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情感 改进语文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2.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4.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5.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6.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7.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①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②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③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8.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其他文献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只有对语文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巧妙地、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语文易学,但难学好,语文易教,但难教精,这是众多的中学生和语文教师深感困惑的问题。时至今日,如果语文课堂还顺着教师设计的轨道高歌猛进,
期刊
【摘要】  文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教育对于当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对高素质人才进行“中国心”教育、创造力教育、意志力教育、情感力教育、审美力教育,而这些共同构成了人才的软实力。学生因为受了文学经典教育,才更加充满人文灵性和创造力,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学经典教育要摆脱当前的困境、重现文学经典的价值魅力,应寄希望于整体人文环境的改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1.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其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
期刊
【关键词】兴趣特点方法  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并提高其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但任何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七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
期刊
书法是写字,是纯艺术,我们学习他是为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书法是素质教育的载体,通过学习书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认真细致的作风,刻苦顽强的意志和高雅乐观的情趣。从而达到启发智慧,培养美好品德,追求完美的目的。  书法,是在宣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墨迹,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其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
期刊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在阅读方面、写作方面、听说方面明确教学目标;进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第三步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从而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最后写作,是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形式。  【关键词】语文单元教学 五步法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应分为五步进行,概括为“明确目标、学习知识、教读示范、自读深化、习作训
期刊
【摘要】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我研究和发现进行学习的方法。本文探讨了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提出了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探究式实验教学 初中生物 应用 误区  1.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意义  所谓“探究式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验的本质,加强实验对学生们的教育意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期刊
【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学习方法 训练 探索  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期刊
【摘要】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德育的主旋律,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完成21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我们面对诸多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需要更加重视和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影响民族团结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团结 社会主义事业 平等 和谐  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之间平等对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
期刊
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中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是否公允姑且不论,但提出的诗歌要“新鲜”的主张,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  常见一些同学作文,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背生病同学上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写好人好事,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不昧,再不就是扶老太太过马路;写议论文要摆事实了,不是张海迪身残志坚,就是陈景润刻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