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记者:您认为研学旅行的开展对学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刘信中: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我非常认同。她每年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她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对她来说,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已成为一种传统,而它的意义在于自己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当然,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认为这就是研学旅行的意义。只有自己真正走出去经历了,体验了,才能收获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本刊记者:作为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您认为课堂内外在研学旅行的大方针下承载着怎样的使命与责任?
刘信中:其实,课堂内外的“五好小公民”读书活动就是一个研学旅行的产品。课堂内外从1998年开展“五好小公民”读书活动以来,我们带领学生去过北京、上海、西安、青岛、广州等地,今年已经是第20届。每年不管再忙,我都会去参加读书活动的表彰总结大会。因为这也表达了我的一种态度:向读者、青少年学习,相互温暖。汶川地震期间,我们曾经资助了四川省平武县坝子乡白鸭小学重建,为他们做3~5年的教育与文化支撑。我记得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们读书活动的主题是“我是90后”,我们开放了3个夏令营免费名额给白鸭小学学生。白鸭小学校长赵光明非常感动,亲自为我们写了一封感谢信,说这次读书活动让学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第一次体验到外面的世界。每年,我们都会邀请贫困地区来参加,并且为他们提供助学支持。所以,我认为,我们做研学旅行,体现的是课堂内外服务三亿青少年的宗旨。我们不是纯商业机构,我们希望做温暖教育的建设者,传递一种善行与美德。我们用完善的三体来服务: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我们作为第三方机构,在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地方,我们希望能够做更多工作,担起责任。
本刊记者:您认为研学旅行中游与学应该怎样有机结合?什么样的研学产品才算是合格的、有价值的?
刘信中:研学旅行产品一定不能是“中国式旅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最重要的应该是融入。我认为,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应该包含三个关键词:人格教育、勇气、能力。性格即命运,人格的培养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研學旅行应该更注重青少年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学会包容的人格。而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学习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重庆金佛山、永川乐和乐都等地建立研学营地,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让学生走进世界去感受丰富多彩,我相信这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帮助。所以,研学产品一定不是孤立的,游而学,不是纯粹的旅游,而是开启智慧,课程化的引领。
本刊记者:研学旅行被纳入了课堂教学计划,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应该有哪些区别?
刘信中:我们在开发研学旅行产品时,除了读书、行路相结合外,还有一个关键词是陪伴。我们邀请到学术机构、科研人员、青年教师、学有专长的学生做志愿者来带队担当班主任。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他们会全程陪伴学生,在游的过程中为学生做讲解,为他们做学术上的引领。同时,通过研学旅行,我们还为每位学生做学术水平能力的评估,在网上为他们建立专业的评估档案,这对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和学术能力培养具有参考价值。我想,这就是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不同的地方。在旅行中去体验社会、感知社会,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认知。
本刊记者:您认为,在研学旅行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乡土乡情乃至家国情怀呢?
刘信中:我们说乡愁,不走出去,怎么能感受到什么是乡愁呢?当你走向世界,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心中才有全世界。而跨文化的交流,就会形成你的自信与大国情怀。比如我们到美国斯坦福开展研学旅行,请斯坦福大学教授为学生上一周课,课程都与兴趣和爱好相关。最后让大家根据学到的知识点动手做实验,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去硅谷参观谷歌、苹果等科技公司,请专业科技人员为学生做点评。我们会发现,当中国的队友得了第一名,所有同学都会欢呼,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在研学旅行中油然而生的家国情怀。所以引领学生去感受世界、融入世界,这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家国情。
本刊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课堂内外目前有哪些最有价值的研学旅行产品呢?
刘信中:目前最有价值的产品,我认为一个是“丝绸之路”。喜欢历史的同学可以去感受到我们的汉唐文化,看看丝绸之路当年繁华的景象,体会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还有一个线路是“德国工业4.0”,去参观宝马、奔驰的工厂,席勒故居、歌德故居,感受德国工业的繁荣,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此外还有英伦文学之旅、高铁上的中国等都有独特的价值。
刘信中: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我非常认同。她每年要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她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对她来说,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已成为一种传统,而它的意义在于自己的成长。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当然,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们真实的社会。我认为这就是研学旅行的意义。只有自己真正走出去经历了,体验了,才能收获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本刊记者:作为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您认为课堂内外在研学旅行的大方针下承载着怎样的使命与责任?
刘信中:其实,课堂内外的“五好小公民”读书活动就是一个研学旅行的产品。课堂内外从1998年开展“五好小公民”读书活动以来,我们带领学生去过北京、上海、西安、青岛、广州等地,今年已经是第20届。每年不管再忙,我都会去参加读书活动的表彰总结大会。因为这也表达了我的一种态度:向读者、青少年学习,相互温暖。汶川地震期间,我们曾经资助了四川省平武县坝子乡白鸭小学重建,为他们做3~5年的教育与文化支撑。我记得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们读书活动的主题是“我是90后”,我们开放了3个夏令营免费名额给白鸭小学学生。白鸭小学校长赵光明非常感动,亲自为我们写了一封感谢信,说这次读书活动让学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车,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第一次体验到外面的世界。每年,我们都会邀请贫困地区来参加,并且为他们提供助学支持。所以,我认为,我们做研学旅行,体现的是课堂内外服务三亿青少年的宗旨。我们不是纯商业机构,我们希望做温暖教育的建设者,传递一种善行与美德。我们用完善的三体来服务: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我们作为第三方机构,在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地方,我们希望能够做更多工作,担起责任。
本刊记者:您认为研学旅行中游与学应该怎样有机结合?什么样的研学产品才算是合格的、有价值的?
刘信中:研学旅行产品一定不能是“中国式旅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最重要的应该是融入。我认为,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应该包含三个关键词:人格教育、勇气、能力。性格即命运,人格的培养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研學旅行应该更注重青少年学习方法的引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学会包容的人格。而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学习探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重庆金佛山、永川乐和乐都等地建立研学营地,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让学生走进世界去感受丰富多彩,我相信这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帮助。所以,研学产品一定不是孤立的,游而学,不是纯粹的旅游,而是开启智慧,课程化的引领。
本刊记者:研学旅行被纳入了课堂教学计划,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应该有哪些区别?
刘信中:我们在开发研学旅行产品时,除了读书、行路相结合外,还有一个关键词是陪伴。我们邀请到学术机构、科研人员、青年教师、学有专长的学生做志愿者来带队担当班主任。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他们会全程陪伴学生,在游的过程中为学生做讲解,为他们做学术上的引领。同时,通过研学旅行,我们还为每位学生做学术水平能力的评估,在网上为他们建立专业的评估档案,这对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和学术能力培养具有参考价值。我想,这就是研学旅行与课堂教学不同的地方。在旅行中去体验社会、感知社会,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认知。
本刊记者:您认为,在研学旅行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乡土乡情乃至家国情怀呢?
刘信中:我们说乡愁,不走出去,怎么能感受到什么是乡愁呢?当你走向世界,与全世界的人交朋友,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心中才有全世界。而跨文化的交流,就会形成你的自信与大国情怀。比如我们到美国斯坦福开展研学旅行,请斯坦福大学教授为学生上一周课,课程都与兴趣和爱好相关。最后让大家根据学到的知识点动手做实验,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去硅谷参观谷歌、苹果等科技公司,请专业科技人员为学生做点评。我们会发现,当中国的队友得了第一名,所有同学都会欢呼,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在研学旅行中油然而生的家国情怀。所以引领学生去感受世界、融入世界,这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家国情。
本刊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课堂内外目前有哪些最有价值的研学旅行产品呢?
刘信中:目前最有价值的产品,我认为一个是“丝绸之路”。喜欢历史的同学可以去感受到我们的汉唐文化,看看丝绸之路当年繁华的景象,体会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还有一个线路是“德国工业4.0”,去参观宝马、奔驰的工厂,席勒故居、歌德故居,感受德国工业的繁荣,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此外还有英伦文学之旅、高铁上的中国等都有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