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关系是教育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将具有极大的意义。当代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如永恒主义、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改造主义、存在主义等关于师生关系有不同论述。准确了解和把握各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教学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代教育思想中的师生关系
1、永恒主义思想中的师生关系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主张教师应严格管理学生,促使学生下苦功学习。法国的阿兰就提出,教师的职责在于给儿童提出较高的要求,不要心慈手软的哄儿童游戏,而是要铁石无情地对儿童下命令,责令他完成各种作业。他的信条是:人,只有经过严格方法的管理才有希望,拒绝严格方法的人永远不会有所成就。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担负着造就人的责任,就必须冷漠,要变得会冷漠。至于学生则一定要服从教师的权威。
2、进步主义思想中的师生关系
强调合作与民主的教育主张的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继承和发展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认为儿童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与其作为一个有权威的人物不如作为一个指导者或顾问来行动,而教师的职责不是依靠权威来指挥而是提供建议,因为应该由学生的兴趣决定他们自己的东西。学生们一起激化他们自己的发展,教师只是学习的向导。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才去帮助他们。教师不指挥活动的进行,而是和学生一起工作,以达到彼此同意的目的。
3、要素主义思想中的师生关系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在师生关系上重申了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从反对进步主义者倡导的“儿童中心主义”出发,认为必须恢复教师的“权威”地位,使教师把握教育的主动权。他们认为,只有教师才能把人类的历史遗产、民族文化的共同要素以及成年人的世界介绍给儿童,而单纯依靠儿童自身是不能理解它必须学习的一切的。另一方面,儿童的智慧、能力的发胀也要靠教师的引发、教导才行。他们认为,在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有目的的活动方面,他们并不比进步教育要求的少。但是,儿童的兴趣与能力则必须由教师给以发展。在使儿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及情感、道德人的成长方面,教师都要直接负责对儿童的教育、指导和管理。同时,要素主义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素主义把教师置于教育宇宙的中心。这位教师必须受过普通教育,有关于学习这一领域的广博知识,对儿童心理学和学习过程有深刻地了解,有向年轻一代传授事实和理想的能力,了解教育的历史—哲学基础,并且对他们的工作有严肃的献身精神。”
4、改造主义对师生关系的论述
自称为进步主义教育的真正继承者,改造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从教育改造社会的总目标和必须培植“社会同意”的重要任务出发,提出“教师应该用民主的方式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改造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和迫切需要的。”教师对学生所灌输的东西,是允许学生公开进行辩论的,他们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论,学生对这些理论是接受还是拒绝,要由学生自己来决定,但教师具有“说服”的权利。教师的职责在于说服学生,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探讨、公共辩论的关系。
5、存在主义对师生关系的论述
作为50年代以后,直接从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理论中心产生出来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他们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它是一种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是相互人格的尊重,是两个自由的个性之间的相互信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我”和“你”,而不是“我”和“物”,即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完全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要尊重他的独特而完整的个性,而不能把他当成物,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
存在主义者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是不同意把教师看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一个解决问题的顾问,或者是一个人格的表率。在他们看来,教师是一个帮助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人。它促使学生进步,帮助未成熟的学生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督促学生对所谈、所听到的每一种知识提纯问题加以思考,并从中找到影响个人发展的有意义的答案。总之,教师是促进学生获得自由、自我完成的人。它的任务是:在学生向着发挥个人才能前进的旅程中帮助每一个作为一个人的学生。当然,存在主义者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他们提出,最重要的是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自由的人,他要能促进学生的自由人格的完成,他自己先要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不受任何力量左右的人。他是通过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的。他的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直继续保持到学生的成人生活中。对于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教师不应企图侮辱他或是同班同学嘲笑他,以致使他失去自尊心,而应指出某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或予以处罚。教师也没有理由斥责比较落后的学生。
由此引发的哲学思考
从以上几个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由于各自的教育哲学观点不同,从而导致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不一致,或是强调“学生中心”,或是强调“教师中心”。但是,就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强调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却是相同的。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有赖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而且更为重要的还要取决于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这方面,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许多主张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极端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一切服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忽视或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是其有失偏跛之处。
当然,新传统教育派在重视教师在传承人类文明、以及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情感、道德和人格的成长的作用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同时又把教师看作教师的中心,片面地夸大教师的作用,让学生绝对服从教师,从而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却是不可取的。
随着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更加激发了我们对师生关系这一命题的哲学思考。尽管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哲学观是资产阶级没落的阶级情绪的反映,但是,就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建立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并且要把学生完全看作一个独立自主的、自由发展的人等方面的主张却有其进步意义。同样,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提出的从完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入手,建立以真诚、接受和理解为基本要素的良好师生关系,以及对人的潜能的认识、需要或动机层次说等理论主张,特别是合作教育学关于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自尊心,发展个性,以及促进师生合作等主张,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和探索师生关系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因此,从20世纪西方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和看法中,我们可以捕捉到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在师生关系问题的认识上的发展脉搏。随着全球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育思潮人在不断地涌现,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或间接的反映着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特别是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所有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许多新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人与人的精神生活,为我们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形成正确的师生观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建设做出贡献。
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不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现教育的和谐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教育家所追求的人类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思想,还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以至于近现代的许多教育家们都对和谐教育做出了深刻地论述。因为自然是有序的,作为自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人的生命也是有序的,因此,人的发展应当使生命的各个部分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就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性而言,只有实现了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然而,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讲,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谐不是事物各个分散部分外在的联合在人感知中的印迹,而是它们既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互相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因此,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民主与平等:从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而言,教师要体现国家对学生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即饱含着社会对个体的指令般的制约,但是,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来看,教师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处理好驾驶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 ,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2、尊重与信任: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特别是要尊重学生自尊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为这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使他们自我意识的表现。其次是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功的。
3、理解与合作: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
当代教育思想中的师生关系
1、永恒主义思想中的师生关系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主张教师应严格管理学生,促使学生下苦功学习。法国的阿兰就提出,教师的职责在于给儿童提出较高的要求,不要心慈手软的哄儿童游戏,而是要铁石无情地对儿童下命令,责令他完成各种作业。他的信条是:人,只有经过严格方法的管理才有希望,拒绝严格方法的人永远不会有所成就。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担负着造就人的责任,就必须冷漠,要变得会冷漠。至于学生则一定要服从教师的权威。
2、进步主义思想中的师生关系
强调合作与民主的教育主张的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继承和发展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认为儿童应该按照他们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与其作为一个有权威的人物不如作为一个指导者或顾问来行动,而教师的职责不是依靠权威来指挥而是提供建议,因为应该由学生的兴趣决定他们自己的东西。学生们一起激化他们自己的发展,教师只是学习的向导。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困难时,教师才去帮助他们。教师不指挥活动的进行,而是和学生一起工作,以达到彼此同意的目的。
3、要素主义思想中的师生关系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在师生关系上重申了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从反对进步主义者倡导的“儿童中心主义”出发,认为必须恢复教师的“权威”地位,使教师把握教育的主动权。他们认为,只有教师才能把人类的历史遗产、民族文化的共同要素以及成年人的世界介绍给儿童,而单纯依靠儿童自身是不能理解它必须学习的一切的。另一方面,儿童的智慧、能力的发胀也要靠教师的引发、教导才行。他们认为,在重视儿童的兴趣和有目的的活动方面,他们并不比进步教育要求的少。但是,儿童的兴趣与能力则必须由教师给以发展。在使儿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及情感、道德人的成长方面,教师都要直接负责对儿童的教育、指导和管理。同时,要素主义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素主义把教师置于教育宇宙的中心。这位教师必须受过普通教育,有关于学习这一领域的广博知识,对儿童心理学和学习过程有深刻地了解,有向年轻一代传授事实和理想的能力,了解教育的历史—哲学基础,并且对他们的工作有严肃的献身精神。”
4、改造主义对师生关系的论述
自称为进步主义教育的真正继承者,改造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从教育改造社会的总目标和必须培植“社会同意”的重要任务出发,提出“教师应该用民主的方式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改造主义的观点是正确的和迫切需要的。”教师对学生所灌输的东西,是允许学生公开进行辩论的,他们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理论,学生对这些理论是接受还是拒绝,要由学生自己来决定,但教师具有“说服”的权利。教师的职责在于说服学生,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探讨、公共辩论的关系。
5、存在主义对师生关系的论述
作为50年代以后,直接从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理论中心产生出来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他们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师生关系。它是一种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是相互人格的尊重,是两个自由的个性之间的相互信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我”和“你”,而不是“我”和“物”,即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完全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要尊重他的独特而完整的个性,而不能把他当成物,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
存在主义者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但是不同意把教师看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一个解决问题的顾问,或者是一个人格的表率。在他们看来,教师是一个帮助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人。它促使学生进步,帮助未成熟的学生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督促学生对所谈、所听到的每一种知识提纯问题加以思考,并从中找到影响个人发展的有意义的答案。总之,教师是促进学生获得自由、自我完成的人。它的任务是:在学生向着发挥个人才能前进的旅程中帮助每一个作为一个人的学生。当然,存在主义者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他们提出,最重要的是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自由的人,他要能促进学生的自由人格的完成,他自己先要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不受任何力量左右的人。他是通过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的。他的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直继续保持到学生的成人生活中。对于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教师不应企图侮辱他或是同班同学嘲笑他,以致使他失去自尊心,而应指出某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或予以处罚。教师也没有理由斥责比较落后的学生。
由此引发的哲学思考
从以上几个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由于各自的教育哲学观点不同,从而导致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不一致,或是强调“学生中心”,或是强调“教师中心”。但是,就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强调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却是相同的。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有赖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而且更为重要的还要取决于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这方面,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许多主张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极端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一切服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忽视或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是其有失偏跛之处。
当然,新传统教育派在重视教师在传承人类文明、以及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情感、道德和人格的成长的作用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同时又把教师看作教师的中心,片面地夸大教师的作用,让学生绝对服从教师,从而否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却是不可取的。
随着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更加激发了我们对师生关系这一命题的哲学思考。尽管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哲学观是资产阶级没落的阶级情绪的反映,但是,就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建立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并且要把学生完全看作一个独立自主的、自由发展的人等方面的主张却有其进步意义。同样,人本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提出的从完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入手,建立以真诚、接受和理解为基本要素的良好师生关系,以及对人的潜能的认识、需要或动机层次说等理论主张,特别是合作教育学关于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自尊心,发展个性,以及促进师生合作等主张,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和探索师生关系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因此,从20世纪西方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教育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和看法中,我们可以捕捉到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在师生关系问题的认识上的发展脉搏。随着全球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育思潮人在不断地涌现,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或间接的反映着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特别是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所有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许多新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人与人的精神生活,为我们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形成正确的师生观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建设做出贡献。
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不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现教育的和谐是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教育家所追求的人类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思想,还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以至于近现代的许多教育家们都对和谐教育做出了深刻地论述。因为自然是有序的,作为自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人的生命也是有序的,因此,人的发展应当使生命的各个部分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就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性而言,只有实现了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然而,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讲,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谐不是事物各个分散部分外在的联合在人感知中的印迹,而是它们既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互相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因此,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民主与平等:从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而言,教师要体现国家对学生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即饱含着社会对个体的指令般的制约,但是,从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来看,教师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正确处理好驾驶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 ,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2、尊重与信任:尊重和信任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要,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特别是要尊重学生自尊心,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为这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使他们自我意识的表现。其次是信任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功的。
3、理解与合作: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共同进步。