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主要途径。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学校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推进,教师经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在的课堂确实发生了好多根本性的变化,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力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追求”。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可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数学教育永恒的追求。数学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认识与新态度。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要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最终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体现新课程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层次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为只有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真正落实“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一理念。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每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既表现在智商、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先天素质方面,又表现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方面,这种差别必然表现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动机、风格、能力、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达到把群体的发展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是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通过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等手段,是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2 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性人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第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语言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是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第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本教育要求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3 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第一,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已经会的、已经掌握的尽量少教或者不教,要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学生难学的、难掌握的知识要“精教”,这里的“精教”指的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把难学的内容镶嵌到“好玩、有趣、生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自主完成对新知的探究,这样获取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影响深刻,难以遗忘。
第二,课堂教学的“教”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蹲下身来做学生,去体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感受。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设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是要学会做学生,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开展怎样的学习,怎样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快乐?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用这样的反问叩问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而调整课堂教学行为,那我们的课堂一定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一定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
第三,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为其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同行者,教师应该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是否扎实,对课程标准的领会和掌握程度是否熟练,数学素养是否深厚,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层次和深度;教师语言表达是否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板书、应变、组织教学、评价是否准确规范,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是否掌握了新课程要求的新的教学技能,如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直接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4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你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有效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而且还取决于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也就是课堂气氛。不同的课堂气氛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营造积极、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辅助教学行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积极地课堂气氛应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其基本特征是课堂情景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精神饱满,注意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学生时刻注意听取教师的讲授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教师善于点拨和积极引导,课堂里听不到教师的训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是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课堂纪律良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配合默契,学生产生了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互惠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肃而不紧张,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严谨祥和的景象。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推进,教师经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在的课堂确实发生了好多根本性的变化,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力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追求”。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可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数学教育永恒的追求。数学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认识与新态度。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要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最终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体现新课程的特点,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层次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为只有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真正落实“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一理念。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每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既表现在智商、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先天素质方面,又表现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方面,这种差别必然表现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动机、风格、能力、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达到把群体的发展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是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通过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等手段,是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2 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性人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
第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语言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是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第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本教育要求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3 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第一,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已经会的、已经掌握的尽量少教或者不教,要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学生难学的、难掌握的知识要“精教”,这里的“精教”指的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把难学的内容镶嵌到“好玩、有趣、生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自主完成对新知的探究,这样获取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影响深刻,难以遗忘。
第二,课堂教学的“教”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蹲下身来做学生,去体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感受。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设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是要学会做学生,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开展怎样的学习,怎样学得轻松,学得活泼,学得快乐?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用这样的反问叩问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而调整课堂教学行为,那我们的课堂一定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一定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
第三,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为其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从而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同行者,教师应该注意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数学专业知识是否扎实,对课程标准的领会和掌握程度是否熟练,数学素养是否深厚,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层次和深度;教师语言表达是否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板书、应变、组织教学、评价是否准确规范,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是否掌握了新课程要求的新的教学技能,如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直接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4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你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有效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而且还取决于师生交往的心理背景,也就是课堂气氛。不同的课堂气氛中,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营造积极、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辅助教学行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积极地课堂气氛应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其基本特征是课堂情景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精神饱满,注意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学生时刻注意听取教师的讲授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教师善于点拨和积极引导,课堂里听不到教师的训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是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课堂纪律良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配合默契,学生产生了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互惠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肃而不紧张,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严谨祥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