刑场,就因为这么个人,我竟然从乔的身边离开!”不仅如此,无论是在“远大前程”的真相大白之前,还是之后,敏感的匹普都已意识到自己品格上的滑坡,内心深自不安,无数次自省,自我批评,渐渐学会了原谅、宽恕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当郝小姐愧疚自尽,他奋不顾身从火中将她救出。至此,匹普的品德几近完美。他的赤子之心还表现为对朋友荷伯特两次无私的暗中帮助:第一次,他处于“远大前程”的高峰期,并且误以为自己取代了荷伯特在郝小姐家中的地位,想對朋友作点补偿,这还不算什么:可是第二次发生在真相大白之后,郝小姐向他忏悔,让他提出任何要求,可他在宽恕她之余,并未为自己索要,而是请求她秘密援助荷伯特,十年之后荷伯特才得知此事。最后,他感于马格韦契对他的赤诚,接受了这样一位义父——此时的马格韦契身受重伤,身陷牢狱,一无所有,重罪待死。情节催人泪下。匹普此时可以说已经自我完善,拥有了真正的“远大前程”,成为了一个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上等人”。《远大前程》的道德寓意,就在于此。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狄更斯晚年命运多舛,作品风格也不如前期那样有如童话般乐观,但仍然保持着积极思想。他倡导的改良主义和忧心民生的仁人之志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更加成熟浓郁。在本书中,他创作了两位人格楷模:乔、匹普。乔代表理想的绝对正义,属于天国,引导、服务于人间的芸芸众生,匹普就是其中的一员,而他的人格成长之路走得犹为艰苦,因此也犹为可贵。正如狄更斯所说:“他们的境况比你们糟糕十倍,但是由于他们在经受了苦难的千锤百炼之后仍然保持住了自己的本色,所以他们很可能比你俩好上十倍。”匹普不像雾都孤儿奥利佛,时候一到自然有人相救,而必需通过痛苦的反省、无数的磨难才能自我救赎。总之,作者叙述主人公匹普的经历,与其说是为了批判社会现实,不如说是为了创造一位更具现实意义的、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平民化的人格英雄。
[参考文献]
[1]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增。曹彦,论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倾向,东北师大学报[J],总第218期
[3]殷企平,高奋,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健,《远大前程》人物性格分析,包头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1)
[关键词]人格完善;道德信念;乐观主义
[中图分类号]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95-02
《远大前程》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后期作品,表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更加成熟的人生观。…故事梗概是,囚犯马格韦契在逃亡中曾得到过少年匹普的帮助。后来,马格韦契在国外发迹,他通过律师供给大量金钱,使匹普从家乡的一个穷孩子变为伦敦的一名绅士。匹普误认为一切是富有而古怪的郝小姐对他的恩施,因为他小时侯曾定期去她家,与她的养女埃斯特拉一起给她解闷。后来马格韦契回伦敦看望匹普时,匹普才知道真相。匹普帮马格韦契尽快逃离英国,但因仇人告密而失败。从此匹普失去了财产和地位,去海外谋生。十年后,重返旧地,偶遇埃斯特拉,两人从此开始了新生活。在运用传统的道德哲学分析法解析该作品时,多数评论家侧重于作品的社会批判意义,并认为主人公匹普受到黑暗现实的污染,变得忘恩负义,最后因梦想破灭才“人性复苏”——总之在评价这一人物时,对他颇有微词。本文也运用传统的道德哲学分析法,但通过文本细读,细细品味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和感情,采取不同的视角,将书中人物按照同主人公的关系分成几组,逐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作者不仅通过对人物的褒贬表达了传统的善恶是非观点,更重要的是,他倾注心血和情感,讲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道德升华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可信可敬的人格楷模。
一、“天使”组人物分析
我们来分析第一组人物,即“天使”组;再看他们的“善报”。所谓“天使”,是指小说中纯洁、善良、有如天使般的人物。他们无疑是匹普道德上的救星和指南。其中第一对人物,当数乔姐夫和孤女比蒂。这两人来自社会底层,是主人公儿时的忠实伙伴,自然对他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人格奠基者;匹普后来表现出来的仁爱和宽恕,皆来源于此。正如书中所说,忠厚、善良、木讷而心胸宽广如海的乔,是“朴素的忠诚,朴素的正义”的化身,明显具有寓言化的倾向。不过这位好人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并没有造作的痕迹:在小匹普的眼中,力大无穷,保护弱小,自然是惟一的靠山;天真浪漫,是不可多得的玩伴;然而,怕老婆成了他几乎惟一的弱点(当然,这也是出于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护,只是过犹不及而已)。他的爱心不光是给家人的,即使对陌生人甚至逃犯也是如此,例如他当着官兵的面毫不讳言若遇见马格韦契,不会坐视其饿死。在匹普落难的关键时刻,又是他不计前嫌,用自己微薄的积蓄拯救了匹普,并无微不至地护理他直到康复才悄悄离去。总之,在匹普的成长路上,乔不仅是他人格上的引路人,也是救星。纵观两人的关系历程,乔的行为只能用两个字概括:无私。他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人格,是“高尚情操的标尺”。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在与乔的默默交流中,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维多利亚时代冰冷如严冬的人际关系中,关爱与温情依然傲立霜雪。乔的结局——乔大嫂死后他与善良的比蒂喜结连理,也体现了作者的道德寓意:善有善报。比蒂是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尽管相貌平凡,但拥有一位理想妻子的所有美德:能干、宽容、聪明、冷静,正是她最先指出匹普追求埃丝特拉只能是虚幻一场。如果没有匹普的“远大前程”,没有埃丝特拉,她可能会接受匹普,让他过上一种幸福而平静的生活。不过她最终嫁给了乔,结局甚好。
第一组第二对人物是出身没落贵族的荷伯特和马休父子。虽说儿子一派天真,略显稚嫩,父亲有些书呆子气,不通世务,但却是作者笔下常见的带喜剧意味的好人。读者再一次领略了作者的幽默笔调和乐观态度。荷伯特与匹普的友情构成了本书的又一大亮点。马休耿直清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他最早揭露骗子康培森心怀不轨,说明他确实有远见卓识,并非一无是处的呆气;承他家教,儿子荷伯特也将埃丝特拉及郝小姐对匹普的态度一览无余。马休最后获得了郝小姐的一大笔遗产,荷伯特爱情事业双丰收。匹普对这些人自始至终都充满亲近景仰之情,成长道路虽有波折,却不至于陷入泥潭。
二、两个女人和三个搞笑人物人物分析
第二组人物是对主人公起过重大负面影响的两个女人:郝小姐和埃丝特拉。她们都给匹普带来巨大伤害,原因是她们受了别人的伤害。作者把这两个人物设置为匹普成长道路上的考验,但并未将其妖魔化,而是将她们也当成受害者,以怜悯的笔法述其所为,目的是让主人公学会宽恕。小匹普第一次见到郝小姐,便觉得她从身体到灵魂,从里到外,都在那猝然重击之下,早已全垮了。小孩子心灵中的怜悯之芽在许多年后结出了宽恕之果。而当年那一击,便是康培森的无情欺骗。这位集受伤与伤害于一身的高贵女人,最终竟跪在匹普面前,深深忏悔,当能赢得读者的同情和匹普的原谅。埃斯特拉由于成长在扭曲的环境之下,失去了爱与接受爱的能力,最终能否与匹普破镜重圆也难以说清,但在读者和匹普的心中,她也是值得同情的对象。
第三组人物是狄翁作品中常见的怪异搞笑人物:泼辣暴躁的乔大嫂、势利可恶的旁布尔霍克、小市侩特拉布裁缝等等。这些人物构成了维多利亚时代世态人情的缩影,也是主人公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却的影响。乔大嫂早年对小匹普的“一手拉扯”(或者说“一手打大”)使得匹普性格格外敏感,为匹普后来盲目追求“远大前程”播下了种子;旁布尔霍克前倨后恭再倨外加无耻的拍马撒谎,给主人公的成长提供了反面教材;市侩的奉承当然会使原本淳朴的乡村少年飘飘然沾染纨绔习气。
三、大反派组人物分析
大反派构成了最后一组人物:奧立克、蛛穆尔、亚瑟、康培森。奥立克不讨人喜欢,这是公认的事实。但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匹普不该几次三番与他结怨,最后差点儿死在他手上,尸骨无存,这也算是个教训吧。这位仁兄,作者给他安排了很好的归宿:监狱。蛛穆尔人如其名,是只讨厌的“蜘蛛”,浪荡无行,结果死得很早。亚瑟更惨,与康培森合谋欺骗自己的姐姐郝小姐,良心不安,疑神疑鬼,竟然被吓死了,作者怎么让他与传说中的英雄亚瑟王同名呢,康培森当之无愧是最大的反面人物,连曾经的同伙马格韦契都称他为“恶棍中的恶棍”。他一手导致了许多人的毁灭:郝小姐、马格韦契……到最后还垂涎马格韦契的家产,告发他,置之于死地。不过这位一世为钱财而不惜任何手段的骗子迎来的不是金钱而是死亡。这些人代表社会的丑陋面,在匹普的成长中起着警示作用。
四、主人公人物分析
再来看主角匹普。虽然作者晚年生活不幸,但依然对社 会改良持有乐观态度:“即使我的心情变坏了,我也仍然会致力于给别人的生活和想象带去欢乐。”这部作品讲述的就是一个淳朴无辜的乡下少年误入歧途,最终克服一切障碍,成长为一位具有人格典范的人的故事。尽管颇遭读者和评论家非议,作者却是非常喜欢他,并为之辩护的。因此,匹普在沾染不良习气后,作者安排他历经一系列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在痛苦的自省中,在乔等人的感召下,凭着自己的纯洁本质,战胜了虚荣,解开了心灵上的死结之一:接不接受马格韦契(另一死结是对埃斯特拉的痴情)。至此,他忘却得失之心,人格趋于完美,胸中块垒趋于平和。在此过程中,作者对匹普的感情是有迹可寻的:第一次与埃丝特拉见面,乡下少年匹普倍受鄙视、侮辱,敏感的他反而从此无法抗拒地爱上了这个高傲的女孩。这份初恋不涉及任何社会背景,注定要伴随终身。于是,匹普“远大前程”的实质就是对埃丝特拉的追求:为了她做个“上等人”。这份追求开始渐渐改变敏感的小匹普,但他却无可厚非,因为人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虚荣心:“姐姐的抚养使我变得敏感。在小小成长的世界里,只有不公的待遇最能让他如此深切地感受。也许他受到的只是小小的不公,但孩子太小,他的世界也太小。这不公好比小小的玩具木马,而在他眼里,就如同爱尔兰大猎犬一样庞然耸立。”当匹普有了“远大前程”后,他仍旧关心乔,尽管有些孩子气,有点虚荣:“乔是个好伙计——我想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不过有些事他还不行。比方说,比蒂,你教他点儿学问和礼仪吧。”那个时代的势利之风也对他不无影响。
然而,当他习惯了上层生活,沾染公子习气后,仍然有着良好的判断力,能清楚地分辨孰是孰非。在他心中,决不愿同乔分开;旁布尔霍克造谣说他是匹普的亲密朋友,最早的恩主,乔听到了一定非常生气,误以为匹普也说过类似的话,以至于同匹普也有些生分了。这样看来,两人之间的隔膜并不全是匹普造成的。例如匹普曾生气道:“乔,你怎么能叫我‘先生’?”当他的梦想破灭,心中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份沦落,而是痛心同乔之间的隔膜:“但最大最深的伤痛——仅仅是因为这个逃犯,连我都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这人随时都可能被人带出去,被绞死在刑场,就因为这么个人,我竟然从乔的身边离开!”不仅如此,无论是在“远大前程”的真相大白之前,还是之后,敏感的匹普都已意识到自己品格上的滑坡,内心深自不安,无数次自省,自我批评,渐渐学会了原谅、宽恕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当郝小姐愧疚自尽,他奋不顾身从火中将她救出。至此,匹普的品德几近完美。他的赤子之心还表现为对朋友荷伯特两次无私的暗中帮助:第一次,他处于“远大前程”的高峰期,并且误以为自己取代了荷伯特在郝小姐家中的地位,想對朋友作点补偿,这还不算什么:可是第二次发生在真相大白之后,郝小姐向他忏悔,让他提出任何要求,可他在宽恕她之余,并未为自己索要,而是请求她秘密援助荷伯特,十年之后荷伯特才得知此事。最后,他感于马格韦契对他的赤诚,接受了这样一位义父——此时的马格韦契身受重伤,身陷牢狱,一无所有,重罪待死。情节催人泪下。匹普此时可以说已经自我完善,拥有了真正的“远大前程”,成为了一个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上等人”。《远大前程》的道德寓意,就在于此。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狄更斯晚年命运多舛,作品风格也不如前期那样有如童话般乐观,但仍然保持着积极思想。他倡导的改良主义和忧心民生的仁人之志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更加成熟浓郁。在本书中,他创作了两位人格楷模:乔、匹普。乔代表理想的绝对正义,属于天国,引导、服务于人间的芸芸众生,匹普就是其中的一员,而他的人格成长之路走得犹为艰苦,因此也犹为可贵。正如狄更斯所说:“他们的境况比你们糟糕十倍,但是由于他们在经受了苦难的千锤百炼之后仍然保持住了自己的本色,所以他们很可能比你俩好上十倍。”匹普不像雾都孤儿奥利佛,时候一到自然有人相救,而必需通过痛苦的反省、无数的磨难才能自我救赎。总之,作者叙述主人公匹普的经历,与其说是为了批判社会现实,不如说是为了创造一位更具现实意义的、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平民化的人格英雄。
[参考文献]
[1]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增。曹彦,论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倾向,东北师大学报[J],总第218期
[3]殷企平,高奋,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健,《远大前程》人物性格分析,包头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